淺析畫面石在古代賞石中的地位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時間:2024-08-17 來源:石 界 作者:劉師銀 點擊數:
畫面石,是在天然石頭上產生的具有書畫氣韻的、純自然的作品,內容包括人物、山川、云朵、文字等等。
在我國賞石文化的發展史上,畫面石的遺存,并沒有景觀石的遺存富有,有傳承的經典畫面石面世,更是鳳毛麟角。盡管如此,畫面石在賞石文化一脈中并未被湮滅。其中的經典代表,便是“雪浪石″、"諸葛拜斗石”以及鑲嵌在古代家具中的“大理石”。
雪浪石,是蘇東坡1093年赴任定州知州(今河北定州)不久發現的一方石頭。該石形體適中,石質堅貞,黑地白脈,紋理曼妙,為畫面石中佳品。蘇東坡見似雪浪翻滾,水珠跳躍,變幻多端。聯想到自己的身世,觸景生情,詩興大發,作雪浪石詩,將所思所想傾注于石與詩之中。圖(1)《雪浪石》
雪浪石
宋 · 蘇軾
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岱岳爭雄尊。
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
削成山東二百郡,氣壓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帳,崩崖鑿斷開土門。
朅來城下作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臥枯榆根。
畫師爭摹雪浪勢,天工不見雷斧痕。
離堆四面繞江水,坐無蜀士誰與論。
老翁兒戲作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夢,故園山水聊心存。
東坡因受“烏臺詩案”牽連,官場不順,一貶再貶。離開定州時,未能將“雪浪石”隨遷,仍念念不忘,又多次隔空為其賦詩,可見東坡對“雪浪石″的鐘愛。
清乾隆皇帝聽聞“雪浪石”大名,曾六次專為此石御臨定州,并先后為“雪浪石″賦詩36首。
“諸葛拜斗石",現陳設在北京故宮御花園。該石絕妙之處,是左側白色的地子上,形成了一位身著長袍躬著身的古人,雙手作拜揖狀,右側赭紅色的地子上,現有七個白色的斑點,其排列如北斗七星。整個圖案與三國名相諸葛亮夜拜北斗的故事相吻合,實為奇中之奇!圖(2)《諸葛拜斗石》
斗就是北斗七星,道教認為,北斗七星主管人間生死福祿,所以特別受青睞,有些老道士專門修習拜斗。從宮迋為這方石頭定制漢白玉須彌座便知,皇家對此石的喜愛與重視。
在古代畫面石賞石文化中,大理石畫面石可謂是一支大軍,鑲嵌在古家具里,在大小屏風里,在壁掛條屏里,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這就為當代的打磨石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也得到了當下打磨石的全盤借鑒,并有所創新。圖(3)紅木對椅、圖(4)紅木屏風。
以上介紹除大理石畫面石外,“雪浪石”和“諸葛拜斗石”,是傳承有序的畫面石,在石界應該是赫赫有名、如雷貫耳了。
現在,畫面石作為賞石的一個重要類別,其品種豐富多樣,與古代賞石中的畫面石在品種和數量上講,已是不可同日而語了。長江石、黃河石、靈璧石、宣石、遼河石、景文石、徽文石等等,不勝枚舉。畫面石是大自然長期打造的藝術品,不似人為而勝似人為。但是,對畫面石的收藏與欣賞,需要一定的知識面和文化休養,以及對大自然的鐘愛程度。要真正讀懂畫面石的神韻與玄妙,必須提高審美素養,向師長學習并平心靜氣地與石友們切磋,才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就自然藝術與人為藝術也即畫面石與繪畫技法作一粗淺的對照和勾連。
一,畫面石具象的作品,少之又少,精品石更是一石難求,全憑石緣。具象的畫面石,如同繪畫技法中的工筆、白描和雙勾,筆墨精準到位,畫面干凈利落,人與物在石面上的反映與真實的人與物相差無幾(大小除外),極具神韻。
圖(5)《寶釵撲蝶》“寶釵撲蝶″為仕女全身像,輪廓分明,動感強烈,呼之欲出!雖末見鼻子眼睛,卻與“遠山無樹,遠人無目”的作畫技法相吻合。
圖(6)《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是人物半身像,所占石面恰到好處,人物形象近乎完美。
二,抽象畫面石的結構,應屬于兼工帶寫的小寫意創作技法。這類畫面石人或物的主要部分如頭、身段、動態取向等,必須有一至兩個方面是可以直觀的。反映景觀的如山或樹、太陽或月亮等,比較突出好認,其附屬的如山、水、云等,則只能在畫面中去意會了。圖(7)《寒梅報春》、圖(8)《鐘馗》、圖(9)《長江石》。
三,有些畫面石的圖案,無論人或物,抑或是景觀,在石頭上生成的圖案,都似夜間觀物,其對比度強烈與否,有如大寫意和潑墨的繪畫技法,對石上畫面都只能意會,或任由想象的翅膀去翱翔了。圖(10)《僧敲月下門》、圖(11)《拜月圖》、圖(12)《夕陽西下山色暖》。
四,有些畫面石,因為形成畫面的部分凸起于石頭表面,且凸起的部分高低不同,如靈璧珍珠石、陳爐石、徽文石等。嚴格意上說,這一類畫面石應列入浮雕畫面石,它不但具有淺浮雕的特點,還有深浮雕的韻味。圖(13)《接蝠圖》、圖(14)《迎客松》、圖(15)《云水澤家園》。
畫面石深受石友們喜愛,其主要原因,是奇石天然形成的唯美構圖,形象地反映出自然風景、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土人情。大自然竟能創作出如此地貼近我們的生活的畫面,除了感到驚喜外,總是讓人百讀不厭、百看不倦,回味無窮。
賞讀畫面石,不同的文化素養,會得出不同的賞石結果,也可以說會有不同的收獲。畫家賞石,可以立即形成畫面感,詩人賞石,可以激發靈感而賦詩,作家賞石,可以引導出一個深動的故事,書法家賞石,會被石上靈動的線條所折服。
如果將賞石文化比作是隨歷史而流淌至今的一條河流,“雪浪石″、“諸葛拜斗石”和″“大理石畫”,就一定是這條河流上的航標燈,從來就沒有被忽視過!恰恰是它們,將現代蓬勃興起的賞玩畫面石之風的歷史,溯源到了1000多年前,也證實了畫面石早已是賞石文化大家庭之一員了。畫面石在賞石歷史上奇少出現名石,恐怕要歸咎到客觀原因上。首先是中國地大物博,歷史上人口稀少,賞石是文人士大夫之事,沒有現在的賞石人口眾多。其次,過去的經濟狀況極差,人人忙于“稻糧謀″,所謂“賈府里的焦大是不愛林妹妹的″,這也是古代沒有形成畫面石賞玩之風的原因。
盡管如此,蘇東坡的“雪浪石”,北京故宮里的“諸葛拜斗石”,仍是石界膜拜的豐碑!當代石界也會從中汲取到有助于提高賞石水準的養份,并將畫面石賞玩之風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
劉師銀,藝瘦堂主,賞石藏石近二十年。
現為《新民晚報》社區版.“中華奇石報″顧問,皖南賞石聯誼會秘書長,蕪湖市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宣石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先后在《新民晚報》社區版,“中華奇石報”、《石界》、《中國靈璧石》雜志、《蕪湖日報》、《大江晚報》等報刊上,發表賞石類文章20多篇。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