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奇石的轉型發展
時間:2023-10-09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曹文慶 點擊數:在奇石界,靈璧、太湖、昆石和英石等傳統奇石可謂如雷貫耳,人盡皆知。古人極推崇的“瘦、皺、透、漏”賞玩要訣,就源自這些傳統奇石的基本特征。但隨著時代發展和更注重“形、紋、質、色、皮、意”的新石種大量涌現,傳統奇石的壟斷地位被迅速打破,實現轉型發展屬大勢所趨。
一、傳統奇石存在局限
以靈璧、太湖、昆石和英石等為代表的傳統奇石,曾經有過輝煌歷史,以至于在相當長時期內,傳統奇石的“瘦、皺、透、漏”特征都被當成奇石界通行標準。而現今時代的情況大不相同,在一些地方的新賞玩和收藏者中,傳統奇石已經接近被遺忘。
首先,是傳統奇石樣式相對單調。我們知道,傳統奇石的“瘦、皺、透、漏”特征,一直是其最吸引人們目光的亮點和決定其有無賞玩意義的關鍵,但這也是其最薄弱之處。由于傳統奇石基本以觀形為主,而形狀又大同小異,不外乎是一些溝槽、凹凸和空洞,盡管每塊石頭的細部不同,但在整體上仍很容易讓人有似曾相識感覺,除了少數能具象狀物外,大多難以讀出內容。而奇石最重要的還是讓人們能夠通過觀賞獲得暢想感悟,大同小異的東西很難達到這個要求。也許有人會認為,傳統奇石中也有出眾的紋理質色可賞,像靈璧石就有“聲如青銅色碧玉”美譽,但這些說法都形成于信息閉塞的古時候,在新的紋理畫面及質色石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今天,傳統奇石的紋理質色最多只能算陪襯。
其次,是傳統奇石質地比較松脆。傳統奇石之所以能夠“瘦、皺、透、漏”,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石灰巖松脆質地起決定性因素,正是質地比較松脆且易被流水溶蝕造就了其瘦骨嶙峋和多凹凸空洞特點,相應地也使這些石頭特別不耐磕碰并容易用各種鉆孔及研磨工具修整改造,比如在北京、上海及蘇州等地一些古代園子里保留下來的傳統奇石,大多數都有被打磨改型痕跡的原因就在這里。在機械電動工具和有機化學溶劑隨處可見的今天,對這些松脆質地的石頭進行打磨修整已經易如反掌,加之這些石頭中的多數在發現時都深埋地下,表面有一層或厚或薄附著物,要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清除,更給一些急功近利甚至利欲熏心之人動手弄腳提供了借口,反正這些石頭本身就無所謂有沒有皮,僅僅清除附著物還是連帶著進行人工造型打磨全憑良心,而且隨著一些人的技藝提高和操守缺失,造假改型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分辨難度也更大。在無法保真的情況下,一些賞玩和收藏者選擇躲避是萬不得已。
第三,是傳統奇石個頭有些偏大。傳統奇石主要由流水溶蝕而成,較少經過相互間劇烈撞擊和滾動以及水、風、沙等沖刷研磨過程,個頭往往較大。在古代,玩石頭基本屬王公貴族和文人雅士專利,這些人不僅有錢、有閑,更有大房子和大庭院,傳統奇石的大個頭正好適合他們用來造園子和充填大屋子,所以個頭大不僅不是缺點反而是優勢。但現在的情況大不相同,玩石頭的人正呈幾何級數增長,除去其中的個別富豪,絕大多數都在小屋子里蝸居,大個頭的石頭根本無處存放,可以在案頭甚至書架上擺玩的小個頭石頭反而更能滿足現階段大多數人們需求,并因此不可避免地成為主流。傳統奇石中盡管也有小個子,但真正有看點能賞玩的畢竟有限,被一些賞玩和收藏者放棄也屬無奈之舉。
第四,是傳統奇石數量不夠豐富。 傳統奇石被發現和賞玩的歷史悠久,而發現和賞玩本身就意味著損傷消耗,比如宋徽宗在汴京(今開封)修建艮岳用的大量靈璧和太湖石被北宋軍民砸碎充當了抗擊金兵炮石就是現成證據。加之一些傳統奇石的產出地本身就極狹小,能發現和可賞玩收藏的更少,使得傳統奇石在數量上呈下降甚至枯竭之勢,比如昆石從宋代起就被禁采,太湖石在原產地太湖一帶早已絕跡,靈璧石也從地表尋覓改為了地下挖掘……盡管近年在一些地方發現有一些替代品,如北太湖石和類太湖石等,但替代品的品質品相往往大打折扣,沿用傳統奇石老名號也有些不好讓人接受。與之相對應的卻是,隨著時代發展和知識普及,賞玩和收藏奇石人群的不斷壯大已成大趨勢,這種不斷增長的需求與傳統奇石有限數量之間的矛盾很難調和。
二、新石種具有諸多優勢
在我國的奇石發展史中,現階段的繁榮景象前所未有。恰恰是在這個時候,傳統奇石受到一些賞玩和收藏者冷落,甚至“瘦、皺、透、漏”賞玩要訣也被“形、紋、質、色、皮、意”理念取代,新石種的強勢崛起不言而喻。
首先,類型多樣,可以各取所需。新石種之所以不再追求“瘦、皺、透、漏”,而改看“形、紋、質、色、皮、意”,就是由于人們在奇石賞玩中已經擺脫了以形為主桎梏,比如圖紋畫面石就已經占據半壁江山,甚至還有人提出了可以單賞質色等概念,都給傳統奇石形成巨大沖擊。更多類型石頭的出現,既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賞玩和收藏奇石需求,也讓賞玩和收藏者有了更開闊視野,使發展奇石文化內涵有了全新途徑。
第二,質地堅硬,不易造假作偽。新石種很多,但最典型也是現階段奇石界最熱門的,還要屬南方江河水石和北方沙漠戈壁石。這些石頭在成長過程中,一般都經歷過長期而劇烈的江河和風沙搬運、撞擊與摩擦過程,質地松軟酥脆部分基本都化為粉齏,遺存下來的大多是最為堅硬且不易被冰雪流水溶蝕的硅質巖,由于硬度高且耐酸堿,改型造假的難度要大得多,是否被動過手也比較好分辨,人們賞玩和收藏這些石頭能夠比較放心。
第三,體量適中,方便進家入戶。新石種多種多樣,體量大的盡管也有,比如廣西的大化、彩陶和三江彩等就能夠重達數噸,但相對于靈璧和太湖等僅靠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石頭,需要經過江河或風沙搬運、撞擊和摩擦等才能形成的新石種個頭往往都要小很多,而這種小巧細致又恰好與現代人要在家庭案頭和書架等有限空間中擺玩特征吻合,從而在不經意間使奇石進入千家萬戶真正有了可能,并由此掀開了讓奇石從過去文人雅士和王公貴族高宅大院走進當今尋常百姓家的新紀元。
第四,分布廣泛,能夠就近獲得。與靈璧、太湖、昆石和英石等傳統奇石的狹窄產出地域和有限數量相比,新石種的分布要廣泛得多,數量也更大,使一些喜歡石頭的人們可以不必走很遠的路或轉很多的手就能得到,一些有閑功夫的人甚至可以自己到附近的河灘或戈壁上找尋,既陶冶性情又鍛煉身體,還節約開支,能一舉數得,有如此多的好處當然討人喜歡,受到越來越多賞玩和收藏者喜愛甚至推崇順理成章,實屬水到渠成。
三、轉型發展鑄就美好明天
進入新時期,奇石的賞玩和收藏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變化,傳統奇石已經不再具有壟斷地位,但仍然是奇石家族重要成員,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在轉型中獲得新發展。
首先,坦然接受失去壟斷地位事實。在歷史上,由于受到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傳遞等條件限制,使得在很長時期內,奇石賞玩和收藏都主要圍繞著傳統奇石轉,并最終把傳統奇石捧上了天。但社會始終在發展,時代終究要進步,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南方江河水石和北方沙漠戈壁石等眾多新石種的迅速崛起并獲得認可已經成為事實,與“瘦、皺、透、漏”不再具有普遍意義一樣,傳統奇石也在不經意間被請下了神壇,回歸成為主要在產地和京、滬及江浙等早期流入較多地區有影響力的石種。即傳統奇石獨步天下壟斷石界時代已成過去,要與新石種并駕齊驅局面基本形成,而且還大有被后者趕超之勢,這個結果對傳統奇石有些殘酷,卻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只能坦然承認并接受。
第二,依靠文化底蘊保持生機活力。奇石賞玩和收藏,說到底是文化現象,文化才是奇石存在與發展的核心。傳統奇石由于深受古代文人雅士喜愛,加上一些王公貴族跟著附庸風雅,使之具有很深文化底蘊,并在數千年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獨特印記,這也是傳統奇石盡管有不足卻還有很多堅定支持者與追隨者的原因所在。這又恰恰是新石種的最大弱項,盡管新石種的質色形紋等外部特征更加出眾,更能吸引人們眼球,但就是由于缺乏時間歷煉和文化積淀,使他們顯得富貴氣十足卻雅致氛圍不夠,就像是暴發戶和土財主,光鮮亮麗難掩淺薄,奢侈張揚盡顯浮躁。加之文化底蘊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積累,使得新石種缺少文化的弱項很難在短期內改變,從而決定了文化底蘊會成為傳統奇石的最大財富,同樣具有“瘦、皺、透、漏”特點的沙漠戈壁“玲瓏石”很受新石種愛好者歡迎能充分印證這一點。但有財富也需要會挖掘和利用,對傳承有序的古石和名石給予更多關注、給新石品配座題名時要融合傳統元素等,都值得認真思考。總之一句話,有了文化底蘊做依靠,傳統奇石完全有能力在未來發展中繼續保持生機和活力。
第三,揚長避短謀求持續有效發展。傳統奇石確實存在自身局限,并因此失去了壟斷地位。但傳統奇石也有新石種無可比擬的文化底蘊優勢,并為傳統奇石在石界保持重要地位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同時,傳統奇石的局限性也并非全部由客觀原因造成,如借清理表面附著物順便進行改型修整等現象就純屬主觀人為,完全能夠避免。另外,賞玩和收藏奇石的人群規模很大,而且還呈逐年壯大趨勢,俗話說“千人千面”,人群壯大本身就意味著人們的秉性、價值觀不會一模一樣,傳統奇石和新石種也就有更多機會去找尋各自知音,為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創造條件,而不一定非要進行激烈競爭。具體說,就是要在努力克服缺點尤其是改進對新發現和新挖掘石頭清理方式杜絕改型作假現象的基礎上,突出特點與優勢,做到揚長避短,比如在文化味濃和體量大最能裝飾門面上做文章,把目標人群鎖定在資金和擺玩場地均比較闊綽的富裕階層以及有需求又有能力的單位組織,與新石種錯位發展等,就很值得探討。衷心祝愿傳統奇石的未來更美好,并努力為奇石界繁榮作出新貢獻。
作者簡介:
曹文慶,網名尚文石。河南盧氏人,供職于中國石化所屬中原油田。接觸石頭10多年,在各地專業報刊發表奇石理論文章30余篇,有小公眾號《看石說文》自樂。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