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言堂:美是檢驗奇石的第一標準
時間:2023-09-22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曹文慶 點擊數:玩石之人,無論初學還是資深,都總會被一個問題纏繞。就是給石頭做結論,確定能否成立為奇石,決定棄或留,以及要珍藏或與人交流交換,等等。而要做結論,標準不可或缺。那么,最重要或者說其中的第一標準,究竟是什么呢?
一、美是奇石最根本特征
世上最早出現的奇石,是什么模樣和如何產生等,已無從考證。但有一點可以確認,即最早的和后來的直至當今新發現的奇石,都不會是人們的生活用品。凡充當人們生活用品者,一定另有其名,如石錘、石斧、石臼或石碾等等,而不會也沒必要以奇石相稱。
《搏擊長空》
22
×
19
×
沒有生活用途,奇石卻依舊出現了,原因在于奇石可供人賞玩,能讓人通過賞玩獲得精神享受,比如愉悅、快樂、驚喜、滿足甚至感悟等。吳雨潔《石頭,本來就是用來玩的》一文,所講也是這個道理。而奇石之所以能供人賞玩,全在于它們有奇異、珍稀等特征,可據此擬人狀物、表情達意、怡心養性……這些特征,被古人細化為“瘦、皺、漏、透”,今人又增加了“形、紋、質、色、皮、意”等做補充。
這些細化和補充不能說沒道理,但并不充分,主要是缺少一個最核心特征,這就是美。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美,甘也,從羊,從大。”并同時解釋:“羊,詳也。”即在古代“羊”同“詳”,表示“吉祥”。這里的“甘也”和“詳也”或者說“吉祥”,都屬于人的感受,且是可以讓人愉快的感受。而“羊”又同“祥”,且“祥”之“吉祥”肯定只能用心而非感官享用,則就同時表明美所指的愉快感,應更多體現在精神層面,屬精神享受范疇。
《秦漢遺風》
24
×
19
×
美學大家朱光潛在《談美》之“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篇指出:就“用”字的狹義說,美最沒有用處,人的實用活動均“有所為而為”,美感活動卻全是“無所為而為”。奇石就無生活用途,人們賞玩奇石,與朱先生所說無“用”活動明顯一致,也堪稱美感活動。無生活用途的美,朱先生認為也是人的需要,以解人“精神上的饑渴”。賞玩奇石這種無“用”活動,可讓人獲得精神享受,無疑就是在解人“精神上的饑渴”,也因此決定了其所憑借的只能是美,無美這些精神享受將無從談起。
事實上,缺少美的奇石也確實難以想象。若真的不美,也就基本不配被賦予奇石名號,奇石有時會被隨口稱為“美石”,緣由也大抵如此。而既然能稱美石,美也就當仁不讓應成為奇石所有可供人賞玩特征的總前提,并有資格以奇石的最根本特征自居。
二、一切奇石活動均圍繞美展開
奇石無生活用途,但由于有美做支撐,從而使之可通過供人賞玩讓人獲得精神享受實現其價值。奇石也因此有了自己的發展空間,眾多活動紛紛露面。第一步是脫去自然石外衣,從原本寂寥的山川、河谷、荒原、戈壁諸處走出來,被人請入院所、抱進廳堂,恰似鯉魚躍龍門,一朝成正果。而與之相伴隨,就會有清洗、養護、解讀、研議、配座、置景、命名、題記、把玩、賞析、展示、宣揚、轉讓、交換包括珍藏和傳世等一系列活動,接踵而至。
先說第一步,實踐中常被稱為發現,即通過搜尋,把自然石中具有奇異、珍稀等可供人賞玩特征者挑選出來。這一過程,需要人完成查看、比較、撿拾、審視等許多動作,并同時產生選擇、判斷、思考、聯想等大量心理活動。而所有這些行為,都飽含取舍。可給予人精神享受者取用,難引起人思想共鳴者舍棄。前者一定富集美,后者往往相反。這些美,聚集于石體,卻靠人發現,若無人發現,有也等于無。而這些石體,作為自然物本身并無所謂美與不美,其美實際由人賦予。關于什么是美,美學家爭論頗多,但離不開人創造、屬于自然被人化結果的觀點,已接近成為共識。就是說,發現在本質上都是由人賦予石頭美,類似于美化,稱奇石為被人美化成果并不過。
再看與之相伴隨的一系列活動,則更是與美緊密相連:清洗、養護要除去表面泥污灰垢保持理想容貌,可謂美顏;解讀、研議應憑借認知直覺獲取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鳴,可謂美心;配座、置景需量身裁度以期達到“人靠衣服馬靠鞍”效果,可謂美裝;命名、題記常充盈詩韻畫境吻合良善發展愿望,可謂美意;把玩、賞析可讓精神放松獲得閑適愉悅或驚喜酣暢,可謂美享;展示、宣揚會頒布成就與人同樂并博納贊譽,可謂美秀;轉讓、交換能互通有無各取所愛達成接力,可謂美遞;珍藏、傳世必妥善保管精心呵護防止毀損,可謂美德……完全可以說,若美缺席,這些活動都將無法繼續。
而且,為了展現美,很多活動還經常采取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措施。比如配座,奇石須橫躺著的給增加臥板,重心不穩的在開底槽時進行找補,裂隙、破損都盡量置于背后或側面……都是要力求讓人看著舒服。再比如命名,一般多從高大陽剛、清秀典雅或吉禎祥瑞、福泰安康等喜聞樂見處入手,而忌諱鄙賤粗俗、猥瑣齷齪……也是要力爭給人正能量。舒服和正能量等,都屬于美的重要構成元素。
甚至有更突出的,就是還參照收藏界慣常做法,對奇石的缺陷、毛病、不足等,也多用委婉含蓄方式表述。像把人工做過的叫“動手”、稱老的破損為“天殘”和品相差要處理或扔掉的用“放生”等,就屬此類。
可見,美對各種奇石活動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始終都占據支配地位,且不容置疑。一切奇石活動,說到底都是在圍繞美展開,美是永遠核心。奇石被隨口稱為“美石”,還真恰如其分。
三、所有奇石都須由美檢驗把關
美是奇石最根本特征,并影響到奇石活動也要圍繞美展開。由此可知,給石頭做結論所要依據的最重要或者說第一標準,一定非美莫屬。這也相當于說,一塊石頭能否成立為奇石,包括對成立為奇石者的品相認定等,都應由美做總檢驗,進行最后把關。美則留,不美則去,越美越有非凡意義,反之亦然。但把關并不容易,走彎路更不鮮見。
主要彎路之一,是片面追求怪異罕見。奇石可以怪異罕見,但并非所有怪異罕見都符合要求。比如表現污穢、骯臟、邪惡、殘暴的形象,就令人生厭,極不適宜,再怪異罕見也應躲避。不過,在這方面更多的還是幼稚、呆板、不靈動,包括具象卻找不出寓意,以及有寓意卻極平常或顯現沉悶、破敗、險困景象等,就應三思而后行,其中有一些或許可以保留,只是不可太看重,以免誤入歧途。
主要彎路之二,是過分相信自己判斷。奇石源于自然石,而自然石只有經人發現然后才能轉化為奇石。若離開人,自然石永遠與奇石無緣。由此使得人始終在自然石轉化為奇石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而這種主導又大多需要仰仗感覺領悟,直白說就是“自以為是”。人用“自以為是”發現包括借助流通交換等獲取奇石,本無可厚非,但要防過頭。不會聽別人意見,一味回避負面消息,孤芳自賞,故步自封,結局不言自明。
主要彎路之三,是偏執于某些方面或局部。有道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奇石也是有機整體,古人講“瘦、皺、漏、透”和今人重“形、紋、質、色、皮、意”的緣故也在于此,均要綜合考慮。只在某些方面或局部有特點,而其余部分不完善,致使整體感和協調性較差,包括造型或圖紋有嚴重缺陷、錯雜無序或比例失衡,以及有形而質地或色澤欠佳、存紋理而近乎碎裂等,也應引起警覺,并學會及時撒手。
出現這些彎路,主要在于對美的理解與把握有偏差。美作為學問,有自身規律。季水河著《美學理論綱要》之“美的特征與規律”篇就認為:美具有肯定性、感染性、創造性、社會性等,分別要求美須對人類有益無害、令人向往、充滿生機、得到社會承認……朱光潛在《近代實驗美學》之“形體美”篇更指出:“美的形體無論如何復雜,大概都含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平衡或勻稱”。要取得平衡或勻稱,有整體感和協調性顯然不可少。毫無疑問,彎路中各種現象,這里全能對上號。
奇石需要美檢驗把關,美又有學問,是否太難?這就要看對誰,難者不會、會者不難。難在不學習無積累,會在能鉆研肯求教。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神全在于功夫足。給奇石檢驗把關的訣竅,也只能靠勤奮,就是多看、多問、多思、多學,包括補美學課。尤其是美學,不僅指導怎么做,還告知為什么,學懂弄通也許真能事半功倍。總之,對真愛“美石”者,若有捷徑,也應該就在美學書中。
作者簡介:
曹文慶,網名尚文石。河南盧氏人,供職于中國石化所屬第二大企業中原油田。接觸石頭10余年,在各地專業報刊發表奇石理論文章30余篇,,有小公眾號《看石說文》自樂。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