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賞石文化進校園上課堂
時間:2023-12-31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祁文石 點擊數:
中國賞石文化源遠流長,從《尚書》記載的“沉璧于洛”到洛陽偃師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中華第一龍”,開啟了賞石文化有傳說到實物記載先河,興于先秦,盛于唐宋。2014年11月國務院公布“賞石藝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賞石文化進校園入社區活動開始蓬勃興起,各類奇聞軼事層出不窮,收效不盡相同。但是,有一個個例與眾不同,他們嘗試著由淺到深、有表到里、有形式到內容地把中華傳統的賞石文化與社會科學知識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事半功倍,收效甚好,這個個例就是濟南市育新小學。
一、趕時尚,引進奇石到校園。
今年3月8日,育新小學聯合濟南市觀賞石寶玉石協會共同舉辦了“賞石文化走進校園”的活動,近百種觀賞石被搬進課堂,學生們足不出戶就領略到精美奇石帶來的震撼,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濟南市石協是響應中國觀賞石協會賞石文化進校園入社區活動的要求,積極拓展工作。濟南市育新小學也想通過這樣的活動,向學生推廣普及賞石知識,提高學生們熱愛大自然的興趣。看似普普通通的石頭一旦被人們賦予了美好的故事與寓意,便成為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這些天然的瑰寶讓全校師生開啟了一場“奇石妙想”之旅,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拓寬了視野,豐富了知識,陶冶了情操,活躍了學生的文化生活,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二、嘗甜頭,多措并舉落實處。
自從賞石文化走進校園,這個學校的學生們學習的熱情高漲,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教學成績不降反升,學習的環境高雅,學習的氛圍濃厚,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與日俱增。看到這喜人的景象,學校領導不失時機的把這項賞石活動與踐行“全環境育人”相結合,制定了各個年級各個學科的教學方案,不僅讓學生觀看,更要將其變成學科項目化學習的一部分,各學科組將其與教學緊密結合,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賞石小能手,為學生在心里種下一粒賞石藝術審美的種子。學校要求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在聽完講解后,要自己動手繪制一塊五彩石頭,寫出感想體會;四至六年級學生會結合四大名著,找出其中跟石頭有關的故事段落,進行感悟分享,用石頭講故事,用石頭傳承中華文明,不斷提高學生們的寫作能力,增強學生的閱讀和美石賞析能力。 如今,育新學子個個是石頭的愛好者,他們在語文課上,學與石頭相關的成語,讀與石頭相關的傳說;科學課上,他們研究石頭的地質地理構成;美術課上,他們用石頭作畫,將遠古的記憶呈現在石頭上;音樂課上,孩子們用動聽的歌聲演唱石頭的歌曲……。
三、育新人,賞石文化進課堂。
今年的五月二十日,筆者參加中國濟南第十一屆觀賞石寶玉石博覽會,組委會特意安排與會嘉賓一行四十多人到濟南市育新小學參觀學習賞石文化進校園活動成果。一入校門,就被干凈整潔優雅的環境所吸引,列隊迎接的師生們昂揚向上,朝氣蓬勃。校園的宣傳欄、教室內外處處洋溢著孩子們研究奇石的快樂和對美好大自然的徜徉。在城市鬧市區有這么一片凈土,令人心曠神怡。
走進二樓的賞石展廳,學校從24個班級選拔出來24名賞石解說員,他們為大家講解“二十四孝”為主題的奇石微景觀。每名講解員,都會以石作為具象,講述“二十四孝”的成語故事。最小的才六歲,講解起來是聲情并茂,栩栩如生,娓娓道來。他們即是學生又是老師,幼小的心靈蘊藏著無限的潛能,站在教育的中央教人的同時也在自育歷練。
參訪嘉賓們無不被這些小教員的熱情、童真、真情所感動,紛紛解囊相助,將自己的珍藏贈予育新學子。筆者也代表洛陽市賞石協會捐贈了十方《圓明園遺跡》奇石,以助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之用。
大家的善舉很快就有了結果,學校組織部分老師利用暑假時間,按照全學科、全過程、全場域開展“揚賞石文化,傳中華美德’為主線的“石文化”系列德育課程,編寫課本教材,以此感謝各位捐贈者們對濟南市育新小學賞石文化教育的厚愛和支持,新學年全校師生以本教材為載體,賞石文化不僅進了校園,還登上了圣潔的課堂,這在全國也應該是絕無僅有。他們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創設三個賞石博物館,不同主題不同內容,屬于青少年的這場‘奇石妙想’, 創設“石文化”課程在國內尚屬首創,學校的孩子們真是有福了。未來,他們還將拓展更大的空間,專用教室結合,一室多用,讓石頭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學校校長劉序平介紹稱:“學生們通過賞石文化的學習,得到了深入的了解,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他們在觀后感中表達真情實感,盡享多彩童年。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中,透過這一方方奇石,為學生提供一條展開世界這本厚厚教科書扉頁的通道,為他們開啟賦能未來的能力,相信在育新這方天地里,必將走出一批地質人才,挺起中國脊梁,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