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四君爭艷開,風雅亮麗眾人愛
時間:2024-11-12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柏貴寶 點擊數:梅、蘭、竹、菊被歷代文人雅士尊稱為四君子,也是中國畫中最常見的表現題材,他們充分體現出自然界的美和雅,由于他們有著“雅俗共賞”的特性,不管是文人雅士還是平民百姓都很喜歡。在現代都市中,人們雖忙忙碌碌地為工作與生活而奔忙,但也在忙里偷閑時樂此不疲地在房前屋后栽種一些梅、蘭、竹、菊或在廳堂與臥室的墻上懸掛四君圖,每日欣賞,時時相伴,調節自我。這隨處可見“四君圖”的亮麗風姿和撩人倩影,著實讓人感到生活的美好與斑斕。
繪畫、攝影、刺繡把“梅、蘭、竹、菊”表現得淋漓盡致,占盡了天時地利,出盡了風頭。然而更有趣的是大自然的流淌畫中也不甘落后孕育出了四君圖,在小小的雨花石中展現出“梅、蘭、竹、菊”的靚麗身影,真是妙不可言,嘆為觀止。
下面請您欣賞四君圖。
圖一“鬧春梅”,石長5厘米、寬3.5厘米,石中盛開的紅梅,傲霜欺雪的品質,給人心曠神怡、情思橫溢、浮想翩躚之感。梅花,凌寒綻放,傲視群芳, 有“花中魁首”之稱。在梅花之中,紅梅當數“梅中之冠”。那石中的色調恰到好處地體現出梅花的嫵媚感,那怒放爭艷的畫面第一眼看到時就使我有一種勾魂攝魄之感,讓人感受到梅花的誘人魅力,靜觀石中仿佛置身在梅林之中,幽香撲鼻。梅花的靚麗身影歷代文人雅士都把他作為春天的化身來歌頌,并尊為四君之首。
圖二“蘭花草”,石長6.6厘米、寬5.2厘米,石上呈現出迷人的幽蘭,那身姿飄逸,迎著朝輝,隨風搖曳的身影,透出誘人的清香,高貴的品質,而得到世人的寵愛,歷代文人雅士都賦予蘭草為清正廉潔的含意。我國大元帥朱德委員長一生特別喜愛蘭草,也經常以蘭草的品質勉勵自己。民國二年(龍巖地方志記載),有一位龍巖知縣孫陶曦一生愛養蘭草,并以素心高潔的建蘭——“素心蘭”作為“官清律”象征,他為官清正廉潔,在百姓中聲譽很高,當地群眾都很愛戴他。兩年后孫陶曦晉升為省衙要員,臨別時人們請他題詩留做紀念,他揮筆寫下:“此去龍巖別無戀,最使相思是建蘭。”留傳到今,寓意蘭草清正廉潔、一塵不染。此枚“蘭花草”是我去年網購的一枚心愛之石。這正是:“心儀蘭花愛意濃,微信網上尋春風。無須攀登撥荊棘,總見芳姿露笑容”。
圖三“竹石圖”,石長6.6厘米、寬4.6厘米,石中清晰可見幾枝竹影,仿佛在風中搖曳,婆娑的竹葉,襯托的色彩,顯出一派秋意景色,蒼勁有力。石的右下方還有一方山石,筆尖微點,山石上沉淀出經年累月的苔蘚,那勁竹的“煉意”,著力的指向,營造出一種氣勢的博取,一往直前、直插云霄、挺拔堅韌、舒張如刃的竹葉,錯落有致的布局,頗有東坡“竹石圖”畫意。
古往今來,人們對竹更是情有獨鐘,把竹比作文靜、高雅、虛心進取、高風亮節的形象。大詩人蘇東坡留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千古名言。近代方志敏烈士更詠出了竹子的氣質:“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一輪紅日起,依舊與天齊。”看到此石,讓我感受到山風穿林,淙淙瀅瀅的絲竹之鳴,如天籟之音,古箏繞風,聞之莫不使人耳清心潔,有竹居之靜雅,月影疏斜瀟湘竹,清燈秋煙階苔蘚……之感。
圖四“菊花香”,石長5.6厘米、寬3.8厘米,棕黃兩色搭配,大自然的巧妙用色,畫出了一幅主題突出、立體感強的盛開菊花圖,一眼觀之就給人強烈的震撼感,就像一幅“戰地黃花分外香”的油畫,油畫中的兩大技巧砌與劃,在此畫中展現的淋漓盡致,表現出精湛的技藝。棕與黃都是喜慶之色,有著吉祥如意的象征,石上盛開的黃菊,以其品性素潔高雅、色彩絢麗繽紛、風骨堅貞頑強、豐富多彩而倍受人們青睞。靜觀此石不由想起毛澤東主席詩詞一首:“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更道出了菊花的香艷:“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美麗、自然的雨花石跟著大自然附庸風雅起來,展現出梅、蘭、竹、菊四君子的高貴品質,使人觀后嘖嘖稱奇叫艷。這正是:“石中四君爭艷開,風雅亮麗眾人愛”。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