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賞石之氣韻,萬物有了“氣”,就有了生命力!
時間:2022-12-24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礦 庫 點擊數:
古言有云:天地分,混池初開。明輕者上浮成天,陰沉者下凝成地。又有云:天者父也,地者母也。有天地之靈氣聚于其中,始有體,地為之外膚,天為之內魂,為人也。萬物有了“氣”,生發了生命活力。
氣也是國人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儒釋道三大家,也無一不著力于養身正氣儒家養正氣、佛家養靜氣、道家養大氣。
“石乃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負土而出,壯為奇怪。”宋代杜綰《云林石譜》就講述了石之氣韻。文人學士賞石,他們眼中的石頭是微觀的自然山川,是一個具有象征意味的人文理想意象,替代自己夢境中的仙境美景。
他們在自由思想的夢境中自得其樂,自我反省,獨立思索,獨善其身來實現自己的文化人格。
石之氣韻在于形,在于勢。古人有云:有法無式格自高,遵循法度但不拘一格。“有法無式”的創作原則。不僅打破了藝術的單調與乏味,而且也是妙造自然的藝術手段,符合藝術美之法則。
米芾的“瘦皺漏透”相石四法,“瘦皺”指石形高峻、石表多皺褶、凹坑,如人之清癮滄桑;“漏透”指孔洞上下、左右、前后彼此貫通,如人之思維超越,做塵外之想、玄遠之游。
“瘦皺漏透”作為一個賞石理論,其意在于“虛實”:瘦、皺為實,漏、透為虛。孔洞互貫、精巧活絡、端正勁美而不沉悶。石理則喻人之情感與學識玲瓏透徹、內外澄明、沖和淡遠、恬淡自如。
中國古代賞石審美同樣遵循聚散、高低、厚薄、深淺、方圓、巧拙、正奇的變化方式,它們既對立又統一。一塊上品的古代賞石應該品格高、神態妙,其氣勢之聚散,形勢之巧拙耐人尋味。
相石之氣韻具有厚拙、凝重、圓渾、空靈、玲瓏、謙恭、姸秀、勁挺為上的法則。佳璞之氣,定氣聚而成形、有發有收,成中正之氣。
恣意張揚,超出法度之外,又必氣散而神離,那便是林隙間的野石而已絕非符合文人審美之賞石。盲崇于玲瓏剔透,險峻飄飛的相石標準,往往沉迷于浮滑、輕佻之俗套。
觀古石所見之傳世名石,多以古拙自然見長,又有內斂、淡泊與清遠的韻致。相石如識人,正道不是八面玲瓏的圓滑,而是德行俱足后的虛心與包容。大巧不易,真拙更難,唯巧拙互濟,拙巧兼施,質樸坦誠,順乎自然的心態才為中正之氣。
觀雅石之氣需明理,中國古代賞石之氣韻即是古代文人的文化人格之氣韻。靜心養正,法天地正氣,與古為徒,循章觀變,正心于中,定能萬物得度。
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并致謝意!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