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賞石藝術分量的,是眼光與修為
時間:2021-12-26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爭 鳴 點擊數:
中國文化視天地自然為生命,倡導 “天人合一”的終極宇宙觀、生命觀,生命之間彼攝相因,賞石藝術,自出性靈,以清雅滋潤之效,給人詩意的境界,體現的是靈氣貫通,生機盎然的生命空間。
以自然為最高藝術,前提便是脫離最世俗的物質觀,以及人為制定的價值評判標準。眼光和修為的高度,決定了賞石的藝術分量。
美石歷經大自然的地質變動,風雨侵蝕而緩慢形成,其表面“紋理縱橫,籠絡起穩”,細膩溫潤,玲瓏剔透,其質如玉般溫潤,細膩,扣之鏗然。聲如磬。
光影穿過,綽綽然玲瓏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隱現“暗香浮動月黃昏”之意,令人回味無窮。
一塊自然界的普通石頭,入室登堂,演變成為一個承載人文審美的藝術角色,其原因并非地理礦產的稀有和物質元素的珍貴,而正是由于作為欣賞者的人,賦予了這些沒有生命的石頭具有人的 靈魂與情感。
古人賞石中這種“物我兩忘”的審美意境,今人內心無不渴求一方自在天地,在賞石藝術的體驗中,讓人身處天高地迥之境,若性靈空虛,亦是無以為安。
而昔日高士名賢,寄澄懷于拳石之中,他們與天為徒、妙師造化、觀象得意、格物盡理。此番佳趣,當為知者所重,自可窮文心、窺藝境、安性靈。
在中國藝術中,這一方位使得人們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尋找“世界中的世界”,追求意象……這一思想最有力地體現在那些孔孔相扣的石頭里。這些孔的大小與通向不同,給人的感覺是一個有限的物體中不斷變化的無限世界。
觀雅石之氣需明理,盲崇于玲瓏剔透,險峻飄飛的相石標準,往往沉迷于浮滑之俗套。賞石一概為瘦、為皺、為透、為漏,還有令人感覺奇異之處嗎?難道非瘦、非皺、非透、非漏就不賞心悅目嗎?
因此,中國古代賞石之氣息即是古代文人的文化人格之氣息,靜心養正,與天為徒,以古為徒,循章觀變,正心在中,定能萬物得度。
石有百千形,而作為生命的姿態,又獨有其精神。一塊石頭,面貌本已天成,但安置與擺放不同,便會顯出不一樣的精神,生命之美才得以煥發。如人之立身處事一般,恰如其分,方能不露俗態。
靈石的生命是流動的,它不僅登堂入室,與人為伴,更幻化成翰墨雅韻,遺傳千古。從一方美石中,我們可以讀出生命的盎然不息,品味中國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以及宇宙心靈的天人合一。
石頭有兩次生命:一次是 物質生命,萬年沉積誕生于地球之表,蒼古而悠久;一次是 藝術生命,被人拾取欣賞于心神之間,清奇而當下。前者屬自然之功,后者乃文人之趣。
以天然石頭為欣賞對象,肯定天公造物的神秀,便是對自然秩序的遵從。清代陳維城著《玉玲瓏石歌》中云:“一霎神游造化外,猶疑坐我緲峰。”
賞石藝術所體現的深刻文化義理,令人回味無窮。
來源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
- 15590178850 評論 決定賞石藝術分量的 :一般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