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關乎藏石格調的高低 圖
時間:2021-12-12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石界 點擊數:
眾所周知,藝術總是講究傳遞情感、追求意境的,賞石藝術也不可能例外。藝術之美只是有文野雅俗之別,優劣高低之分。特別是藝術修養,生活感悟,對于塑造意境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雖然賞石藝術更多的是通過對自然美的藝術再現,表達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感情,并以此來感染觀者。但是,真正的藝術家在表現什么及如何表現的思維活動中,仍不可能脫離取意和立意的內容。它與中國畫“意在筆先”雖不同,但賞石藝術作者根據形象所要表現的東西,必然要通過理與情相統一的審美判斷。
這種理與情交融的審美判斷,既是由作者人生觀與藝術觀所派生,又是特定時代精神的反映。美石的形式美中蘊寓著豐富的精神和意韻,只有充分發揮賞石者的想象力和藝術儲備,反復欣賞才能發掘出其無形的神韻。
任何表面看并沒有直接或明顯的寓意的賞石藝術作品,無論象形還是畫面的形象,是鳥、魚或花、草等,都是是在對自然美的揭示的基礎上,通過文化精神與美的意境的發掘,給人以高尚情操的陶冶。
賞石藝術品如果缺少一個具有詩意的簡潔言語的命題,過于直露、淺顯,像啥就叫啥,那就會大煞
風景,更談不上什么深遠意境可言。審美經驗告訴我們,美要藏幾分,如水中觀月、霧里看花,才顯得美。名副其實而意在言外尤為重要。
意境美要求情和景、意與境的統一,即情景交融,神形兼備。有景無情,有形無神, 則無法感動人, 因此,意境、傳神也是賞石作品的靈魂。
古人指出藝術創作有“內外意”,“內意欲盡其理;理謂義理之理,美即藏誨之美也。外意欲盡其象,像謂物象之象,日月山河如魚草木之類是也。”可見意象統一,意即藝術形象之中。而意象境界如何,又關乎藝術作品格調高低,正所謂“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意庸則庸,意俗則俗矣。
”賞石雖不能像文學、繪畫那樣敘述故事,卻提供種種暗示,以激起觀者的聯想,也正是由于沒有文字敘述的限制,觀者的想象力便自由
自在地飛翔起來,將這視覺形象豐富起來,使之達到完美的境地。
正如美學家宗白華
先生所說的:“藝術創造的最高目標就是美,就是意境。”雖然意境的體現,“形”是必要條件,但只有形似,才能意境生、才能代作者立言,把自己束縛在象形的圈子里,對現實世界進行純自然的記錄再現,唯有把主觀感情中的“情”和客觀對象賞石中的“形”相互滲透,在準確把握自然景物原形的特點基礎上,對紛繁復雜的表現對象進行藝術錘煉,取其神韻,用心造境,揭示出賞石的內在精神和生命力,才能使藏
品的深遠意境與人們進行無聲的情感交流,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與思想的啟迪。
賞石藝術品所表現出來的自然美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讓觀者在欣賞賞石藝術作品自然美的同時,領悟其藝術美,從中去接受作者寓于美中的思想內容。縱然從有些賞石的外形看,確實是不符合習慣美的觀念,但是我們不能從外形丑美與否當 做審美賞石的唯一標準。從藝術的辯證法來看,外形美的內在不一定美,而外形丑的內在卻可能是美的。古人對象形石總結出的“皺、透、漏、瘦”的品評標準大概就源于此。
緣物寄情,寓意于美,人們透過石頭的表象美、質態美等,進一步升華為精神范疇的深度美、品格美,使具象轉化為意境,進入一個心靈與精神的新天地。賞石藝術的美意境深遠,它存在于自然的韻律之中,存在于人的情感之中,存在于社會的真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