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一定都是美的 ——兼談奇石之美來源 圖
時間:2021-09-12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曹文慶 點擊數:討論奇石,美是繞不過的話題。本人在《美是檢驗奇石的第一標準》(載《中華奇石》 2019年4期)中,已指出美是奇石的最根本特征。但受題目限制,該文并未對奇石之美的來源及本質做深入分析,留下了模糊之處,本文將嘗試做補充與澄清。
一、人們為美創造奇石
本人在《美是檢驗奇石的第一標準》及其它已發表文章中反復強調過,奇石不是人們生活用品,沒有實際生活用處。其唯一功能就是供人賞玩,讓人通過賞玩獲得精神享受。人之所以需要精神享受,在于人會有“精神上的饑渴”。而這些“精神上的饑渴”又一定與實際生活需要無關,不能靠滿足生活需要化解。于是,無實際生活用處的美,有了用武之地,就是解人“精神上的饑渴”。事實上,人們“精神上的饑渴”能被解的秘密,就在于找到了美,能讓人憑借美獲得精神享受,因此解了人們“精神上的饑渴”。
奇石沒有實際生活用處,但人們卻能通過賞玩獲得精神享受,當然就在于奇石是美的。人們的賞玩奇石行為,則就是在感知美和獲得美感。相應地,美也就毫無疑問地成了奇石的存在基礎及唯一意義所在,即不美的奇石根本無法想象!由于奇石若真不美,就不能讓人獲得精神享受,從而使賞玩失去意義,結果只能是人們不再賞玩。更何況奇石除了供人賞玩并沒有實際生活用處,在連賞玩都不能的情況下,奇石等于一無是處!若真如此,奇石自然也就沒必要存在了……
奇石能憑借美供人賞玩,所以才有了存在意義。但奇石并非天生就有。本人的《奇石確屬由人勞動創造而成》( 載《賞石》2020年第1期)已專門論述,奇石是由人以自然石作原材料,通過揀、找或者說發現奇石行為勞動創造而成,與天生就有無關。天生就有事物,一定具備識別判斷的客觀實在依據,并能被重復檢驗。如天生就有的樹枝、土豆,就都有識別判斷的客觀實在依據,即樹枝生于樹上且帶枝杈、土豆長在土里且呈卵圓形,使張三識別判斷的樹枝、土豆,李四、王二等其他人都認可,也就是能重復檢驗。奇石則不同,甲認可而乙否認,甚至自己先認定之后又否定,屬常態,且永無客觀實在依據能做決斷!
美使奇石有了存在意義,奇石要憑借美讓人們獲得精神享受,除此之外奇石沒有任何用處。但奇石并非天生就有,實屬由人以自然石作原材料勞動創造而成。那人們為什么要勞動創造奇石呢?顯然就是為了奇石的美,且只能是為了奇石的美。一句話,奇石就是人們為了美勞動創造而成。
二、奇石之美并非天生
曹雪芹著《紅樓夢》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賈母帶著劉姥姥和家下眾人在園子里游玩……期間,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么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閑了,天天逛,那里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注:即李商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注:原詩為‘枯荷’,被曹翁改了,本文均用改了的)。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這里的荷葉無任何改變。但寶玉先前認為是破荷葉且可恨要撥去,肯定不美。寶釵附和,實際也是認為不美。而黛玉卻說是殘荷且自己最喜歡,肯定是美的。寶玉隨即轉恨為喜,實際是又認為這些荷葉是美的了……
這里,首先有一種客觀實在的事物,就是荷葉。第二,有人的感覺,就是由寶玉、黛玉包括寶釵等人在感覺美或者不美,這些感覺都屬于人的主觀認識,所以才會讓不同人乃至相同人在不同時間產生不同的美或者不美感覺。第三,是人在感覺客觀實在的事物美或者不美,即是寶玉等人在感覺荷葉美或者不美。這些已經為美做了生動闡釋,就是人們對美的認定,總看似是客觀的,即美或者不美的荷葉都是客觀實在事物。實際卻屬于人的主觀認識,即都是人在感覺荷葉美或者不美,而非荷葉本來就美或者不美。但美這種人的主觀認識要由客觀事物表現,即美或者不美都是指某客觀實在的事物美或者不美,由于“世界上沒有‘美’這種東西。它是附著在某個‘東西’上的”(見易中天著《破門而入——美學的問題與歷史》<以下簡稱《破門而入》>第六講),美的東西必然就有客觀實在的事物作為表現形式,所以才使人能夠感覺到。
由此可知,“美歸根結底是‘以客觀形式表現出來的主觀的東西’”(見《破門而入》第三講)。主觀的東西,就不能天生就有。所以唐代柳宗元在《馬退山茅亭記》中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學大家朱光潛則在《談美》一書之“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篇直言:“說它是欣賞也可,說它是創造也可,美就是這種活動的產品,不是天生現成的。”不過,可能也有人要以法國雕塑家羅素說的“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進行反駁,認為美是世界上原本就有的,人只能發現!這是曲解,由于“發現美的眼睛”由人支配,起主導作用的還是人,使美作為人的發現結果只能是人的主觀認識,乃主觀的東西。至于“世界”則屬于美的東西所需要依托的客觀實在事物。即羅素也是在說美這種主觀的東西要“以客觀形式表現出來”。所以易中天接著說“心中無美,則世間無美”(見《破門而入》第三講)。
美屬于人的主觀認識,乃主觀的東西,并非天生就有。朱光潛甚至認為,“說它是創造也可”。創造都須由人完成,所以朱光潛其實也是在說,說美是由人創造的也可以。奇石之美肯定不能例外,就是也只能屬于人的主觀認識,乃主觀的東西,甚至可以說是由人創造的。說得再具體點,就是奇石之美,只是認定奇石的人感覺它美而已,無疑就是由人創造的。但奇石的美也要以客觀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就由天生就有的客觀實在事物自然石充當了奇石的客觀表現形式。不過,也有個易出現的誤解要糾正,就是可能有人覺得這叫自然美,是自然石原本就美!朱光潛在《談美》一書之“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篇早給了答案:“如果你覺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經過藝術化,成為你的作品,不復是生糙的自然了。”對接一下就是:如果你覺得自然石美,自然石就已經過藝術化,成為你創造的奇石作品,不再是生糙的自然石了……
就是說,自然美也同樣是人覺得自然美,而非自然原本就美。朱光潛在《談美》一書之“八、依樣畫葫蘆”篇為此還進一步闡述:“離開人的觀點而言,自然也本無所謂美丑,美丑是觀賞者憑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見出來的。”充作奇石原材料的自然石,屬于自然物,肯定也無所謂美丑,以為是自然石原本就美不成立。自然石被人創造成奇石就美了,其美則是創造奇石的人“憑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見出來的”。所以,奇石的美屬于人的主觀認識,乃主觀的東西,與天生就有無關,毋庸置疑。
三、沒有不美奇石存在
柳宗元還有一篇更有名的《小石潭記》,其中描寫的小石潭,充滿詩情畫意,美極了。據說也被現代人找到并開發成了風景區,但去看的人大多都說不咋地……同樣的小石潭,按柳宗元的描寫美極了,現代游人怎么卻說不咋地也就是覺得不美了呢?這固然有可能與柳宗元描寫過于煽情有關,但根本原因還在于美本來就屬于人的主觀認識,乃主觀的東西,正所謂百人百態,每個人的認識都可能不同,所以才有人覺得美,也有人覺得不美。人們勞動創造奇石是為了賞玩,美是應該的,但因奇石的美同樣屬于人的主觀認識,乃主觀的東西,使人們面對它們時也同樣可能出現不同感覺,即有人覺得美、有人卻可能覺得不美。奇石應該是美的,有人卻可能覺得不美,就有了矛盾,難不成這應該是美的結論有誤?
在此首先說明,奇石應該是美的結論沒錯,而且奇石實際上就是美的。為此,我們可以再看一下《紅樓夢》中的荷葉,它原本是自然物,無所謂美丑,卻由于被黛玉和后來的寶玉包括詩人李義山認作是能“聽雨聲”的殘荷就美了,而且它在先前被寶玉包括寶釵看成是破荷葉時甚至還可恨實際已經丑了。這些過程其實包含著重要細節,就是這些美的殘荷和丑的破荷葉,都已經與原本是自然物的一般荷葉有了區別:殘荷能“聽雨聲”,破荷葉可恨,屬于自然物的一般荷葉則無所謂能否“聽雨聲”或是否可恨,相互間當然就不再是相同事物!原本是自然物的自然石,同樣無所謂美丑,經人勞動創造成奇石就美了,但由人勞動創造而成的奇石,則也一樣與原本屬于自然物的自然石有了區別:奇石能供人賞玩,屬于自然物的自然石則無所謂能否供人賞玩,相互間也已不再是相同事物!
看清了吧,《紅樓夢》中美的是殘荷,即便丑的也是破荷葉,都已不再是作為自然物的一般荷葉。殘荷能“聽雨聲”,是它真能“聽雨聲”嗎?當然不是。而是黛玉和后來的寶玉包括詩人李義山覺得它能“聽雨聲”。破荷葉可恨,是它真可恨嗎?當然也不是。而是先前的寶玉包括寶釵覺得可恨。美學上一般都把這叫移情(多數美學著作均有這方面論述,不列舉了),即給原本與人無關的客觀實在事物賦予人的思想情感乃至品格意志,就是人格化,使之符合了人的肯定性或否定性形象要求,其中肯定性的為美,否定性的則丑(參見季水河著《美學理論綱要》第三章等)。柳宗元描寫小石潭時,就使用有擬人手法,如寫潭中魚“似與游者相樂”等,讓小石潭有了人的思想情感、品格意志,并被人格化為人的肯定性形象,因而美了。至于覺得不美的現代游人,則也肯定是他們沒能用賦予小石潭人的思想情感、品格意志方式把它人格化為人的肯定性形象……
原本是自然石,被人勞動創造成了奇石,與屬自然物的一般荷葉變為殘荷乃至破荷葉,以及自然的小石潭變為人格化的小石潭,是相同道理。即奇石之所以美,也是人們用移情方式讓他們認定的奇石對象有了人的思想情感、品格意志并被人格化為人的肯定性形象的結果。有人覺得其他人認定的奇石對象不美,則也與現代游人未把小石潭人格化為人的肯定性形象一樣,是他或他們沒能用賦予其他人認定的奇石對象人的思想情感、品格意志方式使之人格化為人的肯定性形象,實際也是他或他們并沒有認可其他人認定的奇石對象是奇石,所以才不美。即他或他們實際是覺得不是奇石的對象不美,并非覺得奇石不美!相反,認定這些對象是奇石的人,則都是把人的思想情感、品格意志賦予給了這些對象并使之人格化為了人的肯定性形象,從而覺得這些對象是美的,所以才認定這些對象是奇石。總之,不美的奇石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根本就沒有。
不過,有人可能又會說,還有丑石啊,它們也不美,卻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奇石!這是混淆了丑和不美。實際情況是,丑和不美并不完全等同。丑確實是美的反面,且也屬于人的主觀認識,
乃主觀的東西。如破荷葉可恨就是丑,且是先前的寶玉包括寶釵覺得丑。但丑有時候也是相對的,甚至能轉化成美,如舞臺上的丑角,能逗樂觀眾,讓人獲得精神享受,實際也是美的。不美則既可能是真的丑,也可能是無所謂美丑,如未認可其他人認定的奇石對象是奇石的人,覺得該對象不美,一般就是指該對象無所謂美丑。而被認為是奇石的丑石之丑,則是接近丑角的丑的,并非真的丑或無所謂美丑。由于丑石能供人賞玩,讓人獲得精神享受,真的丑或無所謂美丑卻萬萬不能。因此丑石實際上也是美的,不是真丑,所以才有人認為它也是奇石,但其中的可能被人格化為人的否定性形象即真丑部分要除外。即被人認為是奇石的丑石,也同樣一定是美的。
總而言之,有人覺得奇石不美屬偽命題,奇石應該是美的結論無誤,不美的奇石不存在,根本就沒有。相應地,存在的奇石,也就一定是美的,而且都是美的。
四、美給奇石規定條件
美作為人的主觀認識,乃主觀的東西,且可以說就是由人創造的,是由人在感覺。而且這些感覺均要來自具體的人,由一個個具體的人自己感覺某事物美或者是不美,所以也可以說就是人們的自以為是!比如,是黛玉和后來的寶玉包括詩人李義山自己感覺殘荷能“聽雨聲”以為是美的;也是柳宗元自己感覺小石潭充滿詩情畫意以為是美的。乃至于破荷葉,也是先前的寶玉包括寶釵自己覺得它可恨以為是不美的;開發成風景區的小石潭,則也是現代游人自己覺得它不咋地以為是不美的……
但自以為是有明顯問題,就是人們自以為某事物是美的,其他人未必認可。如人們覺得鮮花美,就是人們自以為鮮花是美的,對花粉過敏者則可能例外!唐玄宗覺得豐腴的楊玉環很美,就是唐玄宗自以為豐腴的楊玉環是美的,但在好細腰的楚靈王看來就可能不美!類似情況,勝不勝數……如此以來,是否意味著真要確定一個事物到底是美還是不美根本無法做到呢?看起來似乎確實如此,由于一方說美另一方卻說不美確實不好辦,反正不能強制,且強制也沒用,被強制者可以嘴上承認卻心里拒絕!
但真實情況卻又并非如此。如說鮮花美和楊玉環美,就接近人們普遍認可,無爭論。形容漂亮女子用貌美如花,楊玉環位于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行列,就是證據。成為這種結果,當然有原因,就是感覺事物美或者是不美,盡管屬于人們的自以為是,卻并非人們可以隨意說是!由于人們自以為某事物是美的,一定要先感覺該事物是美的,但這些感覺需要有移情做支撐,而移情并非可以胡亂發生……如把癩蛤蟆移情成高貴、用蘆葦移情做剛強就不可能(參見《破門而入》第四講)!小石潭若是一潭死水、污水,柳宗元怕是也無法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意志融入其中并把它人格化成人的肯定性即美的形象的……事實上,能被移情為人的肯定性形象的事物,都需要符合一定條件。
較公認的就是康德(德國,1724-1804)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提出的鑒賞判斷一個事物美或是不美的四個契機(參見《破門而入》第三講等):第一,所有事物的美,都不會有實際生活用處,因而不會與人有利害沖突,但人感覺該事物美時會覺得愉快,所以是無利害而生愉快;第二,人感覺某事物美,一定同時認為其他人也會覺得該事物美,而人的感覺并不像概念那樣能讓人做出普遍有效性判斷,但人感覺某事物美時卻要求其他人普遍同意,所以是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第三,人感覺某事物美,不會有目的,但感覺美就會愉快,達成生愉快目的,所以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第四,感覺某事物美的人,已要求其他人也都感覺該事物美,盡管其他人未必這樣感覺,可他潛意識里卻認定其他人都會覺得該事物美、都應該覺得該事物美,即盡管美感是每個個人獨特的主觀感受,卻又必須設想為人人共有大家都贊同的,所以是共通感。
這四個契機,實際就是美的四個條件,針對所有被人認為美的事物,若不具備這四個條件,則任何事物都將與美無緣。比如書法應該是美的,由于書法若不美將無法讓人通過賞玩獲得精神享受,但一些充滿江湖氣近乎惡俗的所謂書法作品就都被人們歸為了丑書,人人喊打,實際是已被人們從書法中剔除,就是因為它們與美的事物應具備的四個條件不符。同樣道理,奇石一定是美的,而且都是美的,也就都應該與美的事物應具備的四個條件吻合。這也等于說,美已經給人們認定奇石規定了條件。比如奇石就不可以是狀若糞土、質若煤渣或污穢不堪等類型的,由于這些類型的對象,一般都會因達不到美的事物應具備的四個條件,很難被移情即人格化為人的肯定性形象,無法讓人感覺是美的,而被人們摒棄!
因此,如果出現了有人認為是奇石卻又有人認為不是奇石的對象,恰當的方式,就是用所有美的事物都應具備的四個條件,對該對象是真的美還是并不美抑或是無所謂美丑做出判斷。真的美就應該算是奇石,否則就考慮淘汰……由于所有奇石,都應該是也必須是經過了美的事物所應具備四個條件的檢驗者。
(原載《賞石》2021年第1期P92-95)
作者簡介:
曹文慶,網名尚文石。河南盧氏人,供職于中國石化所屬第二大企業中原油田。接觸石頭10余年,在各地專業報刊發表奇石理論文章20余篇。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