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和“玩石“的思想境界大有差別
時間:2019-12-16 來源:石 界 作者:萬丹柯 點擊數:
賞石,中文"賞"通"尚",有尊崇之意,與近現代的"玩",不盡相同。由于所賞的不僅僅指對象在感官上的聲色之美,國人于"美"的標準之中更寄予著許多情感態度甚至道德內涵在其中,是聯系著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內在之美"、"心靈之美"、"品質之美"。
有了這層涵義之后,在"石"這一特殊觀賞對象面前,"賞石"和"玩石"的思想境界大有差別。所以有關"玩石"之心我認為是需要首先與"賞石"的心態有所區別,由此可說"賞石"為正,"玩石"為過。
巖石,這自然的基本要素,從遠古時代起,就被人類用來表現他們的物質文化:從勞動工具、日常用品,到生的和死的住所。包括它作為提煉金屬的原料,等等,這些都是在物質層面人對石的依賴。作為欣賞對象的"石",大自然中物的一種,亙古以來就為人類所用、所居、所識、所賞。
在精神層面,人對石也有深切的關聯或依賴。在我國,石文化作為一種與人類早期宗教、神巫、道德以及審美活動相關的文化,積淀深厚。首先不能避開的當然是玉石文化,這是我國有關賞石文化最輝煌的篇章,甚至人們已經習慣于把玉從石中剝離出來。《說文解字》釋"玉,石之美者",雖然對象和內涵不盡相同,但作為寶石級美石的愛好,在世界其它地區的文化中也有體現,如瑪雅文化和新西蘭毛利人等都有玉石文化,寶石在歐洲文明乃至世界范圍都有體現。
而在除玉之外的石種中,中國古人又在新的層面逐步建立和發展出一系列豐富的觀賞石文化傳統,付諸行為、文字、實物及口頭神話傳說,這是其它文明中所未見的。具體的體現有:形成獨立的觀賞標準,如山岳文化的雄奇險秀、中小型觀賞石的瘦皺透漏、形色紋質等;園林石的普及和應用原則;有大量以此為題的文藝作品傳世,等等。這套賞石文化體系的建立反映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對賞石美學認知追求的深化和廣化,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道德追求或自我完善、藝術神韻與意境的追求等等。
作為自然界代表之一,自然物的石頭引起了如此多的關注,它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文化上、美學上的積極意義亟待我們去深入探究。而當代賞石文化界,對于賞石藝術與文化理論的建設還任重道遠,我們既要繼承傳統,但也不能反復引用古人的理論、歷史故事、欣賞觀點,卻缺乏當代賞石家應具有突破性的創見。
深層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具體的賞石標準生成,玉神靈--玉德說--玉美說如此,石神、石德、石美亦如是。除了人生存基本物質和精神所需之外,賞石心理的許多觀念都來自于傳統的儒釋道學說,這些文化因素作為傳統賞石文化基因一直深刻的影響著賞石文化的發展。
在歷史上我國傳統賞石文化重人文精神、重感悟,對調節人生與自然都有積極意義,但很多已與現代生活已有隔閡,人們難以更多地領略其真正價值所在。而當代從事賞石理論從科學角度、從傳統文化認識來說已經很深刻,而從現代藝術、現代審美角度談傳統賞石之美的論文論著并不多見。
賞石界過于重物質擁有、重視經濟價值,是支配關系,卻不免使人擔憂——過于注重為我所用,而忽視了文化上的保護與因勢利導,從而破壞人與自然、人與石應有的和美關系。
觀賞石產業如果僅停留在簡單的商品開發和貿易,其缺陷已經逐步顯露:一些珍稀石種即將告罄、賞石藝術無法躍升高層次藝術平臺、觀賞石市場無法形成有效的價格機制.....因此,我們從中國當代賞石文化之美的深度和合理性的探討,對當前賞石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將大有裨益。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