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黔南——霸氣(八期)同學何仕銀的奇石情結
時間:2019-08-01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阿 文 點擊數:
記憶黔南,民間文化搶救中心座落在美麗劍江河畔,這里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地方,是都勻市城市的會客廳,在這里匯集了黔南州少數民族不同時期的不少非遺文化,農耕文化,水族古錢幣,手工古法造紙,毛尖茶文化,九阡酒文化以及奇石文化等等,是個多種文化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地方,這里早晚人流如織,四季歌舞升平。記憶黔南,承載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用一種歷史使命感在默默無聞地開展黔南民間文化的搶救工作,民間文化歷史悠悠,包羅萬象,在文明發展的暴風驟雨下搶救昨天的鳳毛麟角,以留記憶,以明鄉愁。在飛速發展的節奏里讓你心有所歸,人有所悟,物有所依。在這里,我們只能以微弱之力,做能做之事。給城市留一片記憶給心靈留一份歸昄。在這里,從生活生產用具到一椅一匾,將有近千件民俗物件珍藏于館內,這是一個書寫黔南民間歷史文化故事的熱門打卡地。
叁才堂主作為一個民間文化收藏與研究的愛好者,有信心將記憶黔南館打造成黔南首家鮮明的主題民俗文化館,在這里安放著百年楊木柏木老物件,雕花鏤空隔板,文革紅色風,天南地北觀賞石以及你難以想象的曾經生活生產用具……
這是別具一格、充滿韻味的主題民俗館,它剛入住就倍受到熱捧,每天每晚吸引了不少的市民和游客前來參觀,感受百年來我們先輩的生存智慧和非物質文化的精粹。
讓人們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時,用心去觸摸百年老物件,觀賞石的靈魂。走進這里,你將看到琳瑯滿目的民間遺風,那工做工精良、風格不同文物會讓你穿越明清歲月的大觀園走進民國的烙印霞江再從新中國的改革浪潮中回歸故鄉黔南的山山水水………
如此,叁才堂主恭候您的光臨,不見不散,共同品茶賞石,觀星看月,笑談人生。
記憶黔南 黔南民間文化搶救中心在毛尖廣場等你捷足先登。
這是明清時期大戶人家的專用聘禮手提箱,透過黑漆漆的花梨木,你能感受到他主人曾經的富貴與大氣。
這是清未民初黔南人家家戸戶都具備的奢侈臺燈,在青燈古照的歲月里,多少人的十年寒窗就是它陪伴一路走來。
紅紫木春櫈,這在當時是一件及其普通的家具,但它做工的精美,以及用料的考究是今人無比企及的。
這是兩匹蠟染土布,它不是老物件是新品,甚至連布也不是人工織的了,但它散發著藍靛閃清香,卻也讓我找回了那年那月右記憶深處留下的那股味道,真好。
鹿角和羊角是多年前去西藏旅游時帶回來的,睹物思人,那些和我一起去的同事,如今有人升官了,有人發財了,也有人離世了,也有人進宮了,也有人沉淪了,只有堂主依舊平平常常,每天在劍江河畔看日出日落,人生如此,何必強求,平安是福呵。
一塊半成品的布在裝飾我的歲月,是的,有很多事到今天都不成熟,永遠是半成品,包括我的人生……
任何一種文化只要予人向善,它何曾又不是先進文化呢,起碼教人守德,遵良從善一直就是人們改價值取向。
培養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個學生成為賢人的圣人,而我們今天卻要求老師把學生個個培養成人才,是不是違背了什么規律呢?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永遠是不爭的話題。
這是四幅珍貴的拓片,六十年代西安流出,今得以藏鄭板橋真跡拓片,萬幸也,其亂石穿空,剛柔并濟的筆力,只有入館之人有福相報
別看錯了,這是一張剪紙,當年毛主席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炮打司令部”后,一場民族的十年動亂就此揭開。回望歷史,修正錯誤。我們才能闊步前行。
毛主席去安源這是拋花繡,文革時期,運動不僅造就了很多政治家,同樣,也造就了民間的不少藝術大師與高手。
這是民國三十三年的牌匾,克振家聲多么勵志的名言,古人智慧,不開補習班,送禮都能成為教育的方法方式。
有人不解,用老物件結成的簾圍上貼個忠與義,這能說明什么問題?看官,你理解成什么,它就是什么吧,反正記住忠義你就是個朋友。
記憶館里的每件物品,你來與不來與他對話,你看與不看他的滄桑歲月,他都靜靜地在撫摸自已的過去。
這是一方松花石,玄關置放,能讓你如虎添翼,如龍入淵。
這是松花石中的龍血石。石質堅硬,造型獨特。是書案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