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文化基礎理論體系建設的八點建議
時間:2019-07-30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侯桂林 點擊數:近年來,在國內賞石界不斷蔓延的追名逐利、利益輸送、山頭林立、占山為王,展會報道突出金錢至上等等看似紅火熱鬧,實則亂象叢生的背景環境下,一家民間學術、收藏、展覽與交流機構——徐州觀象博物館,近期舉辦的賞石文化系列活動,如縷縷春風,汩汩清流,吸引著業內同道者,以及跨界專家學者的特別關注并給予了熱情地支持。館里重要學術成果之一的《中國賞石美學》的隆重推出,更顯得價值非凡而難能可貴。我們這樣講,并非捧場做戲,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人們看到了觀象博物館的辦館宗旨、活動內容等一系列活動指導思想的正確性,看到了賞石藝術審美無功利專業路線的合民情、合民心性。
觀象博物館“對接產生美”專題展展品
本屆以“推進賞石基礎理論建設”為主題的學術討論會深得吾心。我們相信,這是為石界再次撥亂反正、理論先行樹立的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本人雖學識淺陋,但還是愿意老調重彈,盡一己之力支持論壇的召開,僅以《中國賞石文化基礎理論體系建設的八點建議》供與會專家學者以作參考。
我所說的“體系”,是指若干有關事務或文化意識相互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即是構建賞石理論體系,必須有相關聯系的八根支柱來支撐。這八根支柱分別是:
一、 賞石文化發展史研究
大家知道,凡文化,莫不以歷史為淵源。人類文明是從遠古舊石器時代開始的,因此石文化是人類的根祖文化。中華賞石文化雖是廣義石文化的一個分支,但已有從孕育期、雛形期、定型期、強化期和轉型期等幾千年的光輝歷史。為彰大國之氣度,顯禮樂之精微,揚華夏之精氣,溯炎黃之正源,我們的賞石理論體系建設首先要構筑一部具有絕對權威性的以史為鑒的觀賞石文化發展史。這部發展史是繼承與弘揚中國觀賞石文化理論框架最為重要的基礎,是發展與創新觀賞石文化的根本。因此,應集中人力、財力,搞好資料(史料)的收集和考證;進而在理論上做深入細致的、合規律性的研究以及體大思精的理論闡述,而不再是相互抄襲,以訛傳訛的大雜燴。
觀象博物館“對接產生美”專題展展品
二、 賞石文化的文化學定位研究
從“文化即自然的人化”這一定義理解,狹義的賞石文化專指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
目前,在賞石理論界關于賞石文化的文化定位問題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有人將它定位為“把玩文化”、“休閑文化”、“娛樂文化”、“草根文化”、“大眾文化”;也有人定位為“精英文化”、“主流文化”、 “邊緣文化”。我本人也曾以“視覺文化”和“休閑與抒情相結合的審美文化”和“比德修身養性文化”,而近幾年又定位為“多元互滲,異趣溝通的自然美與藝術美對立統一的形式美的審美文化”。總之,觀賞石文化的文化界定仍然是個復雜的問題,從理論上看,它涉及文化學的理論性質。因此,希望大家下大力氣共同來完成賞石文化學本身的、并能為人們共同接受的“文化定位”。(參見拙作《再談賞石文化的文化定位》)
觀象博物館“對接產生美”專題展展品
三、 賞石美學研究
賞石審美理論和審美體驗在賞石界已成熱門話題。但是,由于“審美體驗是個體的親歷體驗”,所以對觀賞石的審美理論研究方面仍存在著“科學美”、“自然美”、“藝術美”、“類藝術美”和“形式美”以及“具象美”、“抽象美”、“意象美”等美學學科屬性的不同觀點。因此,為建立觀賞石理論體系的完整性,避免“碎片”化,賞石美學研究仍是其框架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之一。
觀象博物館“對接產生美”專題展展品
四、 賞石藝術學研究
賞石是否是藝術欣賞?賞石藝術家能否利用自然石進行藝術創作?他們創作的作品能不能都稱為藝術品?這些問題在賞石理論界雖然大多數人持肯定態度并達成廣泛共識,但仍有一些理論家對什么是藝術的基本定義受“教條主義”束縛,仍堅持賞石“非藝術”,說什么“觀賞石是天為的,不能進行人工創作” “觀賞石作品非藝術品”等等觀點。這些因循守舊的觀點在賞石界仍能混淆視聽。
筆者始終認為,是否承認賞石是美的藝術欣賞,是否承認經過藝術家創作的觀賞石作品是藝術品,這直接關系到觀賞石鑒賞、品評的基本原則和所謂鑒評標準的核心問題,也是關系到賞石藝術未來發展方向的根本問題。我們不能一直停留在以古人、前人的“瘦皺漏透”或“形質色紋”這些傳統賞石基本要素當作觀賞石最高評判標準而裹足不前。因此,創立賞石藝術學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什么是賞石藝術學?筆者認為,賞石藝術學是一門從自然文化和美學文化派生出來的學問和學科,是“物”與“道”的相互交融,是“人與自然相乘”(培根語),是“人加入自然,并解放自然”(梵高語),是“把人類生態變成直覺審美形式的創造”(余秋雨語),是“人化自然”的創造性學問,即賞石藝術家與天然奇石相擁相合的一門創造性的學問,也是一門制定觀賞石鑒評標準、促進和提高中國賞石文化藝術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學問。(參見近作《賞石與創立賞石藝術學隨想錄》)
觀象博物館“對接產生美”專題展展品
五、 觀賞石地質學研究
地質學是研究構成地球的物質和地殼構造,以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的科學。它包含有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以及各類巖石生成的地質年代和其成分等諸多內容。
巖石種類、性質、年代的不同,決定了賞石的本質屬性,同時對色彩、形狀、紋理等特征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影響。所以說賞石理論體系的構成不能缺少地質科學,賞石地質學理論是我們形成科學賞石觀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依托,也是賞石理論體系中最具基礎性的理論支柱之一。
觀象博物館“對接產生美”專題展展品
六、 賞石市場學與產業鏈研究
當今的觀賞石收藏與投資活動已不再是少數文人雅士的專利,從上世紀80年代始,已逐步形成為有千百萬人參與的市場格局。各地石農、石商從石種的發現、開發、加工到投資經營石館石店,奇石展銷會、“奇石一條街”,奇石博物館,乃至奇石拍賣業、信息業、物流業、鑒評隊伍等等已形成這一行業的市場產業鏈。然而,如今的觀賞石市場仍處于無序狀態,制假售假、以次充好,漫天喊價、金錢至上,破壞資源、夸大其詞的信息傳播等不良行為幾乎難以管控。因此,觀賞石市場學與產業鏈研究已成當務之急,是賞石理論體系框架不可或缺的又一支柱。
觀象博物館“對接產生美”專題展展品
七、“石魂木韻”與家居賞石文化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講話提出:一切的建設與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如何讓觀賞石更快地走進千家萬戶,即如何將休閑與審美,學石道悟石理、修身養性寓教于樂,美化、優化人民大眾的家居環境,達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創造家庭和諧、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時尚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使觀賞石文化的社會功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都還有許多問題急需去研究與探討。而賞石藝術與木雕藝術是一對天然的姐妹。木頭為石頭安身立命的功能幾乎無可替代。如石座、供案、幾架等都離不開木雕藝術的配合。因此對石魂木韻的研究便是賞石理論體系的第七根支柱。
觀象博物館“對接產生美”專題展展品
最后一點建議是完成上述研究任務可采取的方法:
1.充分調動一切可調動的積極因素,不分長幼,調動賞石界各種人才的特長,廣泛參與;
2.充分利用賞石理論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認真梳理,歸納調整,文盡其用;
3.廣泛吸收文化界、文學界、藝術界、教育界、地學界、企業界等各界有志于賞石理論研究的特殊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一技之長參與“體系”的建立;
4.有分工更要有合作,互為求證,群策群力,不達目標誓不罷休。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相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國賞石理論體系的完善建立這一宏偉目標,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實現。
斗膽妄言,我的建議在諸位老師面前也許是畫蛇添足,權當一片赤子之心獻給大家僅作參考,或供莞爾一笑罷了。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