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感覺到美,賞石便趨妙境之途
時間:2019-07-03 來源:石界 作者:劉湛琛 點擊數:賞石的最大魅力
就是不同的人都能從中體驗美的感受
華夏奇石網轉載:賞石是發現的藝術,屬于審美范疇。在我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中,賞石文化是一個重要分支,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隨著賞石藝術申遺成功、鑒評標準體系的逐漸普及,賞石進入各級文化活動殿堂,乃至賞石文化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發展,這些都標志著賞石進人了一個新的繁榮時代。
現代賞石,以其特有的具象美、意象美和抽象美,博得了社會各界的重視,而賞石活動,也由簡單的賞玩上升到文化藝術的高度。想要要推動賞石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就必須提升賞石境界。
傳承是提升賞石境界的基礎。毛澤東《賀新郎·讀史》:“人猿相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人類與石頭,緣起于舊石器時代。石頭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從簡單的實用的工具到佩戴的飾物,是從生存到審美的一個質的飛躍。
從玉器的出現到美石的賞玩,也是賞石范圍的外延和審美情趣的提升。宋代米芾提出“瘦、皺、漏、透”,形成比較完備的賞石理論,也是被公認的古代賞石標準;清末藏石大家張輪遠提出“形、質、色,紋”的賞石理念,這是在“瘦、皺、漏、透“的基礎上對賞石理論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創新讓賞石境界趨向完善。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交通的改善,人們采石的范圍和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新的石種不斷涌現,人們對美石的觀念逐漸不斷豐富和完善。而當代的“形、質、色、紋、韻”,更增加了賞石過程中的人文因素,突出了精神層面的意蘊之美。所以,無論是賞石藏家還是賞石理論家,都不應局限于傳統的賞石論,而應與時俱進,不斷總結與創新,因循守舊,按圖索驥固不可取,但是摒棄歷史,放棄傳統更不可取,只有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才能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賞石文化。
包容是提升賞石境界的保障。我國當前已發現的觀賞石種類達幾百種,其中不免有形體差異、大小之分。竊以為,真正的賞石境界,應該是兼容并包,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并存,高雅與通俗融合。正所謂,沒有下里巴人就沒有陽春白雪,沒有通俗也沒有高雅。賞石,是一種審美活動,賞石者的年齡、閱歷、文化素養、審情情趣等,對賞石活動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影響。
求同是豐富賞石境界的必然。每塊石頭各有不同,而千人千面,每個人的視角、境界也不盡相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要知道,賞石既有高端文雅之風,也有百姓民俗所愛。石界卻存在著一股不良風氣,一是對小石種存有偏見,認為應該隨主流,賞玩大石種;二是稍有資歷的玩家,對剛入門的初學者不屑一顧,或者自恃清高,主觀霸道,對觀點不同的人說三道四,嗤之以鼻。這既不利于新石種、小石種的推廣與發展,也不利于廣大石友的團結與共進,是萬萬要不得。
審美是進入賞石境界的鑰匙。賞心悅目,往往是引導人們進入奇妙的賞石世界的最初動力,賞石的最高境界也正是能夠放松身心,摒棄功利去發現美,方能漸趨中和之境。真正有高度、有境界的賞石家,應該是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去理解、接納和包容一切,要明白不同層次的境界所感受的“美”雖然不同,但從賞石個體上說,只要感覺到了美,便達到了一定的賞石境界,高雅與世俗共同構筑了賞石文化的多樣性。
石海無涯,賞玩有道。從賞石理論上講,我們只有繼承悠遠的賞石傳統,感受古人文心,融合時代精神,齊放百家之花,開啟創新之風,才能繁榮賞石藝術,構筑賞石藝術之理想境界。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