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是一種內斂的自我修煉 圖
時間:2019-06-07 來源:石 界 作者:寇明華 點擊數:自古以來,觀賞石便是文人雅士所鐘愛的藏品。園無石不秀、齋無石不雅、廳無石不華、居無石不安。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是從古至今賞石人所共同掌握的線索,這種對上蒼造物之奇巧精妙的敬畏之心,連接了數千年賞石人的魂魄。
石性沉靜,不隨波逐流,然叩之溫潤,“待之如賓友,視之如賢哲”,這是一種豁達清朗的心境。石可破也,不可奪其堅,無論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孫悟空,還是大荒山青埂峰上頑石化成的賈寶玉,都具備石頭的性格,不向世俗強權低頭,有著石頭般的堅韌性格。
收藏界有人熱衷名車、名表帶來的顯赫與奢華,而賞石人追求的卻并非這些,賞石人追求的是文化修養,更是胸襟與氣魄。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熱衷于賞石,更熱衷于挖掘石文化。賞石是一種內斂的自我修煉,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統一,這是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深理念。
我們發現一塊石頭,其實發現的是自己。一雙犀利的慧眼背后,定是汗牛充棟的學識。我們賞石,不能只停留在石頭本身質地、產地、特點等層面上,更應該用文化內涵來豐富自己的賞玩理念。
不少石友得到一塊石頭后,左右觀瞻不得其解,似乎有所悟,卻又感到無從下手,于是便要千里迢迢尋師訪友為其命題,在不同人的不同見解下,左右搖擺,難以取舍。
殊不知“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這樣玩石頭,終歸缺乏了與石頭本身的交流,只因為自己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淀,便錯失了與一塊靈石的精神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我們往往善于發掘石頭的“形”,卻忘記了尋找石頭的“韻”與“魂”。我們需要用更多的文化、藝術見解來武裝我們的雙眼。
觀賞石是大自然的縮影,它所表現出的意象豐富多彩,早已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空間。達·芬奇幼年時期有一次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一個漆黑的山洞前。在回憶這段經歷時,達·芬奇說:“我突然產生了兩種情趣—害怕和渴望。”他害怕的是這深邃的洞穴望不到底,渴望的卻是向著未知的領域進行探索。
觀賞石的深邃宛如達·芬奇途遇的山洞,每個賞石人站在這樣一個洞穴前,都難免為之動容。對于一塊石頭來說,我們也許只是它億萬年生命中的一個過客。正如同百達翡麗的廣告語所說:“沒有人能擁有百達翡麗,只不過為下一代保管而已。”一塊石頭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象征著什么?又在表現什么?這似乎是個無窮無盡的謎。
但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積累智慧與學識,相信就會更加接近觀賞石的本質——其并非是地質成因,而是念念不忘的千古回響!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