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讀石——喜聞魯山肉形石,接次飄香過海
時間:2019-06-15 來源:平頂山西部賞石協會 作者:豫見魯山 點擊數:
“真金不怕紅爐火,酒香不怕巷子深。”
隨著河南省地方標準《魯山肉形石命名分類與鑒評》的發布,魯山肉形石的知名度,不僅在國內大幅提高,而且在國際收藏界引起強烈反響,并引起國際一流媒體高度重視和青睞。
在標準發布不到半年時間里,美國報業翹楚《華爾街日報》,便慧眼識真,捷足先登,不遠萬里派出一線記者,深入魯山縣肉形石原產地采訪,并整版報道,并引得國內外各大媒體、收藏類報刊和觀賞石網站競相轉載與魯山肉形石相關的信息,形成了魯山肉形石文化熱,一時間可謂不二。
在這樣的魯山肉形石文化藝術傾力推廣下,歐美石文化學者和德國電視一臺,分別組成強大陣容,對魯山肉形石文化現象,進行專題采訪和報道,將魯山肉形石的“真實面貌”,逐一引入媒體和國內外賞石界,為魯山肉形石文化研究和交流,架起了一座通往國際的橋梁。
2018年9月25日至26日,由德國電視一臺一線著名記者石明(中文名)率領的采訪團隊一行四人,一路風塵仆仆,深入到魯山肉形石原產地和魯山肉形石博物館及平頂山市中華肉石館,進行實地采訪和對話。其間,由梁鵬館長和蔣沛源館長,分別詳細介紹了本館肉形石藏品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等基本發展戰略,并現場講解了魯山肉形石的特點和特征,示范了對魯山肉形石的養護方法和觀賞角度,石質、肉皮和紋理等基本要素和看點。
德國電視一臺,這次專題報道,是繼美國《華爾街日報》專題采訪后的國際一線媒體的又一次專訪和補充。此外,在2018年9月21日至22日,由英法兩國組成的石文化研究小組,也來到魯山實地開展研究,對魯山肉形石作為石質文化藝術品的觀賞價值、藝術價值、收藏價值、經濟價值等方面做出了充分肯定。
在參訪過程中,德國記者對館藏肉形石觀賞文化藝術及相關內容,進行了全程多角度拍攝。其間,著名記者石明先生,還專程采訪了河南省地方標準(魯山肉形石命名分類與鑒評)起草和發起人、肉形石收藏家、肉形石文化學者及推廣者——蔣遂安先生。
就制定魯山肉形石標準的過程、目的、意義和作用等基本框架和問題,回答了記者。同時對魯山肉形石的產地、形成、產量、文化藝術取向和收藏價值等方面的采訪,一一給予了翔實全面的解答,并對魯山肉形石為引領的地方名片和產業化前景,作了大概的闡述。
近日,由德國電視一臺現場拍攝的專題片《魯山肉形石》,火爆出爐之后,筆者也趁興趕往了這兩家魯山肉形石博物館,有幸一睹魯山肉形石逼真的雍容和芳華。
觀賞其間,偶得一老一少兩位觀賞者的一段對話,對觀賞魯山肉形石,頗有啟發。這里不妨載錄幾句,以饗石友:
“石質、肉皮和紋理……嗯,你對肉石的理解是對的。不過,還有一個來自視覺和味覺中的真切感受。那就是你對肉石的第一感覺是什么?”
“美,帶勁。”
“除了,美和帶勁呢?”
那位石友愣住了,不知怎么回答。
那位年長的觀賞者,又提示他七情六欲之首是什么?
他想了想,仍是無語。
于是,便有了以下這段對魯山肉形石的妙語解頤:
“我看了半天,這么逼真的肉石。我餓了,想捧起一塊,聞聞肉香,啃一口,嘗嘗肉的滋味。我有一個希翼和一個寄托,每天都能吃上肉,我的后代每天也能吃上肉。天下太平,盛世昌達,人有所得,堅守祖業,家境殷實,代代相傳,不屈后人。走吧,先弄兩塊肉吃吃,解解饞。”
多么真切的感受和妙語解頤——民以食為天,石以心為本。
讓我們借一方魯山肉形石的美好寓意,祝我們的國家,國泰民安,國富民強。
撰文平頂山西部賞石協會推廣部石道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