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石頭中長出的文字"水木清華"
時間:2012-12-29 來源:西安晚報 作者:黃河石 點擊數:是文字,更是書法。
有人說,它是天公造字;有人說,它是黃河天書;更有人說它是天賜瑰寶……萬般評說,皆因它是從石頭中長出來的文字。
四方文字奇石“水木清華”,生長于中華炎黃子孫的母親河——黃河;來自于一名中國軍人和軍事記者馳騁西北大地,歷時六年的上下求索與機緣。
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曹科先生看罷,情不自禁地提筆臨摹,而后寫道:
“水、木、清、華,普通四字,滋石頭中長出來,堪稱天賜瑰寶。它們結構嚴謹、布局奇巧,每字皆有獨自的風格和神韻。水字篆味十足,可謂象形文字之權威版本;木字真味濃且略含行書風格;清字為標準的草書,筆力遒勁,結體精道;華字將隸書的韻味體現得充足有余。李清華先生慧眼識寶,當擊掌賀之。”
中國地質學家、蘭州大學教授趙錫璋先生鑒定:這四塊大小形狀相近的奇石屬于黃河大理巖,是由石灰巖即碳酸鈣物質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經過地下熱液來回地帶進帶出,最后形成的原巖石固態。天然的棕紅色字跡,均為黃河水中的鐵、錳物質順著石頭的裂隙侵蝕而成。
也許,我真的與石有緣。邊境線上,晚村人語炊煙,枕邊溪流鳴泉。閑暇時,我曾撿到過許多神奇的小石頭——有的像小白兔,有的像小松鼠……一個個神情各異,千姿百態,趣味無窮。2003年,迎著初冬的雪花,我從京城出發,開始了六年的大西北軍事記者生涯。期間,在西寧至蘭州兩百多公里黃河母親的懷抱里,我竟如天賜般地先后得到了“水、木、清、華”四方文字奇石。這四方石形扁圓、底色灰白、字體居中的黃河奇石,常常使我不酒而醉,心神蕩漾。
關于它們的來歷,說起來真有些非同尋常。
周末,我和幾個經常在一起玩石頭的朋友,來到黃河岸邊“尋寶”。路遇一戶存有許多黃河石的農家院,經攀談,我們便在這個老鄉家里挑選奇石。據老鄉說,這一帶家家戶戶都有許多石頭,這滿院子色彩斑斕的黃河石,是他用了整整十年時間,從黃河岸邊上一塊一塊背回來的。聽罷此言,我們不禁對這位愚公移山式的老人肅然起敬。
日落西山暮,汗打背上衣。不知不覺中,滿院子的石頭被我們翻江倒海般堆成了一座小山包。在揀出來的30多塊石頭里,我忽然看到兩塊有點像漢字的石頭。單獨拿出來仔細觀瞧,我的眼睛不由得一亮——這不是“清華”嗎?我驚喜得差點叫了出來。但見它倆石形相似,色彩鮮艷,線條明晰。清為草書,華為隸體;“青”字左上一點意為三水,“華”字磕去左角方見本色,此乃天書也!
關于我的名字,小時候,聽父親講,哥哥叫德華,這個兒子就叫清華吧,長大以后讓他上清華大學。所以,上清華大學就成了我孩提時的夢想。可惜,后來棄筆從戎,與之無緣。
清華大學有個“水木清華”園。據記載,此意出自晉代詩人謝混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當年的康熙皇帝據此為皇家園林圓明園配園——清華園寫下“水木清華”牌匾。今日邂逅“清華”,使我不由得突發奇想,若再有“水木”,豈不成就了黃河母親與“水木清華”之間一個神話般的傳奇故事!
夢想是現實的翅膀。她需要追求,也需要守望。2007年隆冬的一個傍晚,有位好友突然打電話說,蘭州西固區一農民夫婦在修路時撿到一塊“木” 字奇石——“木”呈行書,頂天立地,猶如參天古樹。這方奇石剛剛問世,便似梧桐招鳳凰,引得門前人來車往。在蘭州,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誰家撿到了一塊好石頭,那真是牽動四面八方的喜事,比娶個俊媳婦還招人眼熱。
歷經三顧茅廬,這對農民夫婦終于被我的執著與誠心所打動,最后就像和自己的孩子生死離別一樣,懷抱著這個石頭照了相作為紀念,才依依不舍地把它遞給了我。
甘肅有個叫天水的地方,此時此刻,“水木清華”中的“水”無疑就是“天上之水”。為了這方“水”,我在甘肅、青海、陜西,甚至新疆等地,或相托朋友,或登門造訪,都尋覓過,可說是駕長車,踏破了賀蘭山闕。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一天,夢寐以求的“水”終于在蘭州神話般地出現了,而真正的藏家卻始終沒有露面。據說是一位好石的政府官員。
這是一方讓人一看就愛不釋手的奇石:“水”居中央,色如丹頂,形如大篆,筆法頗具流動感。來者要價很高,始終不讓不棄,讓人欲罷不能。無奈中,不知咋的,我突然想到了《紅樓夢》里那句經典的話:“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其實,人的一生,就是舍與得的過程,有舍才有得,有得就有舍。最后,我終于以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之勇氣,得到了這方天上行云之“水”。至此,“水木清華”落紅成陣,我也求得無怨無悔。
康熙皇帝的御筆“水木清華”巨匾至今高懸于北京清華園內。俗話說,人雖無貴賤之分,但木有花梨紫檀。紅木色澤高雅,彰顯華貴,我想把這四塊奇石文字鑲嵌于紅木牌匾中,組成黃河天書“水木清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也出于清華園,于是,在浙江工藝名匠吳師傅的精雕細刻下,黃河奇石“水木清華”終于鑲入“荷塘月色”之中——彎月、奇石,蓮蓬、古柳,一只小青蛙昂首蹲坐于荷葉上,與樹中歸巢的鳥兒遙相呼應,意趣橫生。
關于黃河奇石,人們不得其始,更不知所終。它經歷地球的洪荒年代和千萬年的歷史進化,吸納天地日月之精華,融入了大自然的元素與屬性。西北軍旅作家吳恭讓先生曾著書《點石成金》一版再版,他的《中國石》美文被收入小學生課本,其藏品“中國石”被人們視為稀世珍寶。據他介紹,蘭州黃河石千秋萬歲,天工所塑,大璞不雕。據考證,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生成年代距今已有160萬年。它繞過阿尼瑪卿峰的重重阻攔,沿途接水納川,融河匯溪,九曲十八彎,以上千米的落差日夜挾泥裹沙數億噸,奔騰不息,浩瀚東去,把上游峽谷中的山體巖石推至日月之下,經過不停地沖刷、撞擊、磨礪,終于在蘭州這段平緩的隴中盆地沉積,生成了質地堅硬、造型飽滿、色彩動人的天然奇石。
2008年8月,恭讓先生看罷“水木清華”,知道了它的來歷后不無感嘆地說,尋覓奇石難,尋覓到這樣精到的文字組合奇石,真是文意天成啊!他在中國藏界權威期刊《收藏》雜志上發表了《有緣覓得“水木清華”黃河奇石》的文章,以作抒懷推介。
奇石不過是自然界的一種有形物。石器時代,作為勞動工具,先民們用石頭改變生活,創造了文化。因為攜帶著中華民族石器時代的文化基因,人們始終對她情有獨鐘——神話中的女媧補天、《西游記》里的石破天驚、《紅樓夢》中的通靈妙石……奇石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寄托,一種境界。“物洗則潔,心洗則清”。石為我,我為石。夜深人靜,風雪閉門,在尋尋覓覓黃河奇石的時光里,使我深得了知魚之樂。
這就是黃河奇石的真正魅力;這就是黃河文字奇石“水木清華”的來歷。
TAG 標簽: 黃河石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