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文化的淵流 傳承與內涵—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賞石文化
時間:2015-12-03 來源:中國賞石 作者:文 甡 點擊數:歷來文化藝術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賞石文化也不例外。中國古典賞石文化脫胎于六朝時期的山水文化,而山水文化又是中國獨特審美思想的淵流,同時又涵括了當時玄學與佛學等文化領域,因此說,中國古典賞石,徑直就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當我們推開歷史厚重的大門,沿著悠遠的曲徑漫步,便可看到自然的空明和人格的風骨,這就是中國古典賞石的精粹。
歷史上的“六朝”,是指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65年司馬炎建西晉、公元317年司馬睿建東晉、公元420年劉裕建宋,史稱“劉宋”,開啟了“南朝”歷史,歷經宋、齊、梁、陳。魏時東吳在建業(今南京)建都,東晉、宋、齊、梁、陳都是在建康(今南京)建都,所以南京又稱六朝古都。同時,北方尚有少數民族建立的“北朝”和“十六國”,這一時期從公元220年始至公元589年止,先后360余年,史稱“魏晉南北朝”。
士子唯美思想的濫觴
已故美學大師宗白華在論及晉人之美時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這是一個中國歷史上社會激烈劇變的時代,西晉的“八王之變”導致東晉南遷、南北分裂、五胡十六國割據、戰爭不斷、朝代頻繁變更,釀成社會秩序解體、傳統禮教崩潰。與此同時,士人逃避殘酷的戰爭與政治,悠游山水和體認生命成為潮流。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藝術創造精神的勃發,激發了文化的空前繁榮。南遷漢人的東晉士族,正是這種文化的代表,并創造了士人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
晉人以虛靈的胸襟、玄學的意味體會自然、將自身融于山水之中,這一時期文化的代表就有,王羲之父子飄逸神秀的書法、顧愷之和宗炳的山水畫、謝靈運和鮑照的山水詩、陶淵明的田園詩、酈道元的《水經注》等,都與自然山水結下不解之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和劉勰的《文心雕龍》,將晉至南朝的美文奇事記錄下來,并給予系統的梳理。兩書代表了當時美學思想的最高水平,成為后人研究晉人特有美學思想的教科書。
山水審美與“風骨”
六朝是個唯美的時代,晉人在外發現了自然之美,在內發現了人格之美。南朝鐘嶸《詩品》引文說:“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采縷金。”謝靈運與顏延之山水詩的不同風格,后來被延伸為兩種不同的美學風格。文學界認為,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為天然之韻,被稱為美學和人格的最高境界。人格與“風骨”相連,是晉人的創造。南朝宋皇族劉義慶《世說新語》說:“羲之風骨清舉”。“風骨”這一概念原指由形體外貌所表現出來的風度和氣質之美,后來演變為施于各種文化藝術的溢美之詞,進入獨特內涵的美學范疇。
唐人有詩:“寒姿數片奇突兀,曾作秋江秋水骨。”將奇石與風骨聯系起來。宋人首倡石瘦為美。美學家朱良志在《真水無香》中說:“石是有風骨的。瘦石一峰突起,孤迥特出,無所羈絆。一擎天柱插清虛,取其勢也。如一清癯的老者,拈須而立,超然物表,不落凡塵。”清人板橋題石:“老骨蒼寒起厚坤,巍然直擬泰山尊”、“氣骨森嚴色古蒼,儼如公輔立朝堂”,以石之氣骨喻文人風骨卓然也。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