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孤燈村聽石頭的故事
時間:2012-10-21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趙雪云 點擊數:新安縣石寺鎮下孤燈村因石成名,又稱“奇石山莊”。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地處黃河岸邊的下孤燈村就興起藏石熱,小半個村的人都在采石賣石,掙錢容易得像在撿錢。
黃河奇石
黃河奇石
如今,下孤燈村人“錢景”如何?奇石給人們帶來金錢的同時還帶來了什么?
10月12日,記者來到該村由80多家店鋪組成的“奇石一條街”上,聽幾個玩石人說人與石頭的故事。他們說,去年,村里僅奇石交易這一項,收入就達3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如今村里人已經懂得奇石交易是文化產業了,懂得這個產業需要注入文化的內涵。
那么,就講幾個村民與石頭的故事吧。
“這神經病,又去拾石頭了”
今年40歲的柳新偉是下孤燈村收藏奇石的先行者和領軍人物之一,喜愛讀書,出口成章。
20歲那年,受村里一位老人的影響,柳新偉開始喜歡上紋理精美的黃河石。為了尋石,他地也不種了,賣樹賣柴,有一次甚至賣了一家人的口糧,換的錢全花在了尋石上。到了該娶妻的年齡,人家一打聽他家窮得底朝天,又是個“石瘋子”,沒有哪家女子肯嫁他。初中時的女同學壯著膽子跟了他,但婚前一遍遍地連威脅帶懇求:“你可別再拾石頭了,要不咱這日子肯定過不長!”
折騰了兩三年也沒見個錢影兒。那時候,經常有人在他背后小聲嘰咕:“看,這個神經病,又拾石頭去了!”怕見人,他不敢走大路,偷偷從村后的小路上踅出村,四看無人才閃上河灘……
再苦再難,柳新偉對奇石癡情不改。尋到喜歡的石頭,他想方設法也要弄回家。那年麥收時,他尋到一塊石頭,上懸一輪圓月,下有隱約的田舍村落,是明月思故鄉的意境。為求山民幫忙運石頭,他硬是幫人家割了兩天麥子。
1998年,奇跡出現了:在濟南舉行的奇石展上,柳新偉的一塊金字石獲得金獎,賣出了五千元的高價。
最近這10年,黃河奇石的行情越來越好,分工也越來越細,有了專門的經紀人,收入自然有了把握。這么多年下來,柳新偉收藏奇石上千件,年收入達二三十萬元。他告訴記者,人外有人,他的奇石收入在村里還不算是最高的。
“要不是玩石,我可能在監獄里蹲著”
小格襯衣,長胡子,眼神溫和,玩石小有名氣的劉河壩不像個農村人。
河壩年輕時不學好,孩子都三歲了,還和一幫人在鎮上混,小偷小摸,甚至開始謀劃犯法的事兒。
1991年的一天,劉河壩跟一位老人上黃河灘撿了四塊石頭,幾天后賣出600塊錢的高價,而當時養一頭豬不過100多塊錢。
“文化改變了我的命運。要不是玩石頭,我現在可能在監獄里蹲著!”每念及此,劉河壩都覺得后怕。
看劉河壩“拾錢”如此容易,孟慶枝等十幾個青年也先后走上黃河灘。如今,孟慶枝和媳婦劉學玲在奇石街經營著一家石館,年收入十幾萬元。
十年前,劉河壩蓋起了明清風格的樓房,一樓居住,二樓藏石。每年他都應邀赴大連、深圳、韓國、泰國等地參加石展,收獲金錢的同時收獲信息和知識。他閑時看書上網,約三五好友飲茶賞石,到黃河灘上飲酒高歌……
不過,劉河壩也有不滿足的地方。比如,他對自己的文化知識不滿足。那年他好不容易撿到一塊太陽石,取名“噴薄欲出”,賣了五千元,可買家將其更名“世紀之光”,轉手賣出12萬的天價!對此,劉河壩雖然遺憾卻心服口服:“聽聽,‘世紀之光’,人家那才叫有文化!”
“俺玩的不是石頭,是藝術”
黃河石不僅給下孤燈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且為他們注入文化的靈氣。
有兩個給石頭取名的故事流傳至今。
有個村民撿到一塊石頭,上面是低頭沉思的女子,地下有個白點,他為它起名叫“小寡婦上墳”。奇石展上,這么好的一塊石頭,卻沒人買。他問村上一個有文化的人:“我的‘小寡婦’那么漂亮,咋就是沒人買呢?”那人告訴他,名字起得不好,改成“少女沉思”吧。改名后,賣了2000多塊錢。那個村民明白了:咱從事的是文化產業,沒有文化的點睛,再好的石頭也是沒有價值的。
有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村民,有一天遇到一塊奇石,石頭上有一條河,河邊有一棵大樹。有人幫他取名“野曠江清”,取自孟浩然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他一聽趕緊說:“不中不中,怎么能叫江青呢,那是個壞家伙!”聽了這首唐詩后,他明白了。后來,這塊石頭以高價賣出。
上級經常派人到村里為村民進行藝術指導,那些粗糙的大手開始捧起唐詩宋詞、古典名著,許多村民都訂閱了《中原賞石》、《石友》等雜志。說起奇石產業的事情,他們自豪地說:“俺玩的不是石頭,是藝術!”
□本報記者 趙雪云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