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石、讀石、賞石,王延生與石頭結下不解情緣
時間:2012-09-05 來源: 作者: 李艷 點擊數:覓石、讀石、賞石,王延生與石頭結下不解情緣——石頭、石頭,喜歡你沒理由
□見習記者 牛鵬遠 特約記者 李艷/文 見習記者 李淵博/圖
黃蠟玉:虎嘯山河
荷花石:牡丹仙子
伊源玉:群山雄姿
核心提示:
古人云:“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對欒川縣奇石收藏家王延生來說,石頭的意義不僅在于點綴庭院,還是他的第二生命。覓石、讀石、賞石——借助欒川豐富的觀賞石資源,13年來,王延生共收藏各種奇石1.2萬余方,包含60多個石種。在他的帶動下,當地收藏奇石的人翻倍增加,觀賞石產業初步形成。
數千方奇石讓人嘆為觀止
30日,我們慕名來到坐落于欒川縣廟子鎮的中國欒川奇石館,王延生是該館館長,也是欒川縣觀賞石協會會長。
剛踏進館內,我們就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數千方形態各異、色彩紛呈的奇石占據了整個大廳。40多個石種、2000多方大大小小的奇石讓人浮想聯翩、嘖嘖稱奇,仿佛走進了石頭的殿堂。
它們最大的近2米高、3噸多重,最小的不過十幾厘米高。一方名為“錘煉”的君山石高約40厘米,通體墨黑,宛如一位高盤發髻、玉帶束腰的侍女,與唐代畫家張萱名作《搗練圖》中的侍女極其神似;一方名為“孔圣人”的伊河水沖石,橢圓形的表面上呈現出青白兩色紋理,仔細望去,就像一幅用素描手法繪制的孔子講學圖,畫面意蘊悠長、古樸自然。
王延生說,展館內的石頭共40余種,最具當地特色的石種是“三玉一石”,即黃蠟玉、伊源玉、河洛玉和荷花石。
與石結緣,他成了“石癡”
王延生的藏石已有13個年頭,他對石頭的癡迷已無法自拔,因此身邊的石友送他一個名號:石癡。
1999年,王延生在縣城邊上的伊河灘上發現了幾塊紋理奇特的石頭,定睛一看:這塊石頭的造型仿佛是一匹昂首嘶鳴的駿馬;那塊石頭的紋理就像一尊端坐蓮臺的觀音……頓時,他的興趣被激發了,之后便堅持賞石大半年,并發覺自己看見石頭就有種莫名的親切感。他當時就一個感覺:我這輩子和石頭是分不開了。
后來,王延生對石頭的狂熱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每到周末,便與石友外出覓石,山溝、伊河灘,都有他們踏過的足跡。
“好石頭都藏在深山河灘、人跡罕至的地兒。起早貪黑、廢寢忘食是常有的事兒。”王延生說,雖然很辛苦,但大家都很開心。時間久了,王延生總結出一套“覓石寶典”:越是雨天,越適合撿石頭,因為被雨水沖過后,石頭的顏色就能顯現出來;發現好石頭,該出手時就出手;越是犄角旮旯的地方,尋到好石頭的機會就越大……
為了尋找奇石,13年間,王延生不僅把欒川、嵩縣等地的地形爛熟于心,成了名副其實的“活地圖”,臨近的西峽縣、盧氏縣,省外的黑龍江、新疆、云南,只要有石頭的地方,他都會去看看。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欒川的石源之豐、石種之多、石質之美,在中原地區非常罕見。”王延生說,欒川的珍奇觀賞石多達30余種,可持續開發利用5500立方米,而“三玉一石”最具特色。
雖然欒川藏石的人不少,但沒有形成產業。王延生不僅鼓勵藏友們走出家門、開辦石館,讓更多的人了解奇石,還定期組織藏友們培訓、交流、學習,以此提高整體鑒賞力和收藏水準。
今年8月14日,憑借豐富的觀賞石資源、濃厚的賞石文化和潛力巨大的賞石產業,欒川縣一舉奪得“中國觀賞石之鄉”的桂冠,成為我省目前唯一的“觀賞石之鄉”,填補了河南省的此項空白。
奇石獲獎,賞石有心得
13年來,王延生共收藏各類觀賞石1.2萬余方,包含60多個石種。雖然僅參加過5次展覽,但他的參展作品卻屢獲大獎。其中,在2010年“第二屆中國綠化博覽會奇石精品展”中,王延生選送的奇石一舉摘得特等獎2枚、銀獎5枚。
“藏石、賞石,要有平和的心境,圖的就是心情舒暢。”王延生為自己總結了“賞石要處理的三個關系”:賞石與家庭的關系(以家庭和諧為前提),賞石與工作的關系(工作為重,不能玩物喪志),賞石與經濟的關系(根據自身經濟情況,量力而行)。
王延生還有自己的賞石理念:一方石頭和諧一個家庭,一方石頭匯聚一批朋友,一方石頭造福一方百姓,一方石頭傳承一種文化,一方石頭弘揚一種精神,一方石頭拓展一個產業。這些理念得到了中國觀賞石協會的提倡和認可。
王延生說,石頭是有靈性的,用心感悟,它能帶給你智慧和歡樂。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