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時間:2023-10-17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柏貴寶 點擊數:常言道:“歷史越久遠,歲月的煙霧越濃密”。當年的歷史情景就像一幅畫,朦朧的定格在我們的腦海里。如果把他們清晰地再現出來,這些失落的舊聞一樣讓我們激動不已。在我把玩雨花石時,也能經常欣賞到“古人之風”的雨花石,那小小的畫面之中,竟也出人意料的記錄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名垂史冊的英雄豪杰、才子佳人,那一枚枚動人的畫面,讓人觀后得以穿越時空,感受到先圣們的情懷,且看下面幾枚雨花石:
圖一“關公顯靈”是南京雨花石協會名譽會長、著名藏石家戴宗寶先生的鎮宅之石,石長4.6厘米、寬3.6厘米,石中四色搭配,紅、綠、白、黃,綠色的部分呈現出郁郁蔥蔥的山谷,在白色的襯托之下凸現出山谷的空靈幽靜,妙的是石中的紅色點綴,顯現出一尊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關公”像。頭戴官帽,身穿長袍,兩腮飄逸著誘人的美須,威風凜凜,人物的上半部還有一圈淡黃色的光韻,恍惚神靈再現。此石畫面清晰、對比強烈、反差明顯,觀后讓人為之一振。
關公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人物,全國各地都有關帝廟,供奉著關公像。在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的華人、華僑集中經商的地方,幾乎各大公司、各家商號、店鋪均敬奉有關公神像,商民們視關羽能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的財神。關公一生最講“忠、義、仁、信、勇”,正是他完美的為人之道,贏得后世人們的傳頌與敬仰,奉為神靈。多少年來關公形象被兵家尊為武圣;商界奉為財神;民間拜為守護神;佛道兩教敬為護法;會門示為義氣象征。這一“忠、義、仁、信、勇”的神靈形象竟然悄無聲息的凝固在一枚小小的雨花石之上!令人嘆為觀止。
圖二“貂蟬拜月”,石長5.6厘米、寬4厘米,石中三色搭配,石左面的桔紅色呈現出一位楚楚動人的少婦身影,身穿長服,面朝前方,雙手合抱胸前,呈拜月狀。妙的是石的右上方顯現出一輪朦朧的月亮,靜觀此石,讓人聯想起“閉月”的由來。相傳貂蟬在后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云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被貂蟬的父親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云彩后面,后被人口口相傳,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而此枚美石仿佛再現了這一情景,貂蟬的妙嫚身姿與傾城容貌在拜月時,身前絲絲乳白色的白云正慢慢升起,那朦朧之月即將被云彩遮掩,閉月似的,再現了歷史典故。此石是南京雨花石協會副會長、著名藏石家楊昌華先生得意美石。
圖三“屈子行吟圖”,它是藏石家虞程光先生收藏的得意美石,石長6.5厘米,寬5厘米,石中三色搭配,乳白色、淡綠色與淺棕色,瑪瑙質地,石中部的淡綠色與淺棕色呈現出一位古代裝束的人物側身像,長服拖地,衣冠楚楚,昂首挺胸,在乳白色的襯托之下,莊嚴佇立,面向前方。整個畫面空靈之中頗顯清雅,石中的人物身影,顯露出超凡脫俗的孤傲之美,寧靜而又顯赫,透出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出的靈秀,仿佛就是那位不朽的卻已獲得新生的大詩人屈原,靜觀此石,讓人肅然起敬!更妙的是此石還具動感,人物徘徊,晚風吹拂著長袍,衣袖在微風中擺動,似思緒萬千。主題突出,人物形象,比例適中,惟妙惟肖再現了一位滿腹才華,無以報國的大詩人身影,使人聯想起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驚世之作,那《離騷》、《九章》、《九歌》的千古佳句,仿佛也縈繞在耳邊。
此石讓我想起當年到湖南省特意到汩羅市,汩羅江畔,玉笥山麓,拜謁屈原祠,又名屈原廟,當地人對大詩人的評述:“汩羅江畔粽葉香,端午時節楚人傷,屈子遭逐懷王死,空留離騷吟斷腸”。我認為這首詩正是對屈原一生最好點評,也是此石最好的寫照。
圖四“文姬思漢”,是鄙人2012年覓到的一枚靈石,石長8.5厘米、寬8厘米,石中兩色搭配,土黃色與黑色,顏色雖然單調,但卻呈現出一幅楚楚動人的人物畫,色彩、紋理與呈像準確到位、出奇制勝,令人拍案叫絕。石的中下部黑色部分顯現出一位少婦的側身像,發髻上盤,身材均稱,穿著黑色服裝,底襯土黃色,就像塞外風光似的,那人物服裝的色彩,發飾的妝扮與底襯土黃色,一眼觀去就使人聯想到被匈奴兵擄走的文姬身影。“胡語朝朝催淚涕,笳聲夜夜訴悲酸。猶憶鄉音十數載,常思故里夢長安。”……詩中講述的是蔡文姬被匈奴兵搶走,獻給了匈奴左賢王,一住就是十二年,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但還是十分思念故國。這催人淚下的動情詩篇,時常縈繞在我的腦海里。靜觀此石仿佛腦海里出現了文姬歸漢后,以她母親的情懷寫下的著名詩歌“胡笳十八拍”……,還看到她憑借聰慧的記憶為后人抄寫四百多篇文卷,為保存古代文化留下了佳話,同時也出現了她背井離鄉十二載,被擄出塞的強烈思鄉之情,那:“猶憶鄉音十數載,常思故里夢長安。”“文姬思漢” 的主題不正是此石的寫照嗎!
圖五“汪中以梅訴鄉情”,石長4.4厘米、寬3.8厘米,石的上方顯現出朵朵含苞欲放的梅花,梅花在冰雪中綻放,底襯白色,像雪似霜,體現出梅花傲雪斗霜的氣質。石左邊偏下的綠色仿佛是一塊假山石,梅樹依著假山石而生。妙的是石中下方呈現出一位古代裝束的人物側身像,長袍寬袖,佇立在寒梅綻放的樹下,恍惚在賞梅,又像在梅樹下面對家鄉抒發思鄉之情,這妙趣橫生的畫面使我想起清代詩人汪中的《梅花》詩:“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這首詩是以梅抒發鄉情的珍品。“孤館”是詩人在外地傳道授業的地方,詩人從“孤館”寒梅萌發,推知春風將緩緩到來。由“孤館”聯想到“故園”,既然“孤館”的“寒梅”已經萌發,那么,“故園”的小河邊,梅花也該開放了,這首詩含蓄委婉地表達出思鄉之情。
在石界以石中呈現出的月亮來表述思鄉之情,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比比皆是,而用石中梅花訴說“思鄉詩”的卻寥若晨星。而此石呈現出的意境正是以梅訴鄉情的畫面,那石中梅樹假山石,不正是汪中在外傳道授業的花園之處嗎,那梅樹下的古人,不也正是清代汪中賞梅訴鄉情的畫面嗎。這枚“賞梅圖”卻從另一個側面反應出以梅訴鄉情的主題,更是難能可貴,堪稱雨花石中的珍品,它是南京雨花石協會副會長、著名藏石家賈平先生的得意藏品。
以上幾枚雨花石不但象形,而且神似,還能體現出中華民族精神,同時也向人們展示出生命的存在,能夠感染人、振奮人、迷惑人,故被雨花石界稱之為有形神兼備的意蘊美,那畫面充滿詩意,使人神往、令人陶醉。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