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育新小學:“以石為契”創基礎教育新風尚
時間:2023-09-05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記者 張磊 點擊數:小空間,大文化。作為一所有著革命印記的60余年老學校,近年來,濟南市育新小學內有紅色精神引領,外有家庭和社會配合,家校社三大育人陣地緊密結合,把立德樹人落實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場域,構建起了一塊與學校德育相得益彰、相互融通的德育新陣地。2023年,該校在原有的校園文化打造基礎上,再上新臺階,將一方小小的石頭與育人完美結合,生發出一篇“以石育人”的大文章。
創全環境育人空間
校園多了第三位老師
自古以來,人類與山水泉石相依相伴,視山水泉石為安身立命之所。中國風雅文化系列中的賞石文化活動形式更是別具一格,世間獨有。2023年3月8日,育新小學聯合濟南市觀賞石寶玉石協會共同舉辦首次“賞石文化走進校園”活動,近百種觀賞石被搬進課堂,學生足不出戶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5月20日,中國觀賞石協會、各省市協會會長和賞石界領軍人物40余人走進育新小學,授予該校為“賞石基地”。
因地制宜,因材制宜。“目前,學校已創設3個賞石博物館,不同主題不同內容,屬于青少年的這場‘奇石妙想’在國內尚屬首創,我們學校的孩子真是有福了。未來,我們還將拓展更大的空間,比如可以與專用教室結合,一室多用,讓石頭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該校副校長韓常霞介紹道。
石頭作為地球上閱歷最深的“億歲老人”,它不言不語,在時光的長河里,汲日月精華,聚山川靈氣。人類自誕生起,就與石頭緊密相連。石器作為人類最初的主要生產工具,更是見證了人類發展的前世今生。如今,石頭存于在人類生活中的各處。乍一聽,或許你也不能理解,石頭和教育,似乎是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情,但育新小學將這位“億歲老人”請進了校園,并將其作為全環境育人的主要路徑在全校范圍內進行了推廣。
如今,育新學子個個是石頭的愛好者,他們在語文課上,學與石頭相關的成語,讀與石頭相關的傳說;科學課上,他們研究石頭的物質組成;美術課上,他們用石頭作畫,將遠古的呼喚呈現在石頭上;音樂課上,孩子們用動聽的歌聲演唱石頭的歌曲……“一個五年級的孩子,拿著尺子去量校門口的石頭,我想這是把數學課搬到了校門口。”該校團委書記趙曉璐笑著說。
“賞石進校園”成國內首創
校社協同共創“奇石妙想”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泉城娃們自小就長在山腳下,育新學子也不例外。該校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英雄山南麓,“他們自小就是一群大山的孩子”,學校以石為契,打通“全環境育人”落地途徑,該校與濟南市觀賞石寶玉石協會攜手,從眾多協會展品與奇石收藏家的個人私藏中,精心挑選,最終選定了包括精品奇石、化石、礦物晶體在內的百余方石頭,在全校范圍內,不限時間、不限次數展出,“專屬于育新小學的私人定制。”濟南市觀賞石寶玉石協會創會會長劉善友介紹稱。
中國賞石文化源遠流長,興于先秦,盛于唐宋,2014年11月國務院公布“賞石藝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才是真正的非遺文化進校園。此次搬進校園的石頭作品,既有象形石、扇形石、羽化石、貝類化石、恐龍化石,又有具象石、意象石。覆蓋講究形狀、質地、顏色、紋理,配以底座、題名,再用字畫點綴,展示人文理念,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賞石進校園,在國內尚屬首次,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向學生推廣普及賞石知識,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拓展視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劉善友說。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尼西亞、巴西、埃及、南極等地的石頭也有所展現。
據了解,目前學校共計存有300多方石頭,師生走入校園,可隨時領略“億歲老人”的風采,“未來,我們還會將家長請進校園,讓他們與學生一同成長。”學校校長劉序平介紹稱。此次全國各地賞石協會會長組團走入育新校園,不僅為育新以石育人層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現場,還紛紛將自己的私藏贈予育新學子。“我替孩子們謝謝各位前輩的慷慨贈予。石頭,作為地球的脊梁,未來,相信在育新這方天地里,必將走出一些地質人才,挺起中國脊梁,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來自山東省觀賞石協會會長趙長河說。
創設“石文化”課程
讓小校園變身大博物館
2022年初,濟南市市中區作為全市唯一被認定為山東省首批全環境育人實驗區。全區310所大中小學幼兒園、23個區直部門、17個街道辦事處“統籌推進、協同聯動、聚智聚能、同心同行”,構建起“家校社政研”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育新小學作為“全環境育人”的積極踐行者,在方寸之地上做文章,以“追求本真教育,塑造美麗人生”為辦學理念,打造“本真課堂”“本真德育”兩大育人序列。
據了解,該校目前共有1000余名學生,其中半數以上為外來人員務工子女。“從家到校,從校到社,我們盡最大可能讓學生跟著石頭去研學,了解國家乃至世界的地形地貌以及巖石分布,增長見識,拓寬視野,從小培養他們親近自然、熱愛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韓常霞說。回歸本真,讓孩子擁有多彩童年,育新教師從研究一方小小的石頭開始。
現如今,一入校門,校園的宣傳欄、教室內外處處洋溢著孩子們研究奇石的快樂和對美好大自然的贊美。“全學科、全過程、全場域,積極參與,開展了‘揚奇石文化,傳中華美德’為主線的‘石文化’系列德育課程。”該校教學管理部部長王娟介紹,走進二樓的賞石展廳,從24個班級選拔出來的24名賞石解說員,正在為大家講解“二十四孝”為主題的奇石微景觀。“每名講解員,都會以石作為具象,講述‘二十四孝’成語故事,真正地讓學生站在教育中央,教育在他們的描述與討論中,真實地發生著。”四年級四班安同學的家長安先生在授牌現場,用3個詞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大開眼界、大有文章、大有裨益。“我在女兒的學校里,長了見識,一所小學校,竟成了一座大博物館。”安先生說。
木化石“讀書破萬卷”、火山石“打破砂鍋問到底”、秦磚漢瓦、臥冰求鯉、懷橘遺親……一個個不同主題的奇石,讓育新學子大開眼界的同時,也被地球上這位最有閱歷的“老師”滋養著。四年級一班的于同學說,“這些形狀各異、巧奪天工的奇石,讓我和我的同學們都嘖嘖驚嘆,沒想到,一塊小小的石頭背后,竟然有這么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地大物博的中國國土面積有960多萬平方公里,為后代提供了一本大大的教科書,“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中,透過這一方石,為學生提供一條展開世界這本厚厚教科書扉頁的通道,是為他們開啟了賦能未來的能力,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的教育。”劉序平說。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