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自然石、奇石和奇石文化含義及相互關系分析
時間:2023-08-16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曹文慶 點擊數:奇石源于自然,脫胎于自然石,并衍生出奇石文化。該事實涉及三個概念,即自然石、奇石和奇石文化。對這三個概念基本含義和相互關系,扯不清弄不明的情況十分常見。本文將對其做出澄清。
一、基本含義
(一)自然石。指自然界廣泛分布的天然石頭,可以表現為山上巖石、水中卵石、戈壁灘礫石、土壤下或巖洞內溶蝕石等多種形態,未受過人工干預甚至干擾是重要標志,它們的存在與變遷完全由自然發揮作用。
河南西部伏牛山溪澗自然石
(二)奇石。指被發現具有奇異、珍稀等可供人賞玩特征的天然石頭。首先,要來源于自然石,這些自然石相當于原材料;其次,要被人發現具有可供人賞玩的特征,這個發現包含有尋覓、翻撿、查看、比較、審視、選擇、判斷、思考、聯想等眾多人類體力或腦力勞動,是人類創造,屬于人類勞動創造范疇。也就是說,奇石在本質上是人類勞動創造成果,自然石僅充作原材料。
子午古道(14×24×9)廣西來賓石
現實世界中,人類勞動創造很多,也有無數原材料經人勞動創造成為全新事物。比如,用紙作原材料揮毫潑墨成畫,用土作原材料拉坯燒造成陶,用山川作原材料開辟成風景區,等等。
奇石只是無數經人勞動創造而成的全新事物之一。奇石與其它新事物的區別,僅在于所用原材料和勞動創造方式有差異。
(三)奇石文化。指對與奇石相關的一切人類勞動創造活動及其成果的統稱。內容涵蓋發現及伴隨的采集、搬運、清洗、養護、 解讀、研議、配座、置景、命名、題記、把玩、賞析、展示、宣揚、轉讓、交換包括珍藏和傳世,以及寫文章、辦刊物、出專著等各個方面,這些都可稱為奇石文化基本元素,共同組成奇石文化整體。
文化本就是泛稱,《辭海》等權威工具書也因此把“文化”解釋為“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這也意味著,一切人類勞動創造及其成果皆文化。
經人勞動創造才產生奇石,而且人圍繞奇石還會進行采集、解讀、賞析等大量后續勞動,這些與奇石相關的文化元素經過不斷積累,就約定俗成被稱為奇石文化。
二、相互之間關系
(一)自然石和奇石。首先,兩者之間具有相似外表,甚至毫無差別。人們賞玩奇石,尤其強調保持天然或者說自然外表,追求其天公造物、鬼斧神工意境。其次,兩者之間橫亙明確界限,即是否被發現具有可供人賞玩的特征。這些發現必須真實存在且已經完成。奇石一定是跨越了這個重要界限者,永遠不存在沒有被發現的奇石,奇石都是已經被發現者,沒有被發現的最多只能算原材料,且這些原材料也永遠不能未經發現即變為或直接被稱為奇石。第三,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奇石的前身是自然石,自然石有可能轉化為奇石。已經轉化為奇石者,隨著時光流逝,也有可能因被放生、損壞、遺棄或湮滅等,復歸荒野,重新化作自然石。第四,兩著之間忌諱攪繞糾纏。像不時冒出的“自然奇石”和“天然奇石”等說法,就站不住腳。若這些說法成立,豈不等于說世上還真有“不自然”或“非天然”等類型奇石?其荒謬顯而易見。
霜染秋霞(12×11×6)廣西大化石
(二)奇石和奇石文化。首先,奇石都很具體。全部有從自然石轉化而成的看得見摸得著實物個體,既便是轉化過程即人的發現,也都必須真實發生。第二,奇石文化較抽象。包括發現奇石及伴隨的采集、解讀、賞析等在內,盡管也都有具體實在內容,但卻大多難以定量甚至不易定性。第三,兩者相伴而生。奇石由人勞動創造產生,其過程和成果本身就是奇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現象使兩者很像一體兩面,會同時產生、形成,且很難也沒必要區分先后。
(三)自然石和奇石文化。首先,自然石為奇石文化形成準備條件。自然石通過人的發現轉化為奇石,奇石文化會相伴而生。若沒有自然石,奇石無法產生,奇石文化也會變為無源之水。正是自然界廣泛分布的自然石,讓奇石產生有了基礎,更為奇石文化形成提供了土壤。其次,奇石文化給了自然石新舞臺。自然石本無所謂用途,很少能被人關注,除非有了像鋪路、筑壩、雕刻、甚至包括壓酸菜缸等之類需求,才偶爾派上用場。奇石文化的存在,使自然石獲得了新發展空間,并因此有了更多被人查找、搜尋等關注機會……
三、要點補充
(一)自然石很古老。自然石也有前身,就是巖石。巖石又可分為三種,即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這三種巖石的形成過程,多數都要以萬年、百萬或千萬年直至億年、十億年計。盡管是這些巖石經過斷裂、崩塌、溶蝕、水流沖刷和搬運以及風沙吹磨等外力作用后,才最終形成眾多自然石個體,但這些過程也大多發生在非常非常久遠的過去,也因此使得自然石年齡都異乎尋常地老,海枯石爛、地老天荒等形容詞,就像專為自然石定制。
(二)奇石相對更年輕。奇石是自然石和人類勞動創造相結合后全新事物,其生命當然應該從完成結合那刻算起。而人是自然界中產生時間較晚的物種之一,奇石產生又必須包含人類勞動,決定了奇石產生時間只能更晚,而非相反。
在此尤其要注意,絕不可把奇石年齡與自然石年齡混淆,這與不能把畫、陶、風景區等年齡與作為原材料的紙、土、山川等年齡混淆是相同道理。即奇石相對于自然石,與畫、陶、風景區等相對于土、紙、山川等一樣,都屬于后來者,要更年輕。
至于近些年新發現奇石,即人們常說的新石,則更屬于后來者中的后來者,說年輕都算客氣,也許稱年幼更合適。總之,奇石相對更年輕,才是真正的尊重客觀與實事求是。
(三)奇石文化歷久彌新。一方面,是奇石文化有悠久歷史。盡管奇石的產生時間相對較晚,且最早奇石產生于何時已無可考,但至少有數千年歷史卻毫無疑問,比如在南京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出土過古人賞玩的雨花石。因奇石文化會與奇石相伴而生,也就表明奇石文化同樣可追溯到數千年前或更遠,擁有悠久歷史。另一方面,是奇石文化在創新發展。盡管不敢說無斷層,但人類圍繞奇石所進行的采集、解讀、賞析等活動一直在延續和創新發展卻是不爭事實,歷朝歷代都有相關記載,且逐漸形成了理論體系就是證據。尤為重要的是,創新發展至今未衰,當代仍產生了許多新發現、新玩法、新理念……這些活動均屬奇石文化范疇,也是奇石文化在創新發展的有力佐證。
奇石文化有悠久歷史,還在繼續創新發展,用歷久彌新做概括,確實恰如其分。
補充說明:2018年在《中華奇石》發表時,囿于當時認識,在本文第一部分把奇石表述成了“指被發現具有奇異、珍稀等可供人賞玩特征的天然石頭。”現在看,該處的“天然石頭”說法明顯有誤。但原發表時就是這樣,所以現在仍沿用原說法,請大家諒解。
作者簡介:
曹文慶,網名尚文石。河南盧氏人,供職于中國石化所屬中原油田。接觸石頭10多年,在各地專業報刊發表奇石理論文章30余篇,有小公眾號《看石說文》自樂。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