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觀賞石自然美的成因機理 圖
時間:2022-12-08 來源:石 界 作者:張士中 點擊數:
觀賞石,是由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觀賞價值的天然藝術品。也就是說,觀賞石既是按地學規律形成的一種礦產資源,又是按美學規律去鑒賞的自然藝術品。
觀賞石有其重要特性,一是其天然性,這是觀賞石的基本屬性,是“天為”的產物,不是人為的;二是文化屬性,它既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實體,而又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三是觀賞石的恒古性,石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物質基礎,人與石的關系是永恒的,觀賞石是最古老的,也是壽命最長的天然藝術品;四是觀賞石的珍稀性,石是遍地皆有的物體,但觀賞石卻是其中十分稀少的部分,萬千的石頭中,真正能稱得上為觀賞石的是少之又少,可謂蒼海一粟。同時,每一件觀賞石,都是在特定的地質地理環境中形成的,所以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件觀賞石,致使每件觀賞石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是十分珍稀的。
觀賞石的美,美在天然神奇。由于觀賞石是自然天成的,自然存真,真為美,這就是人們崇尚的天然美。觀賞石的天然性,是觀賞石的重要特性,人們品賞觀賞石,就是去領悟觀賞石的自然美,領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般地造就出千變萬化、形態各異的觀賞石的神奇偉力。
觀賞石的然美,體現在觀賞石的形態、色澤、質地、紋理、聲韻及其所蘊含的神韻等觀賞要素中;因此,鑒賞觀賞石,了解 觀賞石自然美 的形成因素是很有意義的,即所謂知其然而究其所以然。
觀賞石的觀賞價值,其自然美的觀賞要素,一是形要奇,大自然的偉力造就觀賞石的形狀奇特,玲瓏剔透,巧奪天工,似物非物,透出奇特的自然美感,而觀賞石千姿百態的形體形成,與原巖的化學組分、物理性質、結構構造等密不可分,這些因素受內力及外力地質作用的影響而形成。
如柳州摩爾石那巧奪天工的造型、流暢的石體線條,是由于觀賞石原巖組分的差異,加上外力作用、流水沖刷等,形成人們難以想象的形體。其原巖是致密塊狀的砂巖,因成巖后受火山噴發作用影響,經接觸變質,塊體較大,石體中已沒有存留層理面,巖塊原來的節理裂隙又不是縱橫交錯,而巖石中的成分、結構又有一定的差異,局部也有一些不穿透石體的節理,這些部位受河流水蝕及沖刷而被蝕去,留下沒有裂隙的堅硬塊體,又由于其所處的河床環境的特殊,而使其認為很難保存下來的弧形彎曲部位保存完好。這種特定的自然環境,自然因素的多樣性和特殊性,不是人們能想象到的,從而形成十分奇特的外形。
大湖石、英石、靈壁石的漏、透、瘦、皺的外形,是基于這些觀賞石的原巖是碳酸鹽巖石,易被水溶蝕,而其中由于其礦物成分的微細差異,加上其中節理裂隙分布的不均勻性以及水中含酸堿度的不同,有些部位易被水溶蝕,同時由于埋在坡殘積地段水含量的不同,這樣多種因素的作用結果而使石體形成一些孔洞或凹陷,這種溶蝕的結果,也使石體千姿百態。所以說,觀賞石外形的形成,是由于巖石化學組分的不同,結構構造的差異,受地質作用和所處的地理環境的不同,被腐蝕及水的作用的不同,而形成觀賞石千姿百態的外形。
觀賞石自然美的第二個觀賞要素是觀賞石的色澤。鮮艷的色彩和光澤,和諧的色調和多彩的色相,潤澤光潔如玉的石膚,這是觀賞石自然美的重要體現。觀賞石的顏色。包括其組成原巖的礦物元素固有的自然顏色,即原生色,還有一種是巖石受風化后形成的顏色,為次生色。物體的顏色和光澤,是物質對光的作用的反映,而光是一種徵粒作波浪式運動的結果,光波是有不同的波長的,而不同波長的光形成不同的顏色,人們可見光,視光波從短到長所形成的顏色依次為紫、青、綠、黃、橙、紅。
由于不同顏色的光具有不同的穿透力,而不同物質,對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形成不同的顏色,而由于物體光面不同而使光有不同反應,也給人以不同的光感,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色彩和光澤。黑色石體是能全吸收各色光,白色石體則幾乎對各色光全反射。
而一些透明石體,因能透過各種波長的光,所以給人的視覺是無色的,能透過紅色波長的光,則可見紅色。如辰砂、紅寶石等,能透過藍色波光的光則看見藍色,如海藍寶石、藍寶石等,而一些石體,能反射一些光,而吸收其余各色光,則看見的為能反射的顏色的光。
觀賞石的顏色,是由組成原巖的礦物所含的色素離子、致色元素和帶色礦物的不同及含量多少和分布狀態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廣西大化石,其甚佳的色彩和光澤是人們公認的,而其色彩的形成,除原巖組成礦物的原生色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觀賞石形成過程中在河床中經歷千萬年的流水中礦物元素、離子致色的結果,這種作用,在賞 石界 俗稱為“水鍍”。
長期的含礦流水的沖刷,水中礦物質對巖石的致色,由于水中所含礦物質種類不同含量不同,水流急、緩不同而有不色的致色結果。石體在水中的這些作用下,使大化石的色彩十分豐富,紅色、暗紅色、棕色、褐紅色、褐色、褐灰色、褐黑色,灰白色、灰綠色,色澤多彩而協調,加上石質致密、細膩、石皮被流水長期沖刷,石膚十分光潔潤滑,而石皮的光潔,對光的反應敏感,因此,大化石的色彩鮮明,光感效果甚佳。
觀賞石自然美的第三個觀賞要素是石體的質感。觀賞石的質感,是指石體本身的軟硬、虛實、結構構造的密度,以及干潤、粗細等。其決定因素是觀賞石的物質組分和化學性質的穩定程度以及巖石的結構構造,也反映在其風化程度上。從觀賞石的收藏性來要求,當然應考慮觀賞石的質量,質堅,耐風化,易保存,能永久收藏者實屬上品,但也不是絕對的。石有良好的質,而其他觀賞要素不具備者,也不能稱作觀賞石,而有些石質不太良好,但其他觀賞要素甚佳,內涵又豐富,也不失為賞石佳品。
觀賞石自然美的第四個觀賞要素紋理。觀賞石的紋理,是指石體上的花紋、圖案及各種石脈線條。觀賞石紋理可組成各種物象、景觀及文字。觀賞石紋理的形成,也是各種地質作用的結果。
①沉積巖由于沉積物質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紋理,也會有不同的色紋,如大化石中的層理紋,千層石中的紋理。②變質巖既可形成各種片理、片麻理,同時還可以由不同的礦物質形成不同的花紋,如靈壁石中方解石或石英充填的白色及鐵離子致色的褐紅色圖紋。菊花石中“菊花”紋理,多是成巖后發生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的蝕變產物,牡丹石中的“牡丹”花紋,也是礦物經后期變質作用而成的。③構造形成的紋理,斷裂以及其他構造產生的節理裂隙,這些又被其他礦物質充填在節理裂隙中而形成的脈狀、斑塊狀紋理。④火成作用,巖漿侵入活動形成不同紋理和色紋。如雨花石,其中有大量是火山噴發活動形成矽卡巖熱液型的瑪瑙中多彩同心紋和其他花紋。⑤風化作用,使一些礦物質沿節理或毛細孔方式致入石體中,礦物致色作用形成各種不同的色紋,如廣西的國畫石就是明顯的例子。⑥巖石中的礦物受風化作用后,由于色素離子和致色離子含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色紋等。
觀賞石的聲韻,則與觀賞石原巖的礦物組分、結構構造以及在觀賞石形成中塊體大小、厚薄等有密切關系。有的巖石變質后,其中空晶石分布不同,也產生不同的聲韻,這是由于組成巖石的礦物的質點的振頻聲波的傳遞的結果,巖石受擊后,其結構構造不同,空晶石多少不同,其傳遞振頻聲波則不同,而發出不同的聲,如靈壁石中一些薄型的,擊之會發出清潤悅耳之聲韻。
觀賞石自然美的成因機理,是觀賞石這一審美客體在人們審美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在賞石過程中是不應忽視的。觀賞石的美,其美感不是憑空而來的,因為觀賞石是按地學規律形成的天然藝術品,所以觀賞石自然美的形成是有其客觀規律的。
觀賞石之美,美在天然神奇,而天然神奇,是怎么來的,這就是觀賞石的科學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觀賞石自然美的成因機理,就是觀賞石科學性的一個重要體現。當然,巖石的地學內容是廣博的,在觀賞石審美過的程中,不可能要求我們象地學工作者那樣去深層次的研究,但是對觀賞石審美要素的形成的一成般探究,卻是我們在觀賞石審美過程中應該重視的。我們鑒賞石品,懂得觀賞石自然美的形成機理,更有助于我們去發現觀賞石的美和理解觀賞石的美學價值,更珍惜大自然賦予人類的這瑰寶,也就更有助于推動賞石文化不斷向前發展。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