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與石——白樂天
時間:2022-04-07 來源:中華奇石雜志 作者:文 甡 點擊數: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白居易舊宅邸實施兩次發掘調查,該發掘報告確定白居易宅邸遺跡在洛陽市南郊外,大致上相當于唐代履道里遺跡的西界。
報告稱這次發現的兩條水渠,與清代徐松撰、張穆校補《唐兩京城坊考》中記述:“居易宅在履道里門,宅西墻下臨伊水渠,渠又周其宅之北。”完全一致。這被認為是白居易詩中常提到的“南園”池沼遺跡。
白居易(722—846年)《池上篇并敘》中也說:“都城土木之勝在東南偏,東南之勝在履道里,里之勝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叟樂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島樹橋道間之。”與現在發掘完全吻合。
李革非《洛陽名園記》中以為:“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圃之興廢。……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余邸。”
清華大學園林史學家周維權先生在《中國古典園林史》中提出:“文人園林是士流園林更側重以賞心悅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現隱逸者。”朱良志先生在《一花一世界》中說:“文人園林的基本思想……在樂天那是奠定了基礎,他是中國文人園林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理論家。”
宋代晁迥《法藏碎金錄》中記:“白公名居易,蓋取《禮記.中庸》篇云:‘君子居易以俟命。’字樂天,又取《周易.系辭》云:‘樂天知命故不憂。’予觀公之事跡,可謂名行相副矣。”
《舊唐書·白居易傳》記: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居易罷杭州,歸洛陽,于履道里得故散騎常侍楊憑宅,竹木池館,有林泉之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樂天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經過多年上書力爭,從此再不復出,實踐了“吏隱致仕”“閑適獨善”的理想生活。
樂天愛水,履道里宅有池,水道豐盈。樂天有詩“遂就無塵坊,仍求有水宅。”“天與愛水人,終焉落吾手。”白邸是以池為中心,池中有石。樂天《池上篇》:“樂天罷杭州刺史時,得天竺石一……罷蘇州刺史時,得太湖石……弘農楊貞一與青石三,方長平滑,可認坐臥……凡三任所得,四人所與,洎吾不才身,今率為池中物矣。”
樂天將水與石在“池上”化為天籟:“洛石千萬拳,條坡鋪綿綺。海珉一兩片,激瀨含宮徵。”“泉石磷磷聲似琴,閑眠靜聽洗塵心,莫輕兩片青苔石,一夜潺潺直萬金。”“自得造得灘聲后,玉管朱弦可要聽。”樂天在“池上”造得至高的閑適世界。
朱良志先生認為:“樂天名之曰‘池上’,是要超越對象性,將其出落為一‘共存之世界’,一個人與萬物‘對話之世界’,建立一個‘生命世界’。”朱良志先生又說:“《老子》三十九章說:‘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路如石。’……‘蒼然二片石,厥狀怪且丑(雙石)’,競成樂天的寶物,正受到這無名無用思想的影響。樂天評太湖石云:‘石無文無聲,無臭無味’(太湖石記),最具虛白之意。……就是這樣頑拙之物,成為人性靈的映照者,人與之相優游。”
大和五年(831),元稹突然死于武昌任所。三十年摯友突然離去,樂天悲痛之余撰寫大量祭奠詩文,并尊囑為元稹寫下《墓志銘》。元氏遺族為此轉送樂天六七十萬錢作為謝禮,樂天全部捐給荒廢已久的香山寺,用于寺院的復興。樂天在《祭微之文》中說:“凡有業結,無菲因集。與公緣會,豈是偶然?”
同年,樂天三歲獨子崔兒夭亡。樂天有詩《哭崔兒》:“掌珠一顆兒三歲,鬢雪千莖父六旬。豈料汝先為異物,常憂吾不見成人。”從此樂天再無嫡子嗣后。據史料記載及新出土樂天侄孫《白邦彥墓志銘》考,樂天以其弟白行簡三子景受(乳名龜郎)為嗣子,白邦翰為嗣孫。此事對樂天身后安頓影響甚大。
蘇轍《樂天集后二首》中說:“樂天少年知讀佛書,習禪定。即涉世,履憂患,胸中了然,照諸幻之空也。故其還朝為從官,小不合,即舍去。分司東洛,優游終老。蓋唐世士大夫,達者如樂天寡矣。”東坡亦有詩:“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
文宗開成五年(840),任太子少傅分司洛陽時,樂天自號為“香山居士”。此時,樂天往來于履道里與香山寺之間,垂垂老矣。因太子少傅為樂天流內品級最高的職事(從二品),所以習慣上世人稱其為“白少傅”。
王讜《唐語林》記載:“盧尚書簡辭有別墅,近伊水,亭榭清峻。方冬,與眾從子侄同登眺嵩洛。……逡巡,忽有二人,衣蓑笠,循岸而來,牽引蓬艇。船頭覆青幕,中有白衣人與衲僧偶坐。船后有小灶,安銅甑而飲。卯角仆烹魚煮茗,溯流過于檻前。聞舟中吟笑方甚。盧嘆其高逸,不知何人。從而問之,乃告居易與僧佛光,自建春門往香山精舍。”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