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圖)
時間:2021-11-28 來源:寸升說事 作者:寸升 點擊數:
進門的照壁
要去三亞避寒了,上個周日,我邀約在杭企業家、藝術家摯友,在號稱“我的食堂”的會賓樓酒家提早吃了一頓年夜飯,濟濟一堂,在寒潮還沒到達杭州的時候歡聚一起,見到了熟悉的舊雨新知。雖然退了七年,老傳統還是要的。
其中與沈董兄夫婦的相遇是第一次,可稱“處女見”。原委是,早上我在《今日頭條》上發了新作《逛菜場去》,并發了朋友圈,杭燃集團董事長蘆兄讀后,加了按語:“逛逛有食欲,逛逛有渴望。美食已成為一種全民娛樂,跟隨王大同先生逛菜塲。”發了他的朋友圈,“無巧不成書”,沈董兄一早起來讀到,當即和蘆兄微信,很想認識一下這位仁兄,蘆兄就給他回復:“如無不便,今天中午一起去吧。”于是,我們就這樣結識團圓了。他們就坐在我旁邊,剛剛從西北4700米的遠山回來,帶著風塵。倘沒有疫情,他們喜歡到世界各地探險,現在么,只能跑跑國內的山山水水。
和蘆兄交往已經快30年了,他一直在搞企業,但與生俱來的文化情懷,讓他的朋友圈彌漫著濃濃的藝術氣氛。有文化情懷的企業家,無論其在哪里,文化建設總非同凡響。
結識沈董兄也不例外,而他的業余關注十分獨特、遙遠,遙遠到望不見的遠古文化。蘆兄發給我一則PPT,我有點不淡然了,我想去三亞前,去看看他的白堊紀博物館,不然就要明年了
沈董兄的科學文化情懷,造就了最大的樹化石博物館。
綠色所標注段,為他收藏的白堊紀遺物。
周一我就和沈董兄微信:“如無不便,我想去三亞前,去參觀一下?”,他回復,那就明天下午三點恭候如何?當然好啦。我和清河中學校友平臺主持寸生報告此事,石友圈小有名氣的寸生當即應承“好!”周二下午我們從不同方向導航前往西溪路。
原始森林下的寶藏。
這一組圖片都是原始狀態的樹化石
把它的外衣脫去,就是寶石。
樹的紋路,你看清楚了嗎?它已經是一塊化石。
晶瑩剔透的內在,是他美麗的材質。
丫叉部分,你可以窺見它的材質。
是樹木,還是寶石?
不顯眼的大門已經打開,沈董兄和比我早到的寸生已經“恭候”在那里。一段大樹的軀干,一幅“森林博物館”的巨大照壁,呈現在眼前。門廳中間的大樹,龐大體量讓我驚愕,而當我仔細觀察它的質地才發現,它這曾經的樹干,現在已經是玉石之身了,重量更達到近10噸。
這讓我想起我在新西蘭和兒子的忘年交、農場主“莊”會面的一個場景,他曾指著一顆直徑5米多原始木材,對我說:“看看它們,人類實在太渺小了。”那時候他指的樹干,從年輪上看,已經有幾百年歲月。而眼前的博物館,何止百年千年,遠的嚇人,是要用億年、億萬年來追溯的遺產,它們和恐龍、麗齒獸、火山、地震有關,從一顆原始森林的大樹,在深不見底、暗無天日的地下,幻化成巨大的玉石,用了不可想象的差不多2億年左右的時間。在這些寶物面前,我們人類太渺小了,渺小到好像粒粒塵埃、粒粒PM2.5。
靠近它們,就是在和遠古對話,就是在聆聽祖宗的祖宗的祖宗的……聲音。
它貌似穿著原始樸實的樹木外衣,但如果你用專業工具,在它們身上些微剔出,只要你細看,才發現它的全身都已經晶瑩剔透,只有你用手觸摸,才能感知它質地的厚重,你要屏住呼吸,才能感知它們是有體溫的,那是遠古造化的體溫,那是火山、地震、海嘯、劫后余生的體溫,他們身上留下斑駁滄桑、千瘡百孔的痕跡,都是原古至今的地質變遷的證明,都是地球生命科學研究的記錄。
好像生蠔的色彩。
白色難掩它的瑪瑙色。
這樣魔幻的造型和色彩,嘆為觀止。
樹干的精華。
青玉和白玉交相輝映。
像紅色的飛魚。
這是一塊不知名的礦石,有機會可以查證一下他的成分。
是植物?還是動物?學者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我問:“這是鎮館之寶?”沈董兄平靜地說:“你繼續看吧,故事太多,我慢慢講給你聽”。看來是要說來話長的了。
轉了一個彎,大量樹化石在燈光照射下,發出五彩斑斕的光澤,這是經過脫皮處理的樹化石,有大有小,寸生兄說,一般擁有一件,就可以堪稱牛X了,這么多大型樹化石,簡直是開了眼界。沈董兄說由于工作關系,和這些寶物有了邂逅,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見到這些不能再生的寶物落入別國人之手,總想做點什么,于是就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收藏。日積月累,到漸成氣候,到一發而不可收,到國內樹化石最多最大的博物館。一路走來,其中的苦樂,其中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腦子亂轉,即使好不容易地發現,怎么運進來?怎么安放它們?都是個問題,我似乎看到了大型推土機、吊車、鏟車、起重機,還有無數懂行人,數日數月數年的脫皮,需要多少專業、細致,微妙的工作呀。
“我這里來過許多著名的地質學家,來過許多遠古史前的研究學家,當然也有你們這樣的文化人”沈董兄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國家留點有研究價值的東西,又滿足我的業余愛好,不是很好嗎?”這么專業了,還業余,可見沈董兄的格局該有多大。
寸升兄有點目不暇接。
這時,我們已經來到一個大廳,一顆22米的大型樹化石,橫臥在很多連起來的陳列柜上,但是已經分為4段,不是人為的分為4段,從接頭的自然形態,看得出來。它們膚色紋裂是一致的,從他的碩大,到樹心成精到這個體量,這棵樹一定是當時蔚為壯觀原始森林之王呀!它的斷裂或在告訴我們億萬年前,某幾次強烈的地震、地殼斷裂?我毫無邊際地想象著,地球的裂變、恐龍的消失。那是多么壯觀慘烈的景象呀?只有這些奇樹奇石,見證了它們的演變。
沈董兄平靜的和我們講:“這些精靈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就是鎮館之寶之一的魚化石。
我們走到第4廳,看到幾塊完整的花崗石,沒有切過邊,一塊大約3X5米的花崗石的中間有一條類似大白鯊模樣的魚,沈董兄總算講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這是當時在非洲一個朋友發現的花崗石,已經切開了,本來是要外掛在建筑物表面的,但由于這條魚形圖案,是用不來了,那位朋友也是個有心人,知道沈董兄的愛好,就呼喚他過去看看,沈董兄馬上飛過去了,看了這塊石頭,按說花崗石是淺層巖石,年代不夠,不可能有這樣的魚化石?怎么幻化而來?至今是個謎,但他一眼就相中了,或是火山突然爆發,熔巖一瀉千里,遇海水冷卻,把這條魚澆筑進巖石?然后石化?還是什么原因?至今見過此石的學者還是爭論不休。再則,這石材很幸運,剛好選擇這樣好的切法,如果換個角度切,這樣珍奇的魚化石就會失之交臂。他把有魚化石斷面的所有花崗石都要來了,他說:“要說鎮館之寶,這塊應該是算是其一。”因為它講述的故事,太富有想象了。
一定要和這些精靈合個影,它們才是地球的吉祥物。
為了這些大型寶貝,沈董兄多次深入緬甸、印度、非洲腹地,搶在日本人前面,收尋這些精美的大型樹化石,他說:“現在是興趣所在,覺得要做這些事,以后國家需要了,就把它們捐了。”
天然的佛像供奉座
世界上總有那么一些人默默地、執著地做著一些不平凡的事情,他們不為出名,更不為圖利,而是自己用心血和勤奮賺來的股份,換來的錢,來做些國家層面才能做的事情,來做一些對國家、對歷史、對科學、對文化有價值的事。
所謂“情懷”,所謂“大愛”,我想也不過如此吧。我徹底為其折服了。
—— 2021.11.27凌晨草于水木清華
作者:王大同
匯編:寸升
-------------------------------------------------
這是我的公眾號《寸升說事》 歡迎關注。
像蜜蜂般勤奮、像啄木鳥般挖掘生活中的閃光點、有趣點,去寫好每一篇“寸”文,“真實、原創、接地氣”是我寫作的原則,攜手和您一起把平淡的日子過得豐富和有趣……
寸升說石; 寸升說茶;
職場攻略;旅游傳記;
民間美食; 寸升評照;
寸升說事; 身邊人物;
擺龍門陣; 寸升推文。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