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象學術會議:靈璧石的藝術表達 組圖
時間:2019-10-21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李昌銀 點擊數: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一句諺語,就是“懶惰促進科技,奢侈孕育藝術。”
在人類吃不飽肚子的時候,是沒有心情關注美,關心藝術的;自從出現了剩余,出現了階級之后,有閑階級開始希望自己所擁有使用的東西區別于他人,藝術在此基礎上產生。
傳統藝術形式相對固定,包括字畫、瓷器、雕塑、建筑、音樂、文學等等,每一類藝術形式之所以能夠存在,一定有其不同于其它藝術形式的使用材料與表達方式。
我們對比油畫與水墨畫,就會發現它們所用的材料不同,材料不同必然導致繪畫技巧不同、藝術表達方式不同。油畫顏料豐富,所以能夠很容易表現自然界中色彩的豐富性。水墨畫只有一種顏色,怎么來表現五彩斑斕的自然世界呢?我們的先人創造性地發明了“墨分五色”,運用不同的筆法技巧,用單一的顏色可以表現自然顏色的豐富性。
靈璧石有哪些表現手段,又有怎樣的藝術趣味呢?
說明一下,我今天所說的靈璧石,指的是狹義的靈璧石,就是常說的磬石石質的靈璧石。
在《中國賞石美學》一書中,就羅列了靈璧石豐富的藝術表現方式,我們常見到的包括:紋路、珍珠、溝壑、空洞、白筋、伴生與共生、對接等等,甚至還有聲音與顏色。
每一種特征我們需要有怎樣的認識?
紋路。靈璧石的紋路圖案相當豐富,發現的至少有十幾種。而紋路,我們又可以區分為表現性紋路與裝飾性紋路,裝飾性的紋路比較普遍,表現性的紋路比較稀少。
看看圖一就是裝飾性的,即使沒有紋路,不影響石頭的主題,只是沒有這么豐富、漂亮。圖二虎頭,其面部特征是通過紋路來表現的,這種紋路沒有了,石頭就不是虎頭了。
圖一
圖二
再看看珍珠也是這個樣子,裝飾性的珠子比較多,表現性的珍珠比較稀少。像圖三這個青蛙,眼睛珠子是表現性的,身上的珍珠是裝飾性的。圖四這個珍珠石屬于異形珠,取名“雙朵競放”,這種珠特別稀少,珍珠自身形成圖案。
圖三
圖四
靈璧石的溝壑與紋路形成的過程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剛才張教授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判斷紋路與溝壑,不能根據其大小,或者說粗細,而應根據其截面形狀,“V字”或者倒過來的“V字”形狀就是紋路,紋路的形狀比較規則,截面不規則形狀的就是溝壑,我們很多人往往把比較細小的溝壑錯當成了紋路。
溝壑在靈璧石上同樣精彩,我們往往重視不夠,溝壑形成有意義的圖案非常困難。圖五這個溝壑規整有意義,極為稀少;圖六這個溝壑是有意義的,與石體形狀一起表現“樹”這個主題。
圖五 洞穴中的夫妻
圖六
靈璧石中有白筋。有些山峰上用白筋表現瀑布,恰到好處,如圖七;像圖八這個青蛙脖子上有條白筋,也很生動。
圖七
圖八
由于靈璧石形成環境非常復雜,伴生與共生的石頭并不少見。常見與磬石伴生的有白靈、火疙瘩等,珍珠也是,也有兩個磬石的形成有先后,粘結在一起形成共生。看看下面這兩個圖。
圖九
圖十
觀象夏季展覽的主題是“對接產生美感”,集中展示了一批優秀的對接靈璧石。
我們往往對對接的意義認識不夠,對對石的藝術價值認識不足。
有很大比例的對接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意義的對接,我們按照習慣也可以把它們稱為對石,但不是有意義的對石,這些斷開了就是裂了,或者說石頭殘了(可以粘接上),這一類對接是沒有價值的。
在觀象夏季石展期間,我發表過文章《模仿、解構與表現,談對石的趣味》,文中解釋“模仿”、“解構”與“表現”的美學意義,以及在對石上的表現。
像圖十一,是模仿自然的對石。石頭完整講述了一個故事,該斷開的地方斷開。
“解構”是現代藝術中出現頻次很高的詞匯,在現代美學中有重要意義,像圖十二這個禪石斷開,豐富了其內涵,就是有不可言說而又意味無窮的對接。至于怎樣有意義,怎樣沒有意義,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我們可以再談。
圖十一
圖十二
靈璧石應該是賞石中聲音最好的一個,從這個角度號稱“天下第一石”無可爭議。
我們知道,聲音其實是一種波,是石頭震動產生了波發出的。那么為什么靈璧石可以,其它石頭沒有這么好的聲音呢?原因就是靈璧石質地堅硬,硬度大,均勻,從這個角度也顯示出靈璧石的優勢。
還有顏色,靈璧石又稱為黑磬石,磬是聲音,黑是顏色。靈璧石的黑色常常被很多人認為是其劣勢,因為它沒有其它石種顏色豐富。我們的水墨畫不也是單一色黑色嗎?那可是我們老祖宗主動選擇的,要是不好,我們的先人為什么會主動選擇這個單一色?你以為畫畫的人都買不起顏料嗎?
前面講過,我們的先人創造性地發明了“墨分五色”,我們現在問,還墨分五色干嗎,直接用五種顏色不是更簡單、豐富嗎?
不是,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有其限制性,比如我們看拳擊比賽,我們說費那個勁干啥,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帶個刀上去, 一刀不就KO了嗎?如果是這樣,所有的體育競技、藝術表現都可以結束了。我們再看京劇的時候,里面的門簾、戰馬都是假定的,我們渾然不覺,感覺很美。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局限性,局限性催生出藝術表現的創造性,就像墨分五色也是“逼出來”的,這種“逼出來”的創造性,反倒增加了藝術的趣味。
我們知道,顏色其實也是一種波,物質本沒有什么顏色,是光照射到物體上后,物體吸收了部分波,沒有被吸收的波反射到我們的眼睛上,就看到了色。如果所有的光都被吸收了呢?那我們看到的就是黑色。因此,靈璧石不是沒有顏色,它的黑色恰恰是海納百川、兼收并畜的結果,我們可以理解為靈璧石的包容與偉大。
我們不講黑色的包容,靈璧石是不是就可以理解成為沒有顏色呢?不是,看看圖十三這條魚,觀象博物館把它命名為“雙色魚”。有人問哪有兩個顏色?在這里,魚的身體上的紋路與珍珠,就可以理解為兩種顏色,藝術語言就是這樣一個表達,不直白,更彰顯出藝術的趣味。靈璧石體表的豐富性,使我們感覺不到其單一色的枯燥。靈璧石的“顏色”就是這樣,它不張揚、有包容、有趣味。靈璧石的顏色表現,不是通過我們日常所說的顏色,而是通過石體表面的變化實現的。
圖十三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了靈璧石藝術表達的豐富性。形成環境的復雜性決定了靈璧石體表的豐富性,從而形成了藝術表達的豐富性,我們可以說,靈璧石應該是所有石種中藝術表現方式最豐富的一個石種,至于最豐富是否就可以稱為“天下第一”,這是一個不好定論的問題,所謂“文無第一”,但我們至少可以說,靈璧石是大家最喜愛的石種之一。
長按圖片即可進入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