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的核心,是發現的樂趣
時間:2019-10-15 來源:葳蕤的石空 作者:七 月 點擊數:
賞石的核心,是發現的樂趣。盡管石界的共識,認為“奇石是發現的藝術”,近年又提出了“奇石是表達的藝術”的創新理論。依個人多年賞石經歷的切身感受,覺得賞石的真正魅力,是在于發現的樂趣。
奇石,是普通巖石的特殊個體。它不是金玉之質,它不是固定價值的認知,它是充滿期待的憧憬,它是突破經驗的驚喜,它有一種神奇的誘惑,把你帶入一種新的場域,因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賞石的發現,其實就是從奇石上去發現自己。這種發現,不是品質商品的選購,不是時尚潮流的追逐,不是對外物價值的簡單判定,而是石我撞擊的共同升華。它作用于賞石主體的意義,是對神秘自然的探索心理的滿足。宗白華說:“大自然中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活力,推動無生界以入于有機界,從有機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緒、感覺。這種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美'的源泉”。奇石中那些吸引人去發現的東西,便是這種活力,它發出一束光亮,給生命呈現新的色彩 。賞石發現的魅力,便是從外在物象與內心世界建立起一種普遍、豐富的精神關系。或圖象、或形象、或景象,總能讓萬事萬物皆著我之情感色彩,化景物為情思,將奇石的毎一點滴發現,化為內心的一片風景,讓心靈翩然起舞。
賞石發現的趣味,是賞石主體的內省體驗,是其自主意識的呈現,更是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對生命維度的拓展。賞石的發現,有對表現的探索,有對形式的領悟,有對氣息的感受,有對細節的考究,有對內涵的挖掘,有對文化的尋蹤,有對藝術的觀照,任由思緒在新的場域馳騁翱翔。自然造化的奇石,從自然到人文,從宏觀到微觀,從天序到哲理,都有太多的奧妙與未知,在不斷地發現中令心靈即興而舞。在人石交融的自我陶醉中實現生命的超越,達到天人同化的自我升華。賈平凹曾說:“人可以無知,但不可以無趣”。賞石發現的樂趣,讓我們知道:奇石之有趣,實乃是人生之有趣。“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領略自然,便是發現自己。
或問:你這個觀點,與“奇石是發現的藝術”似乎有沖突?不,奇石需要發現沒錯,是否是“發現的藝術”未必盡然。我體會的賞石發現,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包括到自然界去覓石,到市場去購石,在家中賞石,對奇石解讀、賦意、命名、賞析,人石交融中不斷產生新的感動,即從整個過程中發現一切讓人感興趣的東西,我不知道這其中有好多夠得著藝術審美范疇。況且,賞石的興趣在于它實實在在地讓人愉悅,并非因它戴著藝術的頭銜才去喜歡。藝術很高尚,但藝術不是憑標簽來確定的,藝術與非藝術,毎個石頭間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我賞石在乎奇石的實質性表現,但不想為自己的興趣愛好貼標簽。我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除生活必須的物質條件外,是改善生活使之有趣,讓日子過得充盈,讓精神不致空虛,讓賞石過程不斷給生活摻入調味劑,讓生命的意義更添幾分色彩。
又或問:現在不是提倡“奇石是表達的藝術”嗎?賞石提倡表達很好!本來,石境屬于個人游弋的精神空間,有時也會“嚶其鳴也,求其友聲”。我也很愿意自己有獨到的體會通過某種形式表達出來,引起共鳴。發現了奇石的最佳觀賞角度,給它上座、賦意題名,也是一種最基本的表達方式。但是,這些基本的表達絕大多數不是出自內心,而更多瞄著市場,是不是這也算是藝術的表達?竊以為,賞石表達要有藝術性,或者稱得上是藝術的表達,須是獨有的表達形式表現個人獨到的賞石領悟,我覺得這要求太高。如蘇軾的《壺中九華》詩:“清溪電轉失云峰,夢里猶驚翠掃空。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窗明處處通。念我仇池太孤絕,千金歸買小玲瓏”。靈瓏孤絕的石頭,人石交融的心境,算是用詩的藝術表達。上海保利華誼以翦淞閣藏古代硯山為素材,創作的“疊山長卷”【萬里江山圖】特展,是一種特殊展演的藝術表達。最近見到胡抱石的《天空高高常掛月》(圖1),石詩書印合而為一的制圖,體現一種文人趣味的藝術表達。
賞石藝術表達應非局限于一定的形式,可以是美文,可以是詩詞,可以是展演,任何只要能夠表達自己的某種形式都可借助,但不應模式化、套路化。賞石藝術表達,不能改變奇石的主要角色,以臺座搶位、畫蛇添足。必須以奇石為主體,以發現為基礎,并以自已的方式,反映個人的賞石感觸。換言之,這種表達即個人獨創的作品。沒有個人對奇石客體內蘊的獨到發現,沒有個人在賞石發現中的切身感受,不是自己此石此時、此情此境的內心獨白,不屬于自己獨到的表達方式,不是奇石個體量身定制的獨創。只見做作矯情的浮夸粉飾,司空見慣的擺拍招式,何談表達?又何談藝術的表達?
記得數年前,我收獲了當時命名為《三清勝境》的特殊墨畫石(圖2),第一個讓我下決心收入囊中的理由,便是其復雜變化的紋理,必須經自然內力的多種變換作用,才能出現如此縱橫、明暗、曲直、疏密的特殊結構。在此后近十年的時間里,我每一次對它的賞玩,似乎都有新的發現與感受:由形式到構成,由墨味到筆意,由平面到景深,由幻境到神話,由仙道到云山,由人物姿態到呼應關系,一次次的刷新曾經的感受。它的余味導致它的不確定性,卻讓我愈看愈奇,愈賞愈新,如入太虛幻境,幽賞未已,遨游不盡。但讓我怎么去表達,大概還沒表達出來,就又有了新的發現。
圖3
叧一枚自己愛不釋手的是長江水墨石《蘭亭雅集》(圖3),奇石畫面呈墨分五色的濃淡變化效果。墨味兒線條色塊的明暗聚散,本身給人內容豐富、素潔清雅的整體感受,里面影影幢幢似有許多古人,既是一種意象,也是一種表現,更蘊含深邃的內容。神奇的是此石順看、倒看、翻轉背面看,畫面構圖、意韻都能成立。而賞玩過程中,對墨色、線條與構圖的組合變化關系,藝術表現的理解,以及畫面景深的延伸,歷史人文的聯想,每每都有新的感受。說到表達,于我而言,任何外在形式的推演展示,都無法體現隨機變化著的內心活動。
所以,玩石這么些年,發現藝術的冠冕堂皇,與表達藝術的高雅創作,都與我缺少緣分。真正讓我欲罷不能的,還是賞石過程中不斷發現那些未曾揭示的造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