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賞石以“瘦漏透皺”為結構特征
時間:2019-07-08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俞 瑩 點擊數:觀賞石從收藏年代劃分,可分為古代賞石和當代賞石。習慣上將清代(寬泛一點,也可以將1949年之前的列入)以前入藏之奇石稱為古代賞石。其中又可以分為室內賞石(如文房賞石)、庭園賞石(如御苑賞石)和園林賞石(不包括疊石)。古代賞石歷來是被當做古董在玩賞,而不是作為奇石本身在玩賞。
明代著名造園家計成在《園治》一書中,對于當時好事者“慕聞虛名,鉆求舊石”就頗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在玩古董,而不是在玩石頭,他對石頭之新舊有過這樣的見解;石頭埋在土中或裸露于野,餐風沐雨,這便是舊石;而從土中挖出來放進廳堂供奉起來,這便是新石。可見,在當時玩古石與玩石頭的圈子似乎已經涇渭分明了。
古代賞石往往與古典石混為一談。所謂古典賞石,是指以瘦漏透皺為結構特征的、以抽象形態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賞石。古典是一種樣式,與年代、石種無關。而古代賞石是一種年代劃分。古代賞石不同于古典賞石,它的特征帶有多樣性。正如宋代詩人蘇東坡所言“天地之生我,旌類廣且蕃”(《詠怪石》)。但不管古代賞石如何“與時俱進”,其主流還是以“四大名石”為代表的古典賞石。這可以從傳統的繪畫、工藝美術等領域在反映賞石題材主題時,一致都以“瘦漏透皺”類型為主要素材一窺全豹。從某種程度上講,“瘦漏透皺”特征的傳統賞石,雖然并不符合形式美學的諸多原理,但它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道德觀念有著某種相通之處,更像是一種觀念的藝術。這也很容易解釋為什么古典賞石在近代以來日漸衰微(民國趙汝珍《古玩指南》提到當時玩石概貌時指出:“現在好之者既鮮,而天地之精英亦遁世不顯。”),因為它越來越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伴隨著傳統文人士大夫階層退出歷史舞臺,古典賞石也漸漸失去生長土壤。
一直到了改革開放后,由于玩賞奇石之風的復蘇,靈璧石、英石等古典賞石才重新進入了現代人的視線。特別在西方,在1985年,也就是差不多在當代賞石代表石種廣西紅水河沖石剛剛開始露面的時候,遠在美國紐約的中國美術家畫廊和華美協進會舉辦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以中國古典賞石為主題的展覽。
古典賞石以其不凡的形象和不解的意味吸引了西方藝術學界的熱烈討論和收藏界的追捧,他們將其視為抽象雕塑藝術品,而抽象藝術在現當代西方藝術中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從而開始在西方主流社會擁有眾多的擁躉者。這股“文人石”的收藏熱一直延續至今。即使在當代藝術之中,“文人石”那種充滿抽象和表現意味的韻致,也給藝術家們帶來了創作靈感,比如北京雕塑展望的不銹鋼雕塑“假山石”系列就是一例。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