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國:小石頭透出的大文化
時間:2013-01-18 來源:酒泉日報 作者:孫丹 點擊數:徐福國在擦拭他收藏的奇石。
奇石《大夢敦煌》
生在祁連山下,長在討賴河畔,除了享譽大江南北的酒泉祁連玉,眼下,越來越多的酒泉人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染,深諳“室無石不雅”的奧妙。一時間,收藏奇石蔚然成風。近日,記者走進酒泉收藏界,近距離感受了收藏家們癡心收藏的人生,以及逐漸成立起來的酒泉收藏家協會現狀。
誤打誤撞愛上奇石收藏
14年前,愛好攝影的徐福國在閑暇總喜歡去戶外拍照。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玉門的石油河里發現一塊長約10厘米的石頭,上面有景、有山,還有兩個人,一個老人坐著,一個女人在旁邊照顧,像是媳婦在照顧公公或者女兒在照顧父親。雖然當時并不了解石文化,但這塊有著人像圖畫的石頭還是讓徐福國如獲至寶,于是,他給這塊石頭起名“孝賢圖”,并將石頭放在家里和朋友探討。久而久之,挖石頭、找石頭反而成了徐福國業余生活的主要內容。
2007年,《中國觀賞石博覽會——2007“走進奧運”北京邀請展》征集參展石,徐福國便把他這塊石頭拿去參展,竟意外獲得二等獎。這個榮譽,更讓徐福國堅定了收藏奇石和傳承賞石文化的信心,他的奇石收藏之路也由此拉開帷幕。
“沒有愛好收藏奇石之前,我經常和朋友們喝酒、打牌,自從迷上石頭后,我經常走進大自然,可以看到產自大自然的渾然天成的石頭,這讓我覺得其他任何事情都沒有收藏石頭有意義。”徐福國告訴記者。因為石頭一般都在山腳下或者河里,為了找石頭,他只身前往大山里、戈壁灘上,有時候接連走七八里路,只是為了找到更好看、更有收藏價值的石頭。
如今,徐福國已經是酒泉市收藏家協會的會長。在他看來,收藏石頭不僅可以傳承賞石文化,還可以陶冶情操、鍛煉身體。大自然美麗的風光沒有任何人為渲染與瑕疵,可以讓人忘掉煩惱,身心徹底放松。“戈壁灘上的小石頭還可以幫我按摩腳底,最近幾年我體重下降了,體質也好多了。”徐福國打趣地說。收藏奇石之后,徐福國與其他奇石收藏者的交流也隨之增多,他逐漸感受到了奇石文化的博大精深,對石文化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一個石頭一個主題
在徐福國辦公的地方擺滿了各種獨特的觀賞石,其中一個黑底子,上面有紅、綠、白三種顏色組成許多花瓣的石頭吸引了記者的目光。仔細詢問后得知,原來這塊長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的石頭是來自臺灣的桃花玉,他為之命名“并蒂蓮”。
2008年徐福國去了臺灣,在一家石館里發現了這塊玉石。徐福國了解到,桃花玉在臺灣的存量很少,且當時的大陸尚且沒有這種玉。沒有絲毫猶豫,徐福國花了兩萬塊錢將這塊玉買了下來。買這塊玉不費勁,要將這塊玉運回酒泉卻是相當費勁。由于機場安檢非常嚴格,徐福國只好將這塊桃花玉由臺灣先運到香港,再從香港運回酒泉,一路上的運費和保險費總共花費了1600多元。
奇石收藏雖已成為一種大眾愛好,但若是收藏奇石的門外漢,又該怎樣判斷一塊石頭的價值呢?徐福國說,判斷一塊石頭要從形、質、色、紋四個方面判斷,半透明質地、沒有附著物的最好。另外,一塊值得收藏的石頭,它的畫面所要表現的內容要有表現力,中心內容和周邊的顏色反差要大。
酒香也怕巷子深
當東部沿海城市興起的觀賞石熱繼續發酵,而當地又無利可圖時,一些人把眼光瞄向了西北地區。他們抱著“淘金”和開拓新石種的目的來到西北,特別是甘肅、新疆和青海等省區。在外地人到來之后,一些本地人看到石頭也能賣錢且價格不菲后,迅速開始揀石、藏石、賣石。從這一點說,沿海石商對推動西北奇石發展又有著不可替代的功勞。
“一河石頭半河玉。”老一輩賞石人如此評價酒泉的祁連玉。在有著14年收藏經歷的收藏家徐福國看來,酒泉獨有的祁連玉石在全國賞石屆都堪稱一流,石頭收藏前景非常好,也非常樂觀。
“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徐福國說,這是收藏界人士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但也是一種錯誤的心態,根本不符合市場規律。許多藏友不愿意走出去,在宣傳上滿足現狀,從不主動去宣傳自己的藏品。其實,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走出去了,我們酒泉的奇石、酒泉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被世人了解。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