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與文化自信 圖
時間:2018-01-04 來源:鑒 石 作者:陳民府 點擊數:
中國靈璧石研究院院長,中國靈璧石鑒評委員會主任,宿州觀賞石協會創會會長、終身名譽會長,宿州學院特聘教授,安徽省觀賞石協會副會長,靈璧石理論資深研究專家,中國靈壁石文化資深宣傳和推動者。中華傳世名石“小憩”收藏人。
前幾日,友人與我調侃:”賞石是邊緣科學,跨在自然科學的那只腳最實在,跨在人文領域的這只腳,試探前行!似有泡沫化趨向--出現賞石玄學!象于丹說論語,把簡單的事筆下生花,口中生泡!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
此雖為戲語,然惹我思緒幾多:我們的賞石文化自信,究竟有多少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講要樹立文化自信。那么,以此類推,我們要玩好石頭,心頭一定要充滿自信和底氣,才能登高望遠,走的踏實。
做了些查證,以為底氣有三:
一、賞石文化是中華文脈的重要分支。賞石藝術已由少數文人的清賞吟詠和著書立說,變成了”國家標準”和”非遺項目”。
二、賞石文化已由”獨樂樂”變為”眾樂樂”。從以古代官宦文人為主體而變為當代百萬大眾的集體行動。
三、賞石文化已與古玩書畫并肩邁進當代文化產業圈,實現多元融合。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每年舉辦2000多場奇石文化為主體的博覽會及展銷活動,成為當地經濟文化建設的新亮點,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譽度。
關于觀賞石的古藉記載,當代觀賞石文化學者陳東升先生主編的《中華古代石譜石文石詩大觀》,已記錄古石譜7部,古石文賦684篇,古石詩詞446首。這些詩文作者,不乏帝王官宦,朝野文人,其體例豐富,文采盎然,均在歷史長河中凝文瀚而浩蕩,傳古今而不衰。
盡管如此,我們對賞石文化的自信和底氣是不是真正樹立起來了?我以為有三條衡量標準:一是心里是不是明白憑什么?二是嘴里能不能表達是什么?三是行為上能不能體現為什么?
如果我們真的樹起了自信和底氣,那么我們的氣質風度一定是充實的,陽剛的,穩健的,向上的,包容的。順境時不驕傲自滿,逆境時不消極沉淪,處世時能豁達大度。正如同明代學者洪應明在《菜根譚》錄入的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亦正如范仲淹先生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者異曲同工,各顯妙道,揭示了人生對萬物變幻和興衰榮辱時,所表現出的灑脫豁達的修養境界。此不僅為古之名訓,更應成為當代賞石者的風度情懷!
正因如此,我很贊賞北京鑒石在每年一度的 “ 中華傳世名石”評選活動時所表現出的氣度精神!這個世界很奇妙,不同的事情總會有不同的人去做;這個世界很熱鬧,不同的人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沒關系,看準了是好事,就堅定不移!做好了,做出成績了,或許整個世界都會為你叫好!正是這種文化自信,北京鑒石成就了今天的地位和作用,成就了在當代賞石界的關注度和影響力!這種北京現象,能否啟發我們對賞石文化自信的深度思考呢?
當然,我們也要善于傾聽不同的聲音,以凈化修養,提升境界,改進狀態。如外界反映我們一些石友有時舉止無度,心浮氣燥;胸乏文化,動輒言商;急于功利,漠視修養;爭強好勝,毀譽拉幫等諸多現象,既有損于自身形象,也最終對包括自己利益在內的整個觀賞石事業的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這其中榮損與共的道理,能否引發我們一些啟迪和思索呢?
賞石的文化自信,不僅體現于對于石文化事業的堅定追求,更植根于我們內心的文化修養。要善于把自然意味與人文情懷融會貫通,從而尋覓那種文人精神天堂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修養境界。
故白居易曾詠石曰:“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清趙爾豐云:“余癖石性也。石體堅貞,不以柔媚悅人,孤高介節,吾將以為師;石性沉靜,不隨波逐流,然扣之溫潤純粹,良士也,吾樂以為友”。
賞石藝術是探求 自然 美的 發現藝術,是奇石 蘊含的人文密碼的解讀藝術,更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心理藝術。篤行之,必有大成!
縱觀當今經濟文化領域,賞石文化如同國學一樣,因其文化高度而和者蓋寡。正因如此,才值得我們共同努力!
回歸傳統,是當代人歷經繁華后返樸歸真的內心需求!可以展望,無論當前還是今后,賞石文化仍將 以其特有的風采而卓然表現于當代文化的舞臺,絢麗多姿而又含情默默,稍動聲色便已撩人情懷。其 特有的文化魅力,正呈獻著越來越顯著的傳承意義,必將為新時期的賞石文化事業注入價值含量和生命活力。
盡管猶太諺語:“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的哲理很幽默,但我們一直沒有停止對于石頭的追求和探索!因為我們知道,溯本求源,賞石文化的自信,實在是根植于歷史的傳承和當代的思索!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