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瑩:形質色紋何謂美 組圖
時間:2016-05-29 來源:石 界 作者:俞 瑩 點擊數:俞瑩先生是中國觀賞石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觀賞石協會副會長,《海派賞石》雜志編委會副主任。在他的身上,有一股特別的書生氣息,并且對于賞玩奇石有著深厚的造詣,玩石理念獨樹一幟,很多觀點也是充滿趣味與韻味。
說起 當代賞石的審美特點,有人往往會引用形質色紋(主要針對造型石)之說,還有人把它與古典(代)賞石的 瘦皺漏透 特點相對應區別。其實不然。因為所謂的瘦皺漏透,是針對造型、結構而論的,有明確指向,而形質色紋只是鑒評的幾個自然要素,并沒有明確其審美指向。
靈璧石“岫云”,符合古典賞石瘦皺漏透的典型特征(枕石齋藏)
2007年9月14日,國土資源部頒發的《觀賞石鑒評標準》,對此(形質色紋等)作了具體闡述;2015年5月15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發的《觀賞石鑒評》,又作了進一步的完善。比如,對于造型石的自然要素鑒評要點(權重)是這樣要求的——形態(30%):石體完整,造型或奇特優美、或端莊典雅;形象或逼真、或虛幻;2.質地(10%):石體致密、細膩,石膚好,差異風化強;3.色澤(10%):總體柔順協調,石體不同部位的顏色、色調反差適度;4.紋理(10%):紋理自然流暢、曲折變化與整體造型相匹配。
彩陶石“懷念”(枕石齋藏)
卷紋石“無相”(枕石齋藏)
摩爾石“贊”(黃云波藏)
當然,由于石種的多樣性,不同石種的自然要素權重會有很大差異,切不可機械地套用。事實上,如果完全按照這個標準,可能找不到自然要素十全十美的石頭——有的話,很可能是一塊人工優化過的石頭。其實,可供玩賞的石頭,有時候往往一兩個自然要素出挑就足矣,大可不必面面俱到。這與各個石種(石頭)的觀賞特點有關,也就是說,其權重的順序、比重會因石而異——這是統一的鑒評標準很難兼顧到的,這也是觀賞石自古以來稱作奇石(觀賞石之名是 20 世紀 80 年代才出現的,其實日本在 60 年代就有此說)的不凡之處。比如, 彩陶石 以色為先, 卷紋石 以紋為先, 摩爾石 以形為先,等等。尤其是,像摩爾石等不少沒有紋的造型石,參加鑒評明顯吃虧。
那么,會有人提出疑問,觀賞石的形質色紋的要素評鑒是如何來的?為何要有紋字?比如,東鄰日本對于水石的自然要素評鑒就是形質色,并沒有紋一項。
日本那智黑石“蓬萊仙山”(杜海鷗藏)
形質色紋要素的評鑒,原來最早是出自圖紋石——雨花石。早在民國年間,寓居天津的著名雨花石收藏家張輪遠在總結雨花石(靈巖石)的評鑒標準時,以“形、質、色、文(通紋)之客觀上美好特點,為研究靈巖石之權輿”。其中“質為本體,當屬最要”(《萬石齋靈巖石譜》)。即所謂的形質色紋評鑒要素。當代賞石移用此鑒評要素,則源自廣西天峨石的發現和收藏。
色彩斑斕、紋理奇特的的雨花石(征爭藏)
雨花石“寶島”(枕石齋)
天峨石“板橋遺韻”(枕石齋藏)
天峨石“群山萬壑”(枕石齋藏)
現代國畫大師陸儼少在欣賞三峽石
記得1991年9-10月,柳州園林科研所曾經在上海豫園舉辦過一個“柳州奇石展”,筆者曾經去觀摩過,印象之中多為天峨石類的中小型圖紋卵石,有的凹紋,有的凸紋,當時稱為紅水河圖紋石。這些圖紋石因為個頭較(雨花石)大,有一定的水洗度,所以都以供石形式置座供設,對于當時流行的雨花石(包括三峽石)小品卵石多以注水以賞的習慣來說是一種顛覆。當時寓居上海的著名建筑和園林學家陳從周對此有高度評價:“柳州之石頑中寓秀,小中見大,云影華枝,仿佛畫本……堪稱宜人敦品”,其“變化之多,色澤之潤,把玩生趣,發人遐思”。
1999年11月首屆柳州奇石節盛況空前
靈璧紋石名品“米芾拜石”(欒永軍藏)
形質色紋評鑒要素,由此被借鑒成了天峨石的評判要素,后來也成為以紅水河水沖石(天峨石以后有彩陶石、來賓水沖石、大化石等主打石種)為代表的當代賞石的評判要素。1994年11月在柳州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賞石展”上,評委會提出了“一個完整的石玩作品,必須做到‘形、色、質、紋、座、名’六者互相協調統一”的評判原則,得到了賞石界的認同。在柳州箭盤山奇石園還有這么一副對聯:“奇石貴天然,虛實肥瘦皆無價;精品在人為,形色紋質自有情。”形、質、色、紋之排列順序也有講究,這與觀賞石品種自然特征的不同有關,不過總體來說還是沿襲了張輪遠的形、質、色、紋排序。而彩陶石作為繼天峨石之后的紅水河水沖石又一代表性石種,其賞玩重點在于形與色,這也影響了以后主打石種的發掘和取向。
當代賞石勃興于20世紀80年代,大致有三條線索:一是原來古代賞石中較為符合現代人們審美的石頭,如大理石、雨花石(張輪遠等近代賞石家的“主打石種”)收藏得到延續并發揚廣大;二是盆景界在制作山石盆景的過程中發現了賞石的魅力;三是受到日本以及臺灣地區水石、雅石文化(日本水石在60年代是鼎盛期,臺灣地區雅石盛行于70年代)的影響。而其中,雨花石可以說是經歷古代(宋代)、近代、現代、當代收藏流傳有緒幾無中斷的極少數觀賞石石種之一(民國年間趙汝珍所著的《古玩指南》一書,介紹在當時北京可得見之名石只有五種:大理石、太湖石、英石、雨花石、孔雀石),也是改革開放以后最早“成名”的觀賞石,在當代觀賞石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一頁。
新疆泥石組合“文玩”(枕石齋藏)
貴州龜紋石“輪回”(枕石齋藏)
柳江棋盤石(大旺藏)
由此可見,當代賞石的形質色紋評鑒要素,源自雨花石(天峨石),所謂紋字,正是體現了圖紋石——而非造型石——的特點,并非是造型石的必備要素,在觀賞石鑒評中其權重的設置(10%)有點機械(在圖紋石自然要素評鑒權重之中,形態15%,質地10%,色澤10%,紋理25%)。不過,時至今日,造型石中以紋理奇特取勝的石種和石頭也被特別關注起來,諸如靈璧紋石、來賓卷紋石、新疆泥石等為代表的山石、水沖石、風礪石,尤其吸引眼球,身價倍增,甚至有的造型石種以紋理、結構特點來命名,包括龜紋石、棋盤石、結構石、鐵釘石等等,有的石頭評價以紋為先,這不能不說是對于以形賞為主的造型石審美的一種觀念顛覆。
廣西結構石“鳥巢”(枕石齋藏)
概而括之,如果說古典(代)賞石以瘦皺漏透為審美取向的話,那么當代賞石似乎還沒有找到類似具有高度概括的標志性的“符號”,需要我們取精用弘,不斷探索。這可能也是當代賞石走進主流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一個關鍵所在。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