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得“醒獅”話舞獅 圖
時間:2014-03-21 來源:中觀網 作者:張洪軍 點擊數: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又稱“獅子舞”、“獅燈”,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助慶。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威武和吉祥,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辟邪納福的美好意愿。舞獅起源有多種說法:有漢代起源說、北魏起源說、唐代起源說、佛山起源說等。
獅子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傳說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
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這應該是舞獅的前身。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詩的《西涼伎》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說明唐代時舞獅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民眾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祭神或慶典上表演,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為鑼鼓,配以一定的節奏,以增加熱鬧的氣氛。其意思是能驅鬼辟邪、鎮宅旺宅、合境安寧、五谷豐收。
現存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后傳到南洋及海外,華南地區流行的舞獅統稱南獅,近些年來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今年筆者得到了一塊瑪瑙花,由條狀、塊狀及小球狀的瑪瑙緊密凝聚而成,比手掌稍大,非常自然完整,其表面凸凹有致,大小孔洞坑穴多有分布,質地細膩純凈,半透明,溫潤如玉。剛買時感覺,瑪瑙花資源越來越少了,雖然方方的沒什么形,但是質地很好,看著舒服,有洞,可以看景觀。可是到配座時就有點犯難了,怎么擺放都感覺不理想,夫人拿去轉個角度,“看,象個獅子”,我馬上接過來仔細端詳,看到的是一只晶瑩如玉、威武祥瑞的東方醒獅,它全身比例勻稱,大大的腦袋,鬃毛蓬松,有個通透的小孔洞是眼睛,大大的鼻子,嘴巴微張,口含一粒玉珠,前腿凌空抬起,腹部微收,后退粗壯支撐著整個身體,十分穩健,俏皮的小尾巴也彎曲突顯,整個身體毛絨絨的,它自然形象、惟妙惟肖、動感十足,非常可愛!更可貴的是它兩面都很漂亮很形象。這怎能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工造化的神奇,這不正是賞玩奇石之“發現藝術”的魅力所在嗎?
配以須彌座,飾以繡球和云紋,更好的展示醒獅的威嚴氣勢及祥和喜慶。
奇石“醒獅”的現世,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降臨,是站立的醒獅而非睡獅,預示國強民富,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將震撼整個世界,給我們帶來祥瑞和富裕的美好生活!特發此文和大家分享賞石之樂!以石為師友,伴石樂靜禪。如有不足之處,請多多批評斧正。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