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史魂漫談之四 圖
時間:2021-07-20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王育平 點擊數:本篇就讓和田玉穿越成吉思汗的馬背和《永樂大典》的恢宏,沿著皇太極、多爾袞縱馬揚鞭留下的滾滾風塵,走進紫禁城、走進故宮、走進大清王朝的茫茫煙海中……
首先,還得從這個叫陳性的人說起。陳性,字原心,江蘇江陰人。他所著的《玉紀》成書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陳性除了愛玉,還喜歡談兵論劍。自他從父親手中繼承了八十一件古玉器后,便對和田玉的“癡迷”一發不可收。《玉紀》是我國第一部記載古玉的專著,對近、現代玉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該書共有:出產、名目、玉色、辨偽、質地、制作、認水銀、地土、盤功、灰提法、養損璺、忌油污十二則。
陳性完成這本書的時候,由于和田玉原料進貢充足加之統治集團對和田玉的極度推崇,和田玉的發展在清朝步入了鼎盛時期。這時的和田玉除了具有收藏、鑒賞、祭祀禮儀、皇權象征、禮品互贈等功能外,更多的有了商品價值交易功能。《玉紀》一書的問世,滿足了當時人們鑒賞和商品交易的現實需求,特別是“辯偽”一章,給魚龍混雜的和田玉市場提供了一本教科書。該書一經問世,便流行傳抄,落刊達四版之多。這個原本“落魄”的書生也隨著《玉紀》的名氣淡入大家的視野。到了近代、現代,陳性的大名在“玉石界”幾乎是家喻戶曉。
要說陳性是大清王朝的“玉癡奇人”,大清王朝的“玉癡皇帝”非乾隆爺莫屬了。讓我們把時間推到2017年6月22日,巴黎蘇富比拍賣現場:一件“清乾隆碧玉五老圖”筆筒正在緊張拍賣中……30萬、50萬、70萬,一個小小的和田碧玉筆筒最后競拍出75萬歐元的天價,此種秘密和“乾隆制造”不無關系。在紀錄片《中國古代玉文化》一片中,古方老師講了一句話:“看清代的玉器,乾隆之前的不看,乾隆之后的不看,只看乾隆年間的”。另據史料記載,目前故宮博物院現存玉器3萬余件,有一半是乾隆年的,可見這位“玉癡皇帝”不但有愛玉的情懷,更有愛玉的能力和超凡卓絕的偉大視野。
乾隆爺的這種“愛”不但影響了陳性父子,也影響了大清王朝乃至近、現代的玉文化產業及發展格局。《大禹治水玉山圖》是乾隆年間出產的最大玉雕作品。該作品:高224厘米,寬96厘米,重約5噸。玉山用料產自中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致密堅硬的青玉。該圖刻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玉雕工藝屬正宗的“乾隆工”。《百度百科》評:“它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如今它是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可是乾隆爺留給后世的宏偉巨著了。
無獨有偶,百年以后,乾隆爺的重孫媳婦慈禧太后也想效仿給自己做一個更大的和田青玉棺,沒想20噸的玉料從昆侖山運到新疆的庫車時,老佛爺便被咸豐帝召去做伴了……這是現實的拷問,還是命運的捉弄?不過,比起和田玉老佛爺更愛翡翠,魚和熊掌怎能兼得?這個中國歷史上喜歡弄權又窮奢極欲的太后,生前腰帶上嵌著的可是一枚價值5千多萬銀元的翡翠,死后入不了青玉棺又有何妨呢?
我家后面的塔山公園廣場矗立著一尊左宗棠老將軍的漢白玉雕像,是為紀念左老先生“一炮而退”沙俄侵略者的豐功偉績建造的。雖然這個雕像的“質”不能和慈禧做玉棺的和田青玉媲美,但漢白玉的魂已寄予和田玉的全部內涵并高于之。這種高于是和田玉玉魂的最高表達,是巍巍昆侖不屈不撓的最高表達,是精神重于生命的永恒贊歌!這贊歌不僅屬于左宗棠,也屬于康有為、譚嗣同,屬于鄧世昌、林則徐、關天培等仁人志士。歷史如果沒有他們,“五四運動”的烽火不知什么時候才會燃燒?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到來?
言歸正傳,乾隆皇帝能成為一代圣君,這要感謝他的爺爺康熙大帝。據史料記載,在乾隆爺5、6歲的時候,康熙帝就經常帶著他在皇宮轉悠,視若掌上明珠。有一次,康熙指著墻上的一把“碧玉劍”對乾隆說:這把劍是我的奶奶孝莊皇太后所賜,等你長大了,祂就歸你了……聽者無心,說者有意,現在看來,康熙帝在孫子5、6歲的時候,就把他當作接班人培養,這不能不說是“千古一帝”的良苦用心和政治遠見了。這把劍采用昆侖山和田碧玉純手工精雕而成。劍長70公分,寬3-4公分,通體碧綠,寓意天賜洪福。碧玉劍鑲嵌6顆天然綠松石,古樸莊重,浩然正氣。可惜的是這把“千年一劍”在《大決戰》后,被蔣總統帶到了臺灣,現正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如果和田玉真的有“靈”,就讓這把“碧玉劍”在不遠的將來回到紫禁城,好讓“千古一帝”枕劍安眠,劍警盛世!也讓“玉癡皇帝”在另一個世界里拔劍吻江山,劍鋒傲蒼穹!
從“康乾盛世”留下來的玉雕作品可以看出:清朝皇家更看好和田玉中的青玉、碧玉。在看看大清王朝的25枚寶璽,其中23就是玉制的,主要原料多采自和田玉,其中有多一半兒屬于青玉或青白玉,這有什么文化淵源?和大清滿族的愛好、禁忌有什么關系嗎?從五行的角度看,青色對應木,木為東方,木生火,火為南方,用青玉做璽,喻意一目了然。從色澤的角度看,青玉厚重,質樸久遠。從以上兩點不難看出,青玉的特性正好迎合了皇權主宰國運的恒久之意。再看這25枚玉璽的數字,是乾隆爺從40多枚傳國玉璽中經周易計算后確定的。所謂人算不如天算,乾隆爺寄希望的25代大清帝國在他之后6代便壽終正寢了。乾隆爺哪能想到,大清帝國的覆滅從他這位“一代圣帝”開始就已埋下了伏筆。當然,這個和乾隆爺對玉的癡愛應該沒多少關系,處在中國近代史的前夜,風雨該來總會來的。
乾隆帝在《和田玉》一詩中這樣寫道:“和田昔于田,出玉素所稱,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乾隆爺對和田玉的學習也在不斷的求索之中。乾隆五十三年(1788)新春,他特命工匠在一柄玉如意背面刻詩一首:“水玉出河中,品高制亦工;詔比華貴玩,猶存樸素風……回城定全部,和田駐我兵,其河人常至,隨取皆瑤琚”。
好一個“猶存樸素風”,玉韻飄香,玉魂翰然。亁隆爺不但是個收藏家,還是一個鑒賞家。閑暇之余,他還喜歡當監工,凡重要的玉雕作品,他都親自到場,一邊督導,一邊陶醉其中。待作品即將完工,乾隆爺一般是不請自到,為作品題詩做賦,這便當是亁隆爺消除工作疲勞之“良藥”了。據不完全統計,關于和田玉的題詩,乾隆就有800首之多,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把和田玉和詩文結合最多的“玉癡皇帝”了。
因為喜歡、因為愛,和田玉的魂已深深植入乾隆皇帝的骨髓中,合而為一。
嘉慶皇帝上臺后,不喜歡乾隆爺那一套“玉癡皇帝”的東西,特下嚴旨,限令西域進貢和田玉數量,王公貴戚一律不得向皇帝、皇室進貢玉器等金銀財寶,同時還將乾隆皇帝、和坤大老爺那里收繳的奇珍異寶一股腦打包丟到了紫禁城的建福宮。直到一百多年后,年少的溥儀皇帝在紫禁城里游玩兒,才發現貼滿嘉慶年封條的木箱中竟然裝滿了乾隆爺當年留下的奇珍異寶。溥儀好不激動,心想若不是嘉慶帝的這一舉動,這些“真國寶”要被那些西方列強擄走多少啊?或許是嘉慶帝有先見之明,通過易先生測算出多年以后八國聯軍會洗劫紫禁城而提前布置的一局棋也尚未可知。
當和田玉跨越歷史的長河步入大清王朝,其意義更加豐盈,其靈性更加撩人,其靈魂更加深刻!用一句話總結大清王朝的玉魂就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說起大清帝國的和田玉,乾隆皇帝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就讓紀曉蘭送給乾隆爺的一首詩作為本篇漫談的結語吧:“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021.7.20 于烏魯木齊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賞石愛石,文明評論
- 全部評論(0)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