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歸根 賞石藝術還源——再說天然奇石
時間:2021-06-24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馮玉璞 點擊數:
甲骨文中,易經之易就是上面畫了一個太陽,下面畫了一個月亮,日月循環往復有序變化乃易也。此石恰示此意。
中華文化歸根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的根乃《易經》,在春秋戰國及之前的時代,當時的社會賢達們,在對《易經》的認識、理解、運用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論述。這種“各自不同的論述”便形成了所謂的“諸子百家”。后經歷史的沉淀,流傳下來了儒、墨、道三大學術流派。后來佛學傳入中國后,很快被中華文化接納、包容、融合、同化,于是中華文化形成了儒、釋、道三大學術流派并流傳至今。但中華文化的根還要歸于《易經》,因為,無論是諸子百家也好,還是儒釋道三家也罷。各家各派的鼻祖(釋家學說中國化的鼻祖乃中華文化的傳人)之學術源頭、學術根本在《易經》。
提到中華文化,就要首先明白文化的概念。傳統上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所創造的全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由此看來,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文化是文明的另一種表述。說到文化就必須要說文明。那么,文明又是什么呢?文明文明是對“文”的“明”,那么,什么乃“文”?什么乃“明”呢?
“文”最初同于“紋”,就是線條、符號、圖畫、圖案,是人類早期的文字形式。例如,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的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就是符號圖案,早期的漢字就是連環畫。“明”乃明白、清楚、明了之意。因此,“文明”就是對“文”的明白、清楚、明了的程度。對“文”最明白、清楚、明了的人就是作此“文”者,作此“文”者之外的所有人,對此“文”的明白、清楚、明了,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程度,一萬個人有一萬種程度。即“千人千明”、“萬人萬明”,因此,世界上絕對沒有文明程度完全相同的人,就像世界上絕對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現“文”指用“文字”表述的信息。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呢?文乃文明,化乃教化、育化、開化。“文化”就是文明化,是一個人被“文明”熏陶、影響、造就的程度。
綜上所述,我認為文化應該定義為:
文化即文明化。指人們對人類文明的認識、理解、運用、傳承的行為。
文化的實質是人的一種行為。父母言傳身教,子女領會照辦是雙方的行為;老師動情曉理教,學生認真刻苦學是雙方的行為;師傅真心實意傳授,徒弟全神貫注領會是雙方的行為;領導神采飛揚報告,下屬聚精會神聆聽是雙方的行為(等等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人類所從事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衛生、內政、外交、國防、領導、管理、服務等等一切活動,都是對人類文明的認識、理解、運用、傳承的具體行為(其中的運用,含有挖掘、拓展的功能)。因此,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學習、工作,就無時無刻的都在從事對人類文明的認識、理解、運用、傳承的行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在這個人的言談舉止中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無須有意展示或刻意掩蓋。
中華文化歸根于《易經》,我認為其“根”最核心的表述就八個字:“天人合一”、“心物一元”。
“天人合一”之“天”是指宇宙,指大自然。“天人合一”之“人”是指人類,指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天人合一”是在說:宇宙、大自然、人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宇宙、大自然、人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法分割的整體。
“心物一元”之“心”是指意識,“心物一元”之“物”是指物質。“心物一元”是在說:宇宙當中就存在兩種“東西”,一個是意識,一個是物質。意識和物質是一體的兩面,意識和物質的源頭和運動能量是一個“東西”。例如,人是由物質的身體和意識的精神組合而成的綜合生命體,物質的身體運動來源于自身的能量,意識的精神的思維活動也來源于自身的能量,若自身的能量不足,既不能很好的運動,也不能很好的思維。
中華文化,從大的方面說有經、史、子、集即所謂《四庫全書》,從小的方面說有儒釋道三家。
我認為,中華文化從《四庫全書》的角度歸根,其“根"在“天人合一”、“心物一元”這八個字里。中華文化從儒釋道三家的角度歸根,其“根”在“內圣外王”、“明心見性”、“無為而治”這十二個字里。
“內圣外王”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內圣外王”之“內圣”,是指將自己的內心修煉到圣人的境界和狀態,修煉到“沒有分別心”的境界和狀態,即孔夫子所謂之“六十而耳順”的境界和狀態。通俗的講,就是今天上午人家山呼我萬歲我是我,今天下午人家把我罵得狗血噴頭我還是我,在我聽來,人家山呼我萬歲和把我罵得狗血噴頭是沒有區別的,是一樣一樣的。就是這樣的境界和狀態。“內圣外王”之“外王”,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要稱王稱霸,是指當“內圣”的功夫和能力達標后,無論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都能心安理得的做到最好,都能心安理得的愛崗敬業。如若是個司機就把車開到最好;如若是個清潔工就把衛生打掃到最好;如若是個縣委書記就把全縣治理到最好;如若是個企業老總就把企業管理到最好。
“內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內圣”的必然結果。只有“內圣”了才能“外王”,即達“外王”了方知已“內圣”。
“明心見性”是釋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明心見性”之“明”指“明白、清楚、明了”,之“心”指‘觀念、意識、思想”,之“見”指“心中看見、心中看到”,之“性”指“人的本心自性、人的天然屬性”。通俗的說,“明心見性”就是知道人及宇宙是個“啥東西”了,知道人及宇宙這個“東西”的固有屬性了。
“無為而治”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思。
“無為而治”之“無為”指“不要干擾、不要干預”,之“而”指“而后”,之“治”指“達標、圓滿”。通俗的說,“無為而治”就是指,萬事萬物的生成、運動、變化、發展,在“道”的統一支配下,各自有其固有的方式和程序,我們不要人為地去干預、干擾,萬事萬物會各自按照其固有的方式和程序自然達標、達成圓滿。
因此,中華文化歸根,其根要歸于“天人合一、心物一元、內圣外王、明心見性、無為而治”這二十個字的博大精深的內涵上。
鋪首(輔首)一銀鋪(銀輔)鋪首(指銜環)、輔首(指獸首)為中國傳統門文化中大門上猛獸飾品專業用語。
賞石藝術還源
顧名思義,“賞石藝術”乃觀賞、品賞、賞玩石頭的方式、方法、技巧、手段。其中包括的觀賞、品賞、賞玩石頭的理論、學說、記錄、記載等,無不源于中華文化、無不根于中國國學。
眾所周知,“賞石藝術”于2014年11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從此,“賞石藝術”作為我國的文化遺產之一,名正言順的登上了大雅之堂。但賞石藝術源于中華文化,根在中國國學。賞石文化(含玉石文化)是中華文化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在中華5000多年(或許更長)的文明史中,中國人一直與奇石有著不解之緣。從孔老夫子的“君子比德如玉”到宋之“愚人藏石”;從米芾的瘦、皺、漏、透“四字真言”到王猩酋的“八論雨花石”;從李德裕、牛僧儒到白居易、蘇東坡;從張良(子房)的“黃石”到張養浩的“云莊”;從“和氏璧”到“東坡肉”;從女皇武則天的“寶圖”到慈禧太后的“玉白菜”等等等等。這些記載、故事、傳說既記錄、銘刻了中國人與奇石的不解之緣,又展示、彰顯了賞石藝術源于中華文化、根于中國國學的不爭事實。
因此,賞石藝術還源,要還源于中華文化,要還源于中國國學。
成就大業(帶釉彩漆的瑪瑙)
再說天然奇石
我認為,人類所品賞、把玩的石頭,大致可以分成天然奇石、天然賞石、石質藝術品三大類。
天然奇石是指,具有鮮明的看點,豐富的賞品內涵,廣闊的想象空間。具備雕塑、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效果的或具備文學、戲曲、音樂、舞蹈等意韻效果的,沒有經過絲毫人工修飾的純天然石頭。
天然賞石是指,將一方天然奇石經過確定主題、配座、配繩等裝飾用以觀賞、把玩或將兩方及兩方以上的天然奇石經過確定主題、配座、配繩、組圖用以觀賞、把玩的天然奇石。
石質藝術品是指,將一方天然石頭經過噴砂、水洗、打磨、拋光、切割、雕刻等人為的手段制作后,再確定主題、配座、配繩等裝飾用以觀賞、把玩或將兩方及兩方以上的天然石頭經過噴砂、水洗、打磨、拋光、切割、雕刻等人為的手段制作后,再確定主題、配座、配繩等裝飾用以觀賞、把玩的石頭作品。
天然奇石之奇從低到高、由淺入深分別有五奇,乃特奇、絕奇、巧奇、妙奇、神奇。
特奇,是指特殊的奇,超出一般的奇。
絕奇,是指絕對的奇,獨一無二的奇。
巧奇,是指恰到好處的奇,天衣無縫的奇,巧奪天工的奇。
妙奇,是指極好的奇,妙不可言的奇,心有意會難以言傳的奇。
神奇,是指特別高超的奇,令人驚異的奇,出神入化的奇。
衡量天然奇石良莠的標準有五好,分別為形好、質好、皮好、色好、韻好。
海參(帶釉彩漆的戈壁石)
形好
形好,指天然奇石的形象要好。天然奇石的形象是天然奇石的靈魂,是人們喜歡天然奇石的首要因素。就天然奇石的形而言,又可分為顯象的形、隱象的形、物理的形、化學的形。
顯象的形,是指一方天然奇石在其物化及運動過程中形成的整體的、明顯的“大形”。
隱象的形,是指一方天然奇石在其物化及運動過程中沒有形成整體的、明顯的“大形”,但當人們看到它時,會從內心深處想到一個明確的“什么”,這個內心深處想到的這個明確的“什么”,便是此方天然奇石的隱象的形。
物理的形,是指一方天然奇石在其物化及運動過程中形成的整體的、立體的、三維的形象即塑像。
化學的形,是指一方天然奇石在其物化及運動過程中,因其內部化學結構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之色彩、不同之紋理、不同之圖案的平面的、二維的形象即圖像。
形好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備”,“形神兼備”之“形”要看清晰度、比例度、飽滿度、圓潤度、俏色度、拙巧度、神妙度等七度衡量標準。“形神兼備”之“神”要看震撼度、攝魄度、感應度、引領度、共鳴度、鎮靜度、滌心度等七度衡量標準。
清晰度是指天然奇石的形象要清晣明了、一目了然。
比例度是指天然奇石的形象要比例恰當、適合于自然屬性、適合于美學要求。
飽滿度是指天然奇石整體上要飽滿、豐潤、豐富、厚重、穩當、莊重,切忌薄片狀的、輕飄飄的等。
圓潤度是指天然奇石要周身圓潤、圓滿、無切面、無傷痕、無棱角。
俏色度是指天然奇石自然俏色的良莠。
拙巧度是指天然奇石整體形象的拙美巧妙與否。
神妙度是指天然奇石整體形象的神奇美妙與否。
天然奇石的“形神兼備”之“形”的‘七度衡量標準”是指用眼睛品賞天然奇石。
震撼度是指天然奇石的整體形象,震撼觀賞者心靈的程度。
攝魄度是指天然奇石的整體形象,對觀賞者的吸引程度。
感應度是指天然奇石的整體形象與觀賞者之間心靈感應的程度,這種感應程度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感應都會不一樣的。
引領度是指天然奇石的整體形象對觀賞者,在凈化心靈、穩定狀態、寧靜心性、純潔靈魂等方面的引領程度。
共鳴度是指天然奇石的整體形象對眾多觀賞者所引起的共同反應的程度。
鎮靜度是指天然奇石的整體形象,鎮靜觀賞者心靈的程度。
滌心度是指天然奇石的整體形象,蕩滌觀賞者心靈的程度。
天然奇石的“形神兼備”之“神”的“七度衡量標準”是指用心靈品賞天然奇石。
賞石藝術還源于中國國學,從“形神兼備”的角度而言:
就儒家學說而言,“形神兼備”即為“誠意正心皆達”,誠意乃神到位,正心乃形到位。大家知道,曾子在《大學》中有言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這里“誠意”乃認識到位即神到位,“正心”乃言行到位即形到位。
就釋家學說而言,“形神兼備”即為“身心交融”,身乃形也,心乃神也。“身心交融”乃“形神交融”、形神和合、形神合二為一。大家知道,釋家學說認為,人有法、報、化三身并且三身合為一身。其中法身乃人的本心自性(人的固有屬性),報身乃人的社會角色,化身乃人的具體形象。報身、化身乃身,乃形也,法身乃心,乃神也。在這里“身心交融”乃“形神交融”即“形神兼備”也。
就道家學說而言,“形神兼備”即為“坎離和合”,坎乃物質的形,離乃意識的神。“坎離和合”乃“形神和合”,乃形神合二為一。大家知道,在道家學說中,坎乃坎卦,乃水也,一般代表人的身體,代表物質。離乃離卦,乃火也,一般代表人的精神,代表意識。在這里“坎離和合”乃“形神和合”即“形神兼備”也。
大灘瑪瑙質地鼻煙壺
質好
質好,指天然奇石的質地要好。質好主要要看一方天然奇石的內部化學結構之顆粒狀況及排列形式。一般用硬度、密度、通透度、油潤度來衡量。
硬度,一般用莫氏硬度為標準。莫氏硬度(亦稱摩氏硬度)。指一種物質能夠刮傷另一種物質的能力。是德國礦物學家腓特烈.摩斯于1822年首先提出的。后來在世界礦物學或寶玉石界普遍使用的硬度標準。簡稱莫氏(或摩氏)硬度。一般情況下,天然奇石的莫氏硬度達6.5至9之間(鉆石的硬度達到了10),便達到了寶寶石的硬玉的硬度標準。天然奇石的莫氏硬度達到3至6.49之間,便達到了寶玉石的軟玉的硬度標準。
密度,指物質的固有特性,一般不隨質量和體積的變化而變化,只隨物態(溫度、壓強)的變化而變化。某種天然奇石的質量和其體積的比值,即單位體積的某種天然奇石的質量即為該種天然奇石的密度。一般情況下,用比重(習慣稱比重為相對密度)來表示天然奇石的密度。國際標準為千克每立方米(㎏/m3),常用的是克每立方厘米(g/㎝3)當天然奇石的密度達到2.55至4.3之間時,便達到了寶玉石的密度標準。
通透度,指天然奇石的透光度。簡單的說,天然奇石的通透度,指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與光在某方天然奇石中的傳播速度之比。反映了天然奇石對光的折射能力。一般情況下,天然奇石的通透度用折射率來表示。一般而言,天然奇石的折射率(通透度)在1.440至2.000之間,就達到了寶玉石的折射率(通透度)的標準。
油潤度,指人對天然奇石的視覺和手等身體部位的觸覺的一種綜合體驗。一般為溫和細膩之感受。天然奇石的油潤度是其密度的另一個表現。
天然奇石的質地達到寶石和玉石標準者為質地上乘者。
一般而言,寶石是指具備了色澤艷麗、光彩奪目、唯獨稀有等特性的單晶體礦物。如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等。
一般而言,玉石是指根據元素組成礦物、礦物組成巖石的物質結構的基本原理,由多晶質礦物和非晶質礦物組成,并分布于地殼中,摩氏硬度在3度以上、7度以下,在光學性質、顏色、質地方面符合致密、細膩、堅韌、溫潤、光潔等要求,狀如凝脂且透明度達到相關工藝要求的巖石。如翡翠、瑪瑙、綠松石、羊脂玉等。
一般而言,寶石、玉石所具備的條件應該是“堅硬而玉澈瓊璣、柔潤而色澤雅麗、稀有而接近唯獨、無害而有利健康”,再簡言之便是“美觀大方、穩定耐久、稀少唯獨、有益無害”。
在天然奇石的質地方面,賞石藝術還源于中華文化,還源于中國國學,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記錄、記載、論述頗多,在此略舉幾例與大家分享。
《說文解字》曰“石之美者為玉”。就是說玉乃美麗的石頭也。
孔老夫子說玉有十一德并曰: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之山川,地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圭璋特達,德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溫潤而澤,仁也;廉而不劌,義也;重之如墜,禮也;縝密以粟,智也;孚尹旁達,信也。這十一德是天、地、道、德、忠、樂、仁、義、禮、智、信。其中:
天、地,代表宇宙、時間、空間,是個范疇、胸懷、境界的表示。
道、德,代表真理、規律、規則、章法、作為等,是個言語行為層次的表示。
忠、樂,代表操行、修養、品性等,是個為人、修行、德性的表示。
仁、義、禮、智、信習慣稱五常,即五個常態的行為禮儀規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人佩戴玉石的習俗由來已久,主要講“君子比德如玉”,是在說玉有天、地、道、德、忠、樂、仁、義、禮、智、信十一德,人戴玉起到座右銘的作用,要時刻提醒自己向玉的這十一德看齊,以歷煉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心燈(帶釉彩漆的碧玉)
皮好
皮好,指天然奇石的皮膚要好。皮好主要要看一方天然奇石裸露在水中,經千萬億年的水化而形成的皮膚(包漿)狀況或一方天然奇石裸露在地表之上,經千萬億年的風化而形成的皮膚(包漿)狀況。這種皮膚(包漿)一般稱作漆皮,分為釉彩漆,霧彩漆,透明漆三種漆皮。
釉彩漆是指漆皮鮮艷、靚麗、厚重、光潔、老到、沉穩、耐看,像瓷器的釉面一樣。如旱石中的所謂沙漠漆、老皮戈壁石,水石中的大化石便是此漆。
霧彩漆是指漆皮光潔、朦朧、老到、耐看,霧霧的、薄薄的、像蒙了一層曼妙的紗一樣。如水石中的黃河石便是此漆。
透明漆是指漆皮光潔、靚麗、干凈、老到、耐看,乍一看好像沒皮,細細看還是有皮。如玉質風礪石、部分大灘瑪瑙便是此漆。
皮好就是說,天然奇石無論是水石還是旱石,要有且必須有漆皮,同時漆皮必須完整、均勻、圓滿。
一牙西瓜(帶釉彩漆的碧玉)
色好
色好,指天然奇石的顏色要好。顏色是一個融入人的血液中的東西,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域的人們對顏色的喜好各不相同。顏色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傳統由來已久,在全球范圍內都有著普遍的意義,太陽光的七色赤橙黃綠青藍紫,給人的感覺總是美好的:它會使人興奮、溫暖、熱情、愉悅、甜美、清新、燦爛、輝煌;它會使人刺激、喜悅、青春、光明、活潑、理智、昂揚、向上;它會使人希望、幽遠、雅致、平和、安寧、平靜、凈心、怡情;它能給人以喜怒哀樂、光明正大、充滿活力、華麗質樸的感受。不同的顏色能對人的心理和生理產生不同的作用和影響,人類的感覺是很敏銳的,即使是最精確的儀器都難以測定。上述列舉的人類對顏色感受的描述,是人類的文化積淀,是顏色文化意義上的審美活動。
色好主要要看一方天然奇石的顏色是否鮮艷、干凈、明快、純潔;是否沉穩、圣潔、喜慶、富貴;是否高雅、浪漫、柔美、舒暢;是否柔和、大氣、養眼、悅心。
從中華文化歸根,賞石藝術還源的角度而言,天然奇石的顏色,還與金、木、水、火、土五行,肺、肝、腎、心、脾五臟,大腸、膽、膀胱、小腸、胃、三焦六腑及人的身心健康有關。例如:
白色代表金、代表西方、代表肺,多看白色的石頭養肺、利于大腸。白色的石頭宜于置于一定空間內的西方位置。
綠色(青色)代表木、代表東方、代表肝,多看綠色(青色)的石頭養肝、利于膽。綠色(青色)的石頭宜置于一定空間內的東方位置。
黑色代表水、代表北方、代表腎,多看黑色的石頭養腎、利于膀胱。黑色的石頭宜置于一定空間內的北方位置。
紅色代表火、代表南方、代表心,多看紅色的石頭養心、利于小腸。紅色的石頭宜置于一定空間內的南方位置。
黃色代表土、代表中央地帶、代表脾,多看黃色的石頭養脾、利于胃。黃色的石頭宜置于一定空間內的中央地帶。
文房二寶(帶釉彩漆的碧玉、水晶)
韻好
韻好,指天然奇石的韻味要好、韻律要好、神韻要好。韻好主要要看、要品一方天然奇石之整體的美、綜合的美、內在的美、靈魂的美、神妙的美、滌心的美、心有意會難以言傳的美。
初淺認識,請方家指正。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