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說“毛澤東主席光輝戰斗的一生” 圖
時間:2020-12-27 來源:石 界 作者:王 沛 點擊數:
◆◆
◆
石說“毛澤東主席
光輝
戰斗的一生”
推進跨界融合和創新發展,將賞石文化融入書畫文化、置入旅游文化,是今后我國賞石文化藝術事業及產業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用石頭講述紅色歷史,講好紅色故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當代賞石人的無尚光榮和自豪。今年12月26日,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誕辰127周年,特撰文記述紀念,以表深切緬懷。
從接受啟蒙的私塾教育,到1910年“長沙搶米風潮”,可謂是他的少年時期(9~17歲)。
一幅國畫人物畫,畫面為一側面人物,留少年長發,著黑色長衣,坐姿端莊,目光遠視。小小少年,想什么事情呢?仔細觀察,猶如少年時的毛澤東,自幼與眾不同,從小好學善思。石畫以形寫神,氣韻生動。
在水面上,在太陽下,青蛙在荷葉上蹦來蹦去,從這邊的荷葉蹦到那邊的河岸。你看,它又在用那雙大眼晴尋找害蟲呢。青蛙靜靜地趴在地上一動不動,但當害蟲從它面前飛過,它會一躍而起、伸舌就擒。
毛澤東(1893~1976),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湖南湘潭韶山沖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個農民家庭。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
毛澤東從9歲就開始接受啟蒙的私塾教育,熟讀了他不大喜歡的儒家經典著作,十幾歲時才讀到了《盛世危言》等“新書”,萌發了愛國思想和繼續求學的愿望。1910年秋,16歲的毛澤東離開家鄉韶山沖,到五十里外的湘鄉縣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
8月的一天,天氣酷熱,毛澤東與幾位先生和學友,來到校園石橋邊的樹陰下納涼。這時,一只青蛙突然從水中跳出,蹲在小河中一塊大石頭上,正好被柳陰遮住。毛澤東睹物思情,開口吟道:“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眾人聽后拍掌稱絕,“潤芝真乃大才,早晚必成大器”。的確,詩詞很有氣勢,寫出了毛澤東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擔當天下、舍我其誰的豪邁氣概。
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3年第五次反“圍剿”,是毛澤東的青年時期(18~40歲)。
毛澤東獨自一人立于江洲。他身著褐色風衣,手指間夾著一支香煙,腳下是奔流不息的江水,洲上彌漫著凝重的秋霜。猶如中國革命遭受挫折一樣,他奮筆寫下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詩篇。
辛亥革命爆發后,毛澤東先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之后于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畢業前夕與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毛澤東和李大釗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有過一段共事的經歷,正是有了這段經歷和后來的密切交往,毛澤東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成為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因而,毛澤東稱李大釗為“真正的老師”。1920年,毛澤東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
1920年,李大釗和陳獨秀等人開始醞釀建黨問題。當時,上海、北京、武漢、廣州等地均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參加會議的有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等13名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從此中國革命有了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革命的指導思想,黨以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毛澤東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1923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1924至1926年,主編《政治周報》,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并任所長。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1927年9月,到湖南、江西邊界領導秋收起義。1928年,同朱德領導的起義部隊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他任黨代表、前敵委員會書記。1930年8月,紅軍第一方面軍成立,他任總政治委員。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在瑞金成立,他被選為主席。1933年1月,他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觀賞石《黨徽黨旗》
很是經典的黃河“紅石”,上面是一個比較具象的中共黨徽,錘頭、鐮刀規范清晰;下面是一面迎風飄揚、動感十足的旗幟。黨徽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征和標志,其中錘頭是工人的勞動工具,象征工人階級;鐮刀是農民的勞動工具,象征農民階級。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各地黨組織模仿俄共旗幟的式樣,以鐮刀斧頭作為標識,具體規格式樣不盡相同。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多次強調:“只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秋收起義中毛澤東再次提出黨旗的問題,并讓工農革命軍中的何長工負責設計。同年,中共南方局、廣東省委聯席會議明確指出“改用紅旗,以斧、鐮為標志”,基本框定了黨旗的輪廓和構成要素。后來中共中央決定,把黨旗黨徽中的“斧頭”調整為“錘子”圖案。1945年的“七大”會場,六面黨旗鮮艷奪目,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在全國代表大會上懸掛黨旗。
從1934年紅軍長征開始,到1941年延安整風運動開始,是毛澤東的壯年時期(41~48歲)。
人物石更加講究畫面色彩、對比度、人物造型乃至面部表情、神態動作等。此方觀賞石其畫面為一站立的紅軍戰士,前方是一片皚皚雪山,他神態鎮定,軍帽帽沿、上卷的帽耳帶都清晰可見。由于連續行軍作戰,身心疲憊的他站著小憩。
1934年夏,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的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失利,形勢危急。同年10月,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及后方機關八萬余人,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1936年10月,紅軍一方面軍與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二萬五千里長征結束。長征的勝利,充分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為中國革命由國內戰爭轉向抗日戰爭奠定了基礎,這是黨的北上抗日方針的偉大勝利。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經驗教訓,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肯定了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決定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正是因為遵義會議,毛主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從此,毛澤東便成為黨中央和紅軍的主要領導人。
一方有趣的黃河畫面石。圖案比較干凈,就是一個人和一些點線構成。人物不像好人,小步邁進,不時回頭張望,鬼鬼祟祟。不管是賊人還是強盜,總是要防備主人的,日本鬼子侵略中國也是這樣,最終被打爬的是它自己。
在白色的葫蘆形石頭上,有一枚黃褐色如同銹跡斑斑的手榴彈,周圍布滿濃黑的煙霧和濃烈的火藥味,好似歷史上遺留下的戰爭武器,更像中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者,炸得鬼子滿地開花、聞風喪膽的手雷。
1937年7月7日,日軍炮擊中國宛平城,“盧溝橋事變”發生,中日全面戰爭開始。中共中央發布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并將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9-12月,林彪指揮的 “平型關大捷”,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都打出了敵后抗日軍民的聲威;在戰略上,也有力配合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武漢會戰等,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在抗日戰爭時期,于1938年至1940年,毛澤東先后發表《論持久戰》、《〈共產黨人〉發刊詞》和《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
從1941年延安整風運動開始,到1958年“大躍進”運動,是毛澤東的中年時期(48~65歲)。
紋理獨特、色彩綺麗的黃河石。畫面構圖合理,成像獨特奇妙,沒有雜亂點線干擾,在半山腰的紅巖上,插著一面鮮艷的紅旗,尤其是旗幟占據的空間,除紅色旗面和旗桿外,全部為米黃色,更顯出旗的鮮亮和高揚。這是一面革命的旗幟、勝利的旗幟!
抗日戰爭開始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努力發動群眾,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建立了許多大塊的抗日根據地。
1945年,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并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大會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戰略。同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
這是一片廣東乳源彩石,因富含鐵、錳、銅、鎳、鉻等多種金屬元素,色彩豐富艷麗,圖案變化多樣,呈一幅中國青山綠水畫。畫的中間是一個小橋,橋板下有10多個柱樁,猶如淮海戰役中留下動人故事的“十人橋”。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向共產黨的中央解放區發起進攻,國共大規模的內戰全面爆發。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指揮下,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遼沈、淮海、平津戰役相繼拉開。三大戰役歷時近5個月,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軍隊154萬人,國民黨主要軍事力量基本被消滅。
在上述戰役中,毛澤東既熟識敵我雙方情況,使作戰的部署和指揮適合實際,并正確判斷戰爭全局的客觀形勢,選擇恰當的決戰時機和方向,采取慎重初戰、奇襲等作戰方法一步步擴大戰果;又重視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一線將領們的意見。同時,他始終把軍事同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綜合起來考察,作出正確判斷和決策。
淮海戰役打響后,國民黨黃百韜兵團倉惶逃竄,華東野戰軍奉命追擊,卻被一條十米多寬、急流滾滾的大河攔住。戰士們迅速下河將兩條梯子掛好,當作浮橋。一排副排長范學福、三班班長馬選云和戰士們紛紛跳進激流。10名戰士在11月份冰冷刺骨的河中用肩膀托起木板,架起浮橋,部隊順利渡河,全殲敵人兩個團。后來,“十人橋”的感人事跡被寫進新中國的小學教科書。
一方大主題黃河石,石中人物氣韻生動,色彩對此鮮明,石膚光滑細膩。觀其氣宇風范、莊嚴肅穆之狀,像毛澤東主席在《開國大典》的場面:他意氣風發,走到在天安門城樓的麥克風前,宣布激動人心的新中國成立喜訊。
“三大戰役”結束后,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到長江北岸,新中國誕生的條件已經成熟。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和《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及員會五十六人,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0月1日下午,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澤東按動電鈕,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鮮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中華民族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
從1959年“廬山會議”,到1976年9月,是毛澤東的老年時期(66~83歲)
也許是西北惡劣的氣候環境,造就了這方敦實厚重、粗獷耐看的石品。說它“耐看”,是因為畫面人物不同尋常,他就像曾經戰斗在西北、并影響了幾代人的鐵人王進喜。王進喜,酒泉玉門人,是石油工人的楷模,甘肅人民的驕傲。
觀賞石《縱情歡呼》
看到這幅石畫,仿佛把時空拉回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候,青少年學生都愛穿軍綠色衣裳。你看石面靠左的兩個人物,像不像“文革”時的紅衛兵小將?像不像受到毛澤東親自接見而縱情歡呼的紅衛兵?
1964年,在生產斗爭這項運動中,大慶油田和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成為工農業戰線苦干拼搏的典型。鐵人王進喜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大寨則被《人民日報》稱頌為“盡管自然條件多么不利,但是只要人們有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雄心大志,充分發揚革命精神,并且把革命干勁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就一定能創造出偉大的成績。”
大慶和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成為當時工農業上的兩面旗幟,貫徹執行了黨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這一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的影響下,這場運動始終畸形發展,更多的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毛澤東在他的晚年雖然犯了嚴重的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不可爭論的功績遠大于他的過失
,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敬和愛戴。
作
者簡介
王沛,
央企職員,經濟學碩士,高級經濟師。介入賞石文化近30年,觀賞石國家一級鑒評師,觀賞石國家高級價格評估師,《寶藏》等國內多家賞石雜志編委。出版賞石文化著作2部,創作玉石文化題材劇本1部(合作),并在中央電視臺相關頻道播出,公開發表賞石理論文章230余篇,發表賞石詩詞、散文、小說、報告文學、傳記、劇本等150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