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石者要學會欣賞奇石的缺陷美 圖
時間:2020-06-21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知石分子 點擊數:什么是缺陷? 事物所欠缺或不夠完備之處即為缺陷。 什么是奇石的缺陷昵?
人們從審美需求出發,對奇石應具條件提出了諸多要求,面對奇石皆有缺陷的現實,愛石、玩石的人們只好接受缺陷。 這是人們的無奈,抑或是聰明?
一、觀賞石缺陷的普遍性與人們的接受缺陷
從審美需求出發,對觀賞石應具條件提出的許多要求。 單就外觀而言,便有形、質、色、紋四大要素,若要詳分細說,怕有幾十上百條之多。
觀賞石是自然生成之物,并非按照任何人的要求而制作的,沒有一塊石頭能夠全面符合人們提出的審美多項要求。 凡不符合者,都屬缺陷。 所以說,世界上沒有缺陷的觀賞石(觀賞石均屬天然,下同)是不存在的。
面對觀賞石皆有缺陷的現實,愛石、玩石的人們只好接受缺陷。 這是人們的無奈,抑或是聰明呢? 愚以為兼而有之。 人皆追求完美,希望自己得到的觀賞石完美一些,再完美一些,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完美的觀賞石不可能有。
求而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豈非無奈! 完美的觀賞石既然不可得,強求已屬枉然,退而求其次,則是最為聰明的選擇。 再說,人們覓石、賞石、藏石,旨在親近自然、返璞歸真。 沒有缺陷不是天然之物。
接受缺陷,正是人們實現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唯一途徑。 對此有了充分的認識,我們就會對觀賞石少些苛求,多些寬容; 我們也會得到大自然更多的恩賜。
二、觀賞石有沒有“缺陷美”
“缺陷也是美”,這是玩石的人們對完美求而不可得,退而求其次之后的一種自我慰藉。 當我們得到一塊觀賞石,尚有可取之處,但嫌缺陷明顯的時候,我們就會慰藉自己: “缺陷也是美嘛,何必遺憾! ”
理解“缺陷也是美”這句話的真正內涵,關鍵在“也”字。 這個“也”并不表示“同樣的”,而是隱含一種委婉,一種無奈之際的讓步。 有人從“缺陷也是美”出發,提出“缺陷美”的概念,那就不同了。
“缺陷美”是對缺陷的完全肯定、完全欣賞,而且是以美學概念的形式來加以肯定,站在理論的高度來欣賞的。 然而,以筆者之見―觀賞石所謂的“缺陷美”,實際上并不存在。
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從自然界的石頭,到被人們所采、所賞、所藏的觀賞石,其缺陷,不外三種歸宿。
第一種歸宿,被摒棄。 人們接納缺陷、寬容缺陷,是有限度、有條件的。 那些無傷大雅、無損大局的缺陷,才被人們所接納,所寬容; 而那些明顯有損整體美、有損主題的缺陷,是不被人們所接納、所寬容的,只能隨同所依附的石頭被人們摒棄。 這種缺陷,當然無所謂美。
第二種歸宿,轉化。 觀賞石的某些缺陷,在一定條件下,的確可以轉化為美。 缺陷既然轉化為美,它便成為構成整體美的一個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而不再屬于缺陷。 既然不屬缺陷,它的美怎能記在缺陷的功勞簿里呢?
第三種歸宿,存在。 被允許存在的缺陷多得說不完,用“掛一漏萬”不足以言其多。 單說畫面石吧: 石形不規整、石質不細膩、畫面不干凈、呈圖不清晰、構圖不理想、主圖不居中、主圖過小過大……都屬缺陷。 人們覓石,對每一塊石頭權衡利弊得失,只要感到得多于失、利大于弊,就會對缺陷給予寬容,允許存在。
美的因素是得、是利,缺陷則是失、是弊。 一失扣除一得,一弊抵消一利。 缺陷越多,失之越多; 缺陷越大,其弊越大。 缺陷——這里說的是那種不能轉化為美的、被確認為缺陷的缺陷——就是缺點,就是不足,就是疵瑕,就是消極因素,就是遺憾,何美之有!
三、觀賞石缺陷“美”的本質
否定了缺陷美的存在,如何解釋千千萬萬愛石人寧愛有缺陷的觀賞石卻不愛無缺陷的石質工藝品呢? 原來,人們喜愛觀賞石,是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理念使然。
而觀賞石出自天然,工藝品出自人工。 天然之物必有缺陷,缺陷乃是自然的標識,也是真實的標識。 人們喜愛觀賞石,愛的除了觀賞石的外美內蘊之外,并非缺陷本身,而是缺陷所“證明”的自然與真實。
如果說觀賞石的缺陷也是美、也有積極意義的話,那么其美、其積極意義即在于此。 狄德羅之所以主張,畫人像不要把對象理想化,而應該把對象臉上的缺陷也畫出來,目的正在于,他要看到的,是那種“真實人”的像。
缺陷可以證明一塊石頭確屬天然,但一般不能將一處具體的缺陷視為自然美。 石頭的自然美,是顯示在一塊石頭的整體上,而非顯示在某一處缺陷上。
四、觀賞石“缺陷美”不可過言
由“缺陷也是美”引出“缺陷美”的美學概念,進行研究,這是正常現象。 但“缺陷美”之作為賞石美學概念,說說無妨,不可過言之,過言則會引人蹈入誤區。
所謂過言,就是把缺陷“美”的價值抬得過高,似乎有缺陷(按,實為缺陷明顯)的石頭才美,沒有缺陷(按,實為缺陷不明顯)的反而不美。
曾在某雜志上看過一篇講缺陷美的文章,作者在強調缺陷美時舉例說: “最近在一畫冊上見到一圖案石《祖國版圖》,畫面上的圖案與中國地圖幾乎一般無二……太像了,幾乎沒有一點不足,……自然情趣蕩然無存。 ”
觀賞石貴在天然。 做了手腳的所謂觀賞石,一經被人識破,即一錢不值; 然而確屬天然、沒有任何人為加工,而在某一審美要素上極少缺陷甚或幾近完美的觀賞石卻也的確存在,我們不能只從圖片上見它“太像了,似乎沒有一點不足”就認為“自然情趣蕩然無存”,就認為不是好石。
那塊《祖國版圖》,筆者沒有目睹,不能妄斷真假; 但作者也沒有否定其真實性。 這就存在兩種可能: 可能天然,可能非天然。
如果確屬非天然(做了手腳),當是自然情趣蕩然無存,一錢不值; 如果確屬天然,那么它則是非常富有自然情趣,而且應是價值連城的。 不是么,無意識的大自然,竟描繪出與真圖十分相似的祖國版圖來,豈非鬼斧神工?
豈非絕妙的自然情趣? 這樣的觀賞石,如果其他因素也有高的品位,豈非價值連城?
賞石理論界不少人喜歡拿齊白石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來套用觀賞石的審美,那是不足取的。 齊白石講的是畫,你講的是石,畫論不全適用于石論。
五、拒絕缺陷 追求完美
觀賞石,一定的缺陷無法拒絕,但我們要盡量拒絕。 每個覓石者,每一次的覓石,都是拒絕缺陷的過程。
當你走到河灘,面對無數的卵石,你不停地尋覓,而最后覓得的只是一塊兩塊,甚至空手而歸,無數的石頭都被你拒絕了。 你拒絕的是什么? 難道不是缺陷嗎?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 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但人類從來不曾因此而放棄對完美的追求。 人類社會正是在這樣不斷的追求中進步的。
對于觀賞石,人們也是這樣追求的。 每個覓石者的每一次覓石,都是一個追求完美的過程; 只因我們知道沒有絕對完美的觀賞石,所以理智告訴我們,不要苛求。
來源 國石收藏 版權歸屬于原作者 在此致敬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