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絕畫——十大妙品黃河石賞析 (續)
時間:2020-06-20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郭玉鎮 點擊數:《接續上期》
妙品奇石六:首丘①之望
首丘之望 | 寧夏黃河石 | 20cmX14cmX8cm
奇石《首丘之望》的畫面是一幅用漫畫兼夸張手法勾勒的望丘圖。狐貍陷入套網中,在即將死亡之時,默然噙淚,用憂傷、眷戀乃至絕望的眼神,不濟垂死之命,努力回望著自己出生的山丘,流露出至真至切的眷眷懷顧之情。
楚·屈原《哀郢[yǐng]》中說:“曼余自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鳥飛反②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引文大意是說:放開我的眼光向四方觀看啊,希望何時能返回郢都一趟?鳥飛千里終于要歸故土啊,狐貍臨死時頭一定向著它出生的山丘。我確實無罪而遭放逐啊,日日夜夜我怎會遺忘故國?
七絕·懷國
喪國之痛幾時終,
代馬依風③故土情。
孤月停云山怨黛④,
首丘回望寄丹誠。
《史記·屈原列傳》記載,楚頃襄王立,令尹子蘭讒害屈原,屈原被放江南之野。《哀郢》是屈原在被放逐的困苦生活中寫下的。所謂“哀郢”,即哀悼楚國國都失陷、懷王受辱、百姓流離失所時的那一幕幕悲慘之事。《哀郢》詩引用“首丘之望”這一典故,抒發了詩人雖日夜思念郢都,卻不能回朝效力祖國的痛苦和悲傷之情。詩人的忠君之心,愛民之情,家國之恨、使命之感交織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語重意深,感人肺腑,令人由衷欽佩。
愛國名將張學良墓地位于美國夏威夷歐胡上的“神殿之谷”,具體位于柯勞山脈一個山谷深處,這里風景優美如畫。張學良之墓朝向是中國東北,寓意“首丘之望”魂歸故里。
古人一向把狐貍多與狡黠鬼祟相關聯,形象很不雅。然而,狐貍卻在臨終之時由衷表現出的“首丘之情”,其類若“ 大鳥 獸……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 躑躅 ⑤焉, 踟躕 ⑥焉,然后能去之也”(荀子《禮論》)。它們雖為鳥獸,但卻有一顆眷戀故土之心。
鳥獸猶如此,人何以堪⑦!
七絕·人獸辨
鳥不知仁故里行,
狐非識禮首丘情。
禮通義曉國憂忘,
禽獸人倫待后評。
———————
【注釋】:①首丘——頭一定向著它出生的山丘。孔穎達疏:“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處。雖狼狽而死,意猶向此丘。”②反——通“返”。 返回,回歸。③代馬依風——北方所產的馬總是懷戀北邊吹來的風。比喻人心眷戀故土,不愿老死它鄉。④孤月停云山怨黛——孤月,明月獨懸天空,表心情孤寂。停云,表示對親友的懷念。怨黛,愁眉,指低眉沉思。⑤ 躑躅 (zhízhú)——形容慢慢地走, 徘徊不前 。⑥ 踟躕 (chíchú)——徘徊;要走不走的樣子。⑦人何以堪——何以:賓語前置,即“以何”。堪:承受。
妙品奇石七:巖梅
妙品奇石八:巖梅 | 寧夏黃河石 | 30cmX13cmX14cm
奇石《巖梅》主體畫面由“巖”與“梅”兩部分組成。妙在天工于一副畫面中巧用色彩創造出兩種景物極強的色差視覺沖擊力。下部是一塊巖石,墨骨勾勒,不著色而巧用自然色彩,有“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之神韻。巖石突兀孤立,雖經風雨剝蝕,卻充滿燦然俊俏之美意;雖見歲月磨礪之蒼古,卻更顯堅毅昂然之氣韻。巖上一樹紅梅,昂首怒放,獨樹一幟。色彩艷麗而不妖,花姿古樸而清秀,意境清新而典雅。用筆自然流暢,猶如“竹帛所載,丹青所畫 ”。畫面整體布局得體,使巖與梅相得益彰。
七絕· 巖梅
雪壓崖畔枝梅俏,
陣陣寒風送暗香。
巖冷梅紅春韻早,
凝寒高處盼晞陽。
妙品奇石八:山水蒙
山水蒙 | 寧夏黃河石 | 36cmX22cmX18cm
奇石《山水蒙》中高山峻嶺,層戀疊嶂,草木茂盛,山下出泉——蒙。妙哉,畫面中正是山在上,水在下,而水又是以“泉”的形式構圖,完全符合卦象詞中“山下出泉”的含義。
《山水蒙》為《易經》第四卦,是講教育的。蒙卦的卦象是上卦“艮”象征山;下卦“坎”象征水,“象曰:山下出泉,蒙”。奇石畫面上高山峻嶺,層戀疊嶂,草木茂盛,山下出泉。山在上,水在下,而水又是以“泉”的形式構圖,完全符合卦象詞中“山下出泉”的含義,這是極為絕妙的一筆。泉水蒸騰形成霧氣,山水間霧氣蒙蒙,卦象與“蒙”字的含義結合起來,為山下流出泉水之表象說明《蒙》卦的形象。蒙是蒙昧、幼稚的意思,也有啟蒙教育的含義,因為萬物剛生成時,正處于蒙稚漸啟的狀態。
例如:1978年,國家河源考察隊確定位于青海腹地的卡日曲為黃河正源。卡日曲發源于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800米的各姿各雅山腳下。那里只有幾個不大的泉眼溢出清水,開始是涓涓細流,最后卻匯成“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滾滾滔滔,奔騰飛瀉,滋生萬物,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幼童成長的初期階段,也像泉水剛剛流出一樣,必然蒙昧,所以教育就成為當務之急。《易經》第三卦《屯》卦表示事物的萌芽時期,有生的開始的含義,充滿生機,而《蒙》卦則表示事物的進一步生長,即將走出蒙昧的狀態中,這種朦朧的景致,有蒙昧初開的含義。因而,我們“以果行育德”,做到蒙以養正,教兒嬰孩。就是說只有教育孩子具備純正無邪的品質,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品德。
《山水蒙》結構化展示:
▅▅▅▅▅ 上九 ╲
▅▅ ▅▅ 六五 —— 艮為山
▅▅ ▅▅ 六四 ╱ ╲
山下出泉,蒙
▅▅ ▅▅ 六三 ╲ ╱
▅▅▅▅▅ 九二 —— 坎為水
▅▅ ▅▅ 初六 ╱
七絕·蒙
崇山峻嶺下清泉,
幼教德蒙莫等閑。
汨汨溪流何處去,
江河湖海敞懷前。
妙品奇石九:獬豸訣訟
獬豸決訟 | 寧夏黃河石 | 17cmX12cmX7cm
【圖片說明】:《獬豸訣訟》畫面中,獬豸怒目圓睜,獨角向前,尾巴上翹,四肢用力,做抵觸勢。
東漢楊孚的《異物志》是漢唐時期一部專門記載周邊地區及國家新異物產的特殊典籍。書中說:“北荒之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
獬豸(xiè zhì)是傳說中的上古神獸,毛黝黑而濃密,目圓大而有神,額上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智慧很高,懂人言知人性。善辯是非曲直、識善惡忠奸,能用角觸倒奸佞的官員或罪大惡極的人,然后吃掉;聽見有人爭吵,就用嘴咬住無理的一方,令違法者不寒而栗。因而,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也稱直辨獸。相傳堯的刑官皋陶著獬豸裁決疑難不決之事,準確無誤。
獬豸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正大光明”的象征。
《后漢書·輿服志下》記載:“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楚文王仿照獬豸之形制成獬豸冠,御史戴之。以獬豸冠為法冠的制度,一直延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子徽飾服。后來,人們把法官戴的帽子也統稱“獬豸冠” 。
蘇軾在《艾子雜說》中講了個故事:“齊宣王問艾子曰:‘吾聞古有獬豸,何物也?’艾子對曰:‘堯之時,有神獸曰獬豸,處廷中,辨群臣之邪僻者,觸而食之。’艾子對已,復進曰:‘使今有此獸,料不乞食矣。’”
“艾子對已” 就是說艾子已經回答結束了。那為什么還要進一步說“假使今天有這種神獸,料想它不用去找食物吃了。”此句話像是答所非問的蛇足,其實,蘇軾借艾子的口把獬豸能辨是非的特性巧妙地引申到了官場,來諷喻當時的吏治,可謂幽默而犀利。正是:
七絕·獬豸憂
角辨是非咋墨吏,
奈何蠹眾勝螽斯。
縱然獬豸千千萬,
大腹便便不慮食。
妙品奇石十:狀元石
雋品奇石十:狀元石(羅鍋石) | 寧夏黃河石 | 36cmX14cmX13cm
【圖片說明】:《狀元石》四面壁立,三壁皆平,唯一壁中間凸出,正與狀元駝背相吻合。若上之一分則微高,下之一分則略低,長之一分則多余,短之一分則欠缺, 妙不可言 。駝石為名臣而生,石之駝而雋美也;羅鍋為民眾而生,人之駝亦雋美也。美美聯袂,天人合一,古今奇觀。
狀元劉墉(1719~180④,字崇如,號 石庵 ,為軍機大臣劉統勛(雍正二年進士)之子。劉墉是乾隆十六年 進士 ,做過 吏部 尚書 , 內閣大學士 等職,為官清廉,有其父之遺風。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書法家,他與鐵保、翁方綱、成親王并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清稗類鈔》中稱贊“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
相傳劉墉有駝背,所以他有個外號叫“ 劉羅鍋 ”,也叫“羅鍋狀元”。
相聲《金殿斗智》里說,“羅鍋”這個稱號是乾隆皇帝所賜,同時,乾隆還特地為此作了寒磣劉墉的一首詩:
人生殘疾是前緣,口在胸膛耳垂肩。
仰面難得觀日月,側身才可見青天。
臥似心字缺三點,立如彎弓少一弦。
死后裝殮省棺槨,籠屜之內即長眠!
當時,劉墉自然不敢頂撞乾隆,又想到皇帝賜封還可以每年多掙兩萬兩銀子的俸祿,就很高興地接受了,并且回敬了乾隆皇帝一首詩:
駝生脊峰可存糧,人長駝背智謀廣。
文韜伴君定國策,武略戍邊保家邦。
臣雖不才知恩遇,誠蒙萬歲賜封賞。
別看羅鍋字不多,每年得銀兩萬兩!
正是:明君兩萬遺(
w
è
i
)賢臣,天公一石酬羅鍋。
七絕· 駝石
為臣兩代與民和,
施政清廉墨寶多。
天降奇才垂愛丑,
駝石曠古見羅鍋。
《完》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