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九眼石頁巖——探究蒙天珠的前生今世!
時間:2020-06-06 來源:石頭圈 作者:博珍閣 點擊數:
初識九眼石頁巖
——探究蒙天珠的前生今世!
天珠流傳于藏傳佛教,傳承其宗教禮器與配飾的文化,有著藏地雪域高原獨特的人文屬性,其佩戴收藏與諸多宗教符號的解讀相呼應,使得福佑擁有者的美好寓意和宗教文化價值,在這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只增不減!
釋迦牟尼佛 十二歲等身像上的天珠配飾
現等身像靠背兩側已鑲嵌有蒙天珠
在這樣的文化傳承中,天珠作為載體凝結于物,紋飾顯像于眾人,解讀在內心深處引起佩戴者強烈的情感共鳴。其歷史價值更是隨著時空的流轉不斷融合傳播,影響一代又一代。
蒙天珠是由九眼石頁巖原石直接磨制而成,天然形成的眼紋飾顆顆不一,被譽為“蒼天圣物、萬世佛寶”。人們對蒙天珠理解的起點,也正是源于藏傳佛教在內蒙古草原的根植傳播,這其中的天珠文化傳承至今,使得蒙天珠在珠形、解讀等方面一脈相承卻又有極大不同。
這些區別基于草原文化滋養下的人文地理特點,更有來自于稀缺的九眼石頁巖自身的原因。
最早裸露在地表的九眼石頁巖以奇石示人,因其紋飾表象上大多顯示一圈圈的同心圓又被稱為“錢幣石”,而磨制蒙天珠及其對天珠的理解則相對較晚,使得蒙天珠的文化在融合與傳播中,引起了來自奇石、宗教、收藏、美學鑒賞群體中的多方共鳴。
蒙天珠藏家鑒賞評定
文化的發展一向如此,源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我國后逐漸分化派系,遵循不同教義各自發揚光大,佛法以多種形式傳播于中華大地,在傳承中誕生了眾多影響后世的經典學說與著名的高僧大德。
釋迦牟尼像,首都博物館館藏,印度 2-3世紀犍陀羅風格
我們對九眼石頁巖的認知也遵循如此,由表及里,外在可以看到有的如“戈壁漆”一般的古銅色石皮,色澤油潤包漿厚重古樸。
從奇石賞析的角度看,有造型如象形動物的,有把玩因其紋飾奇美的,賞質觀形品韻,奇石愛好者與收藏家們在這草原戈壁灘上發現地表石,我們稱之為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的開始,源自二皮子料和地下料的撿拾開采,也有地表料被打破或與原石不經意間的磨制有關。
此階段最大的發現是其材質共生、由水晶、碧玉、瑪瑙等多重礦物構成,形成多重俏色共生的現象。同時發現這一圈圈的紋飾比起“錢幣說”,則更像是“眼睛”!
常常眼白、眼仁、瞳孔等一應俱全,紋飾線條變化中又有規律,顆顆不一。
此時關于質地、眼睛、紋飾類型的賞析說法逐步出現。
此時人們對于石質的變化探究發現,錢幣石材質共生、空漏裂常見,不同質地使得俏色融合變幻、軟硬不一,這個石頭里面如此漂亮能用來做什么呢?
此階段人們嘗試磨制雕刻,如中華玉文化的發展一樣,因質地而選擇最適宜的加工制作方式,以提升原石的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注定了此后的蒙天珠走向。
早期磨制鼻煙壺、手把件到雕刻擺件直到將九眼石頁巖磨制為珠子,突然才發現上面的眼睛只有通過球形,或者柱狀才是最為凸顯眼睛神韻的制式。
此時的蒙天珠還被稱為“勒子”,我們在這一階段已經能夠看到“虎牙”、“佛像”“、”宗教圖騰“等紋飾的出現。
將九眼石頁巖一層層從石皮切開,到定型層層磨制,眼紋飾細細展現,人們進一步發現,在這億萬年前就由火山巖包裹著的奇石內部,竟有如此神奇的眼紋飾,遠遠比從石皮上看到的觀感要更加豐富多彩,變幻莫測!
此階段多為奇石經營戶、開采原石的石農與個別藏家間的磨制嘗試探究,影響范圍還較小,此時對蒙天珠抱有濃厚喜愛與關注的藏家們逐漸發現,這個所謂的“勒子”不簡單!
第二個階段在一些有著宗教及傳統文化底蘊的藏家間展開,基于對石的分析和查證下,大家一致的認同“錢幣石”就是神秘的九眼石頁巖。
在多位佛教高僧的交流指引下,認為由其磨制出的“勒子”即是天珠!
就是現在被我們廣為知曉的“蒙天珠”,這整個命名與思辨的過程,業內外多位知名藏家及友人都有參與,最終于2015年被現任“烏蘭察布市蒙天珠協會會長-李忠寧、中國收藏家協會蒙天珠收藏委員會會長-楊林”等人所命名!
這個階段至關重要,成為蒙天珠由奇石向宗教禮器認知改變的關鍵一步,此時的命名是人為探究更是天意如此!
人們對照天珠的眾多學說及解讀,蒙天珠的紋飾均有諸多對應,讓人恍然大悟贊嘆不已,人們也開始發現蒙天珠的天然紋飾特質在此基礎之上,還有更多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
其一蒙天珠的“眼”是億萬年前就生成的,早在“文化信息”產生前就存在,文化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將這些天然紋飾進行了觀察和解讀。如人們對“龍”的思考,啟發的原點就是“蛇、鷹”等動物。圖騰崇拜中關于四象“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則源于遠古的星宿信仰,都有著相似的道理。
遠古人類對于“日月星辰”的觀察普及大地,在原始的概念里,大自然是人類生存延續的基礎,這其中敬畏和迷惑,理解和使用交替產生,這便有了文化的傳承。因此蒙天珠被譽為“蒼天圣物、萬世佛寶”的理念,基于天然性僅這一點就被眾多友人藏家所高度認同。
其二九眼石頁巖的現狀及磨制,原石所在地為內蒙古四子王旗,產地僅方圓三公里,出于對礦產資源及草原植被的保護,已于2017年被封!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蒙天珠,均是此前通過石農、經營戶、愛好者、藏家群體等逐級分化展示出來的。每一顆精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個延續億萬年最終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故事。
九眼石頁巖磨制過程中逐層展示有諸多變數,如原石空漏裂、眼睛位置與珠形關系、紋飾層次關系等,造成最終的顯像精品是萬里挑一的情況。
第三個階段正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當蒙天珠被更多人理解和認知,喜愛和關注,正反兩面論證傳播必將擴大至更大范圍,與其他的文化相交融接觸,產生新的認知變化。
蒙天珠通過成立行業協會引導規范鑒賞標準,通過網絡平臺傳播相關信息,組織展會與宗教活動向更多友人藏家群體傳播展示等,通過幾年的發展現如今蒙天珠早已成為內蒙古的一張文化新名片!
如此特別的九眼石頁巖,我們就帶著大家逐步的進行了解,我們究竟如何看待,未來的蒙天珠又有哪些期許!
非人工加工磨制過的石頭,九眼石頁巖的原石本身就很特別,所以也有很多看點。
九眼石頁巖從表面難以判斷內在情況,不似有的玉石拋開石皮,對內在基本就有個大致的判斷。即使經驗豐富的切割師傅和收藏大家也很難以準確預估,常常由開皮到最終拋光完成才算有所定論。
以原石的基礎條件來看,作用主要分兩類,一類不磨制賞原石,適手可做把件盤玩,造型獨特可做擺件賞析,小而均勻的可做手串念珠等。第二類是磨制天珠和做飾物,既作為料石使用。
從材質的現場環境分有地表料、二皮子和地下料,我們目前常見的多為地下料。地表料有天然包漿皮色油潤,數年風化表皮細小裂紋較多,磨制中珠子有裂的風險較大,通常選做擺件和把件者居多。
這些選擇隨著人們的喜好和用途,會有所改變。原石賞其質、形、色、紋、韻等方面,額外還有尺寸,九眼石頁巖少有大塊存世,因資源的日益減少,如體貌完整尺寸大。再加地表包漿厚重有象形,寓意好是非常難得的。
原
石不管是地表料還是地下料,是用來把玩觀賞還是磨珠子,均是因材而動,切不可心急,尤其剛拿到原石,最好先讓有經驗的朋友,或大師傅幫助判斷是相對穩妥的辦法。
蒙天珠的磨制基本使用電鋸切割、砂輪角磨機磨削的技術方式,但核心的是大師傅的眼觀、手感、美感取向和多次“不完美”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再加上作為品相的核心,材料的基礎情況最為關鍵,也是人為無法干預的。
九眼石頁巖硬度高和多種材質共生的不確定性,而有的部分又偏軟、玉化程度不夠切割時稍有力道不穩極易產生偏差。而眼形紋飾沒磨到位,或磨過的,就在絲毫之間,品相的差別就拉開了。
有的空、漏,裂臨到完成前功盡棄的也比比皆是。現在的原料石價格已經達到一定高點,雖沒有開翡翠那么“豪氣”。但開出一顆好珠子,也是跌宕起伏極為讓人興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