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韻》——古今詠石韻探 (下)
時間:2020-03-28 來源:華夏奇石網 作者:郭玉鎮 點擊數:編者按: 昨日,本網站刊發了寧夏固原市郭玉鎮老師的一篇美文《石韻》,反響比較強烈,大家普遍反映文章內涵豐富,知識面寬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人們總是愿意說不忘初心,那么賞石人的初心是什么呢?把玩、自娛自樂、鍛煉身體,進而是修心養性,陶冶情操。如今,在中石協的引領下中華大地賞石文化及產業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石界需要下里巴人,也同樣需要陽春白雪,需要賞石文化傳承。我們石界有那么一批才華橫溢的文人,他們著書立說推動和弘揚著賞石文化發展。郭玉鎮老師的這一篇《石韻》, 引經據典, 博古通今,文之細膩,沁人肺腑,情之真切,酣暢淋漓,石友們的喜愛一掃我們的顧慮。上篇我們配文發布了一組長江三峽畫面石,今天,我們配文再發一組洛陽原汁原味的黃河石,以饗讀者。我們還想借此機會向 寧夏固原市郭玉鎮老師表示感謝!謝謝您對本網站的抬愛、賜教。
《續接上期》
“ 花如解語還多事, 石不能言最可人。 ”(南宋·陸游《閑居自述》)。花若說話,平添事端。石不能言,卻最可人。這可人之處,是滄桑歲月在石上留下耐人尋味的痕跡。石本無語,只要你把它當作良師益友,那深邃的內涵和款款情思就會蕩漾于心。石韻敦厚、篤實之品象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異曲同工之妙,似九故十親之近,更顯三江五湖之誼。不言竦敬,“解語”何益?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南宋·文天祥《揚子江》)韻在以石喻心,通俗恰切。詩中“南方”指南宋朝廷。詩中磁針石,即指南針。詩人愛國之心不變,猶如磁針石指南。“蛟龍雖困,不資凡魚。”(明 王廷陳《矯志篇》)文天祥于五坡嶺兵敗被俘,坐牢三年,寧死不降。雖歷經患難,但忠于南宋王朝之心不變。仗節死義,終在柴市從容就義,永留丹心照汗青。
“千巖萬壑來幾上,中有絕澗橫天河。” (元·趙孟頫[fǔ]《賦張秋泉真人所藏研山》)韻在小中見大。時賞石書畫大家趙孟頫,曾與道士張秋泉真人善,傾倒于張所藏“水岱研山”石。一拳之石,能蘊含嵌空玲瓏之奇巧,千峰萬壑之巍峨,萬里江河之氣勢。其千里一瞬、萬壑一拳的藝術效果,令其驚嘆不已:“人間奇物不易得,一見大呼爭摩娑。”
“貪璧寶喪,愛石愚增。” (明·李俁(yǔ)《卻璧銘》)“璧”,靈璧磬石也。愛石何以“愚増”?韻在“貪”與“喪”間。貪而喪“寶”,喪而“愚”增,愛又何益?《靈璧志略》記載,明代御史李俁,奉敕督儲按靈璧,因念及“泗濱浮磬”之言,縣主簿李琮隨即以其價值連城的石磬為獻。李俁取而扣之,其聲清越,乃作而嘆曰:“今之樂由古之樂也,今民其古之民乎。”乃卻而還之,并寫下《卻璧銘》以名其節。隨命縣令初子芳將斯銘刻石置于縣廳,以儆效尤。獻璧碰壁,卻璧獲寶,五百年世事變遷,“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
“有石高僅尺,宛而巫山同。” (明·王世貞《題靈璧石》)韻在見微知著,有揆端推類石徙山移之妙處。僅尺之石,有山有水,也有平原山峰。類巫山縮微影,似五岳走泥丸,收天地萬象于方寸間。宋《云林石譜》載:靈璧石“或成物狀,或成峰巒,嶙巖透空,其狀妙有宛轉之勢,或多空塞……或狀四時之景。”象通靈寶石,生機昂然,鐘靈毓秀,意境深遠。韻飛胸外,充塞宇內,其品位至高至尊。
“ 石人守望在峰頭,歷盡風霜幾千秋。 ”(明·趙敏)石人立于高山之巔,藏在深谷老林,有一種山骨峰魂之浩然正氣,人生亦當如此。石人韻在一“守”,守因鐘情,情寄一“望”,望在一“盡”,盡方能凌風霜千秋,可感涕零,無以言表。
“溪上望穿石,欹懸如甕子。石底望溪山,山山如鏡里。” (明·袁宏道《詠穿心石》)。古襄陽正月二十一日,是特有的穿天節。《云林石譜》說:“襄州江水中多出穿心石,色青黑而小,中又小竅。土人每因春時向水中摸之,以卜子息。”或用薏苡草作絲、穿心石作珠,小孩戴于腕,消災避邪。此石韻在空靈通透,“山山如鏡里”,通而不阻,以貫子孫萬代,能避三災八難。
“ 石鐘天乳無窮飲,蘚綴龍巖有翠鱗。” (明·趙敏《石丈鐘乳》)。觀自然鐘乳山石,有翠蘚堆藍,浮光鱗鱗之美,猶飲“乳”之甘醇。韻在其“親”,親如母子,傳達出詩人對鐘乳石情有獨鐘的感慨。“天乳”一“飲”,無窮無盡,這里的“天”即大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折射出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理念。
“ 鬼斧何年巧弄丸,鑿成拳石寄層巒。 ”(明·李楷《詠風動石》)韻在一個“巧”字,巧而“弄丸”,功在“鬼斧”。妙在一“寄”,寄峙層巒,“峙”在一巧。銅山風動石是銅陵十八景之一,以雄、奇、險而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載入《中國百科全書》。方志載:“城東有一石如盤,上峙一石,高二丈許,半倚半重。”“人臥盤石,伸足踢之,即動,微風吹之,亦動。”故稱“風動石”。明萬歷年間,參戎(正二品)李楷和水師提督程朝京約眾位詩人墨客來銅山,縣令設盛宴于石下,飲酒賞石,即景賦詩。李率先賦七律一首,程緊步其韻而和之,第三位正欲開口,天風忽來,風動石危危乎大有萬鈞砸頂之勢,四座驚散,唯恐避之不及。酒方溫,詩未吟,倒留下“石下難設宴,吟唱不過三”的佳話。風動石是一種自然奇觀,看似搖搖欲墜,讓人懸心吊膽,但絕不會跌落山崖。微風吹石萬鈞動,排山地震則無恙。無畏寇(倭寇)動,“文革”劫難,凜凜大節,依然立如故。明·文三俊吟《風壁掛霄》詩曰:“是石是星麗太空,非風搖石石搖風。”三俊之詩韻在“非”字,“非風搖石”“非石搖風”。妙哉,神哉,搖者誰?給讀者以無限遐想空間。
“ 山白鳥忽鳴,石冷霜欲結。” (明·袁中道《夜泉》)。“石冷霜欲結”,由視覺聯想觸覺。清幽的月色,一片冷光灑在石頭上,由冷和清白的月色幻化出像是要凝作霜的想象,像是石頭也有感知,單是看都有冰冷的感覺,似有寒冬抱冰之嫌。虛寫石冷,韻在虛實間。同時作者以鳥之感官錯亂導致“忽鳴”,巧妙地運用通感藝術手法表現了山的寂靜和生機,渲染了清冷幽靜的氣氛。
“ 石峰面面滴空翠,春陰云氣猶濛濛。 ”(清人贊玉玲瓏)。韻在玲瓏。上海豫園玉華堂前的玉玲瓏,形似一枝朵云突兀的千年靈芝,高約四米,亭亭玉立,是園中瑰寶,也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漏瘦皺透”皆備之,而“透漏”更是冠蓋全國,稱譽海內外。石面凹凸不平,石上有近百個孔穴,若“以一爐香置石底,孔孔煙出(云氣猶濛濛);以一盂水灌石頂,孔孔泉流(面面滴空翠)”,可謂萬竅靈通之極,頗具奇趣。石韻風雅,質地細膩,俏麗精致,自古及今一直被贊賞為石中甲品。
“吾生尤愛石,謂是取其堅。掇拾滿吾居,安然伴石眠。” (沈鈞儒《與石居》)韻在“其堅”。堅者,骨氣軒昂,剛正不阿。 沈鈞儒一生嗜石成癖,書齋曾名“與石居”。在“與石居”中,除卻書柜,便是石柜石架,連窗臺也擺滿了石頭。他一生尤愛石,方滿其居,安然伴石眠。沈鈞儒是前清進士,曾長期擔任民主黨派要職。他為著名的“七君子”之獄,但其愛國之心堅如磐石,不屈不撓,置個人安危于度外。郭沫若《水龍吟·奉題沈鈞儒先生“與石居”》中發出了“輕靈可轉,堅貞難移,良堪拜倒”之感嘆。
“ 萬仞峰巔石,獨尊我倨驕。忽而風雨過,方慕九天高。 ”(天圓《天工奇石·石語》)韻在“石品”。品唯倨驕,故身居萬仞峰巔,不知天之高遠,地之深厚。于是乎自高自大,驕橫不恭,進而八荒六合唯我獨尊,頗有虹蜺亙天不可一世之傲象。忽見天涯海角,風翻雨滾,云水茫茫,迷煙倚繞,千峰潛形,百林松濤,瀾起波隨。頓覺天高地迥,宇宙大無窮,方自慚形穢,生慕天之心。真可為“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韓愈《聽穎師彈琴》)者“點贊”。
《遠古的記憶》
石無盡,韻無窮,靈犀于心,石韻生焉!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
- 13906811234 評論 《石韻》——古今詠 :最下面這顆石頭nbsp; 磨得有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