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為中國 ,藝為世界——我心中的石非石
時間:2020-02-17 來源:匯石融通 作者:山寺桃花 點擊數:人們窮盡一生,在人間渴求與人與物相似的靈魂的相遇。有些人,遇到了人;而有些人,遇到了石。
匯石融通與無上堂,中國石界與中國陳設的結合,注定在國家大劇院展出的中國生活藝術展——《石非石》,在過去的賞石歷史里,以及未來的幾年里,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與所有近親繁殖的石展區別開來,而這,匯石融通與無上堂雙雙明確,僅僅是開始。
信息科技的發展,帶來社會的轉型。城市的發展從規模轉向質量,從功能轉向人文,從經濟為核心漸漸地轉向文化為核心。而石頭之路,不正是社會城市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么?怎么將自娛自樂的賞石向文化賞石縱深,又向藝術賞石推進,從而向可傳播可傳承的成果轉化,在這個意識和行動的統一上,石非石顯然率先垂范。
整個石非石展,用國際學院派的設計語境,運用現代裝置藝術,結合前沿的藝術家作品,在重視石頭的自然屬性上打造其高端的藝術形象,以及附著上相應的空間文化屬性,使石頭真正地得到其應有的國家地位和世界影響力。
中國美學影響了世界。石頭,自古以來作為文化、藝術、精神、情懷的載體,無聲無息地參與了整個中國美學的啟蒙、架構與發展。在確立空間氣質方面,石頭作為藝術品,無疑成為了最好的選擇之一。石非石意在用石頭作為空間的主角,潛心追求生活藝術品味,進而帶動廳堂文化、文房文化以及園林文化等的提升,因為藝術本身承擔著探索和發現時代思想文化的功能。
一顆石頭有一顆石頭堅守的底線,底線與底線的是否共性,還有,如何引領觀者的思維導向及其審美達成,在石非石展里,我感受到了策展老師對于空間分割的駕輕就熟,以及各個元素的調和共濟。
任何一個藝術展里,除了體驗整體的高端大氣外,總有一些細節上的微妙和細膩成就著那些善于捕捉蛛絲馬跡的人們的暢想和感動。
石非石,三個字,即上圖,是否采用了新疆泥石自然肌理的美妙,我不得而知。
用于每個空間隔斷的泡沫板材,進行了一些人為的酸的腐蝕,由此表面上呈現的大小不一的孔洞,是否有意去為石頭的味道服務,我也不得而知。
展館里的燈光調控,冷靜、克制,專一、干凈,是否有意地在激發觀者內心對于石頭的敬畏與膜拜,我也不得而知。
在《出山》整個靈魂般的演繹里,無論底座、題名,還是背景墻,是否采用了象征主義的手法、浪漫主義的情懷、唯美主義的渴求、古典主義的懷舊、英雄主義的悲情、現實主義的殘酷,來喻示人與石征程上的艱辛和決心,我也不得而知。
展館中局部的插花靈感是否來自日本三大花道流派之一的“草月流”,我也不得而知。
石非石,史詩般的石非石,集廳堂賞石、文房賞石、禪房賞石、園林賞石等于一身,穿插了花藝、茶藝、鐵藝、銅藝、字畫、石雕、家具等各大藝術門類,滲透了儒家的禮、佛家的靜、道家的氣和人間的美,中和了空間的動與靜,疏與密,虛與實,緊與寬、明與暗、柔與剛、仙與凡、高雅與平和、大氣與細膩、神圣與親切……
節奏的亦步亦趨,縱深的環環相扣,元素的相輔相成,無疑讓石非石的任何一個角度,自帶取景框。
如果說,石非石的氣韻,如同一條音樂的河流,您身在其中,可以感受到引子的暗示,主流的勁健,與支流的閑適,激蕩與洄漩,浪花與沙灘……
如果說,石非石的布局,猶如一顆古典的傳統石,您身臨其境,可以體會到入口與出口、自然與人文的首尾呼應,文房的左倚與禪房的右拽,過道的移步換景與廳堂的運化道場……
如果說,一顆石頭,大凡是一個玩石人,在某一個階段過渡到下一個階段物化的一種具體表現的話,可不可以說,在石非石的點點滴滴里,我所體會到的策劃策展老師的綜合涵養的高度,在石非石的這個藝術展上,何嘗不是老師們人生歷程中的一個自傳呢。
石非石真正的價值是什么?顯然是讓所有追隨石頭的人,既看得見回不去的過去,又看得到有生之年的未來。在舊有的賞玩基礎上,為石頭的無限可能提供了一個可視可觸的思考場境和契機,另一方面,它也暗示了業界的精英們,和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家,對于石頭勢必更為廣闊的歷史意識和當代使命一一一進一步認知和完善石頭的空間地位及其藝術形象。
因為石非石,石頭人未來的一大覺醒,將會越來越強烈,那就是站在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土壤上,欣賞石頭本身的氣質,以及被石頭的氣質決定了的,或者主導了的,同時糅合了人的思想和情緒的空間的氣質,所帶來的能量,對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格與精神,悄無聲息的感染和運化。
石非石來了,她呈現了她的智慧和態度,視野和格局,而我們等待這一天,已太久太久。
世上所有相似靈魂的觸電,其遭遇無外乎兩種,要么魂飛魄散,要么魂牽夢繞。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賞石愛石,文明評論
- 全部評論(0)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