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 奇石解析周公文化 (上)
時間:2018-12-16 來源:洛陽市賞石協會 作者:杜水泉 點擊數:
昨日,洛陽周公廟博物館啟動了周公文化賞石藝術展。
為更好地宣傳洛陽文化、弘揚周公文化精神,展示洛陽都城遺址文化和奇石文化,繁榮我市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豐富洛陽市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本次展覽由洛陽周公廟博物館與洛陽市賞石協會聯合主辦,孟津縣觀賞石協會、孟津神韻石香齋、洛陽夢起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遴選了與周公文化相關的奇石36方以及其他精品奇石20方,特舉辦周公文化賞石藝術展覽。
洛陽周公廟博物館·鼓樓展廳。展覽時間:2018年12月15日——2019年2月28日,展廳開放時間:周一閉館,周二——周日:8:30—17:00 。周公廟博物館位于洛陽市老城區定鼎南路與凱旋東路交叉口東100米,周公廟博物館免費開放,賞石展覽免費參觀。
展覽的特色是石說周公文化。
1、周文王食子
殷紂王帝辛因為懷疑西伯侯姬昌(周文王)造反,不僅把西伯侯姬昌抓起來,還把他的大兒子伯邑考剁成了肉醬,煮熟了之后做成肉丸送去給西伯侯姬昌吃。殷紂王帝辛還對身邊的文武大臣說:“都說姬昌是圣人,圣人當然是不會吃自己的兒子的。”西伯侯姬昌明知是親生骨肉,卻強忍悲痛將其咽下。殷紂王帝辛的使者回去稟報說,西伯侯姬昌把那些肉丸都吃了,一點懷疑也沒有。于是殷紂王帝辛覺得姬昌也不過是個凡人,也就不大把他放在心上了,卻為自己和殷商埋下了大禍。
2、桐葉封弟
有一天,年幼的周成王姬誦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宮中玩耍。姬誦隨手撿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葉,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給了叔虞,并且對他說:“這個玉圭是我送給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國去做諸侯。”史官們聽后,把這件事件告訴了攝政王周公。周公旦見到姬誦,問道:“你要分封叔虞嗎?”姬誦說:“怎么會呢?那是我跟弟弟說著玩的。”周公卻認真地說:“天子無戲言啊!”提醒周成王應當言出必行。于是周成王把唐作為封地封賜給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方圓一百里,后人稱呼封地主人為唐叔虞。畫面中的樹葉形狀酷似圭形。
3、文王夢飛熊
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陜西省寶雞市境內),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西伯侯姬昌(周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陜西省寶雞市境內),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chī),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西伯侯姬昌于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后西伯侯姬昌大喜,認為姜子牙是個奇才,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此幅畫面正是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夢中夢到的飛熊:前肢支地,后肢坐地,側首靜聽,等待圣君。
4、還政成王
周公旦攝政六年,當成王已經長大時,他決定還政于成王。在還政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于聲色、安逸、游玩和田獵。然后“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此幅畫面是周公端坐在山峰上,周成王坐在對面山峰上,周公向成王告知、告誡時的畫面,準備還政成王。
5、盟津觀兵
公元前1046年,商紂王帝辛昏亂暴虐,淫亂不止,諸侯都叛離殷商而歸順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以太公望、周公旦等人為輔佐,師修文王之業。武王二年,東觀兵于盟津(今洛陽孟津縣東北,時為黃河重要渡口),“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都說可以伐紂,武王則認為滅商時機還不成熟,于是退兵。這次滅商預演,史稱“孟津之會”或“孟津觀兵”。
此幅畫面描述的是周武王、周公、姜子牙,站在邙山半腰,觀看著山下、河中周國以及八百諸侯兵將車馬的場景。
6、有莘氏美女
西伯侯姬昌被殷紂王帝辛囚禁在安陽羑里城,周國大臣散宜生等重價購得騶虞(zōu yú)、雞斯之乘、驪戎文馬、有熊九駟及有莘美女送給紂王。紂王大悅,“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獄,賜給弓矢(shǐ)斧鉞(yuè),使姬昌得專征大權。
此幅畫面正是有莘氏美女的畫像:金發披肩,線條優美、短裙飄飄。
7、楊戩開天眼
《封神演義》中楊戩師從玉鼎真人,通曉八九玄功,闕庭有第三只眼睛(天眼),可辨別妖魔鬼怪,手持三尖兩刃刀,武功絕倫,座下有神犬。
8、哪吒鬧海
哪吒,《封神演義》中人物。哪吒鬧海是哪吒,《封神演義》中人物。哪吒鬧海是人們熟悉的神話故事。傳說托塔李天王在陳塘關作總兵時,夫人生下一個肉蛋。李天王認為是不祥之物,一劍劈開,卻蹦出一個手套金鐲,腰圍紅綾的俊俏男孩,這就是后來起名為哪吒的神童。哪吒自幼喜歡習武,有一天,他同小朋友在海邊嘻戲,正好碰上東海龍王三太子出來肆虜百姓,殘害兒童。小哪吒見此惡徒,義憤填膺,鋌身而出,打死三太子又抽了它的筋。東海龍王得知此訊、勃然大怒,降罪于哪吒的父親,隨即興風作浪,口吐洪水。小哪吒不愿牽連父母,于是自己剖腹、剜腸、剔骨,還筋肉于雙親,借著荷葉蓮花之氣脫胎換骨,變作蓮花化身的哪吒。后來大鬧東海,砸了龍宮,捉了龍王。人們借助這個神話故事,發泄對造成水害的龍王——最高封建統治者——“真龍天子”的怨恨。
畫面中的哪吒腳踩風火輪,正前往東海。
9、周公吐哺
典出《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周公姬旦派長子伯禽(又稱禽父)去管理魯地(魯國是周公姬旦的封國,而魯國的第一任國君是伯禽,姬旦沒有去封國做國君),臨行時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后,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于人。”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此畫面是周公站立著,雙手端著大盆,正在吐哺的畫面。
10、蘇妲己狐精附體
中國歷代的“紅顏禍水”里,最惡毒的恐怕莫過殷商時代殷紂王帝辛的寵妃妲己了。殷紂王帝辛和妲己兩個人犯起“混”來,簡直算得上“夫唱婦隨”,驚中國歷代的“紅顏禍水”里,最惡毒的恐怕莫過殷商時代殷紂王帝辛的寵妃妲己了。殷紂王帝辛和妲己兩個人犯起“混”來,簡直算得上“夫唱婦隨”,驚人的合拍。如按《史記·殷本紀》里的說法,紂王可謂殘暴之極,若按民間《封神演義》里的演繹,那簡直就是變態,有著嚴重的“施虐狂”傾向。按《封神演義》的說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體,受女媧之命來禍亂殷商的,所以殷紂王才變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殘忍的事來。
詩曰:諸侯之女承恩露,玉帛金絲繡華服。嬌若九重天仙子,實為殷商亡國狐。炮烙熔骨鍛赤練,蠆盆噬魂化流毒。引得鳳鳴徹岐山,摘星鹿臺盡歸土。
11、穩坐釣魚臺
出自“姜子牙釣魚、周文王訪賢”的歷史典故。
釣魚臺是指姜子牙釣魚的地方,穩坐釣魚臺就是指姜子牙通過卜卦知道自己必將會被周文王啟用,所以天天到河邊“穩坐釣魚臺”垂釣,實際是在等周文王,結果周文王出獵相遇,兩人一見如故,話語投機,周文王聽了姜子牙侃侃而談治國安邦之策,贊賞不已,遂同載而歸,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尊號“太公望”,并立為掌管軍事的太師。
12、八百諸侯會盟津
公元前1046年,商紂王帝辛昏亂暴虐,淫亂不止,諸侯都叛離殷商而歸順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以太公望、周公旦等人為輔佐,師修文王之業。武王二年,東觀兵于孟津(今洛陽孟津縣東北,時為黃河重要渡口),“諸侯不期而會盟津(孟津)者八百”,諸侯都說可以伐紂,武王則認為滅商時機還不成熟,于是退兵。
此幅畫展示的是眾多兵將分散在山下、河中、田野,到處都是狼煙。
13、周公東征
這是一場發生在約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40年,周公姬旦(周公旦)為這是一場發生在約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40年,周公姬旦(周公旦)為鞏固周朝統治,平定“三監”及武庚叛亂,征服東方諸方國的戰爭。
這是當時大軍開道,前呼后擁,周公乘坐帶篷戰車,行走在出征路上的場景。
14、武王豐地秘會周公
周武王姬發正式即位之年二月,武王在豐地秘密地與周公接觸,武王日夜思慮滅商之事,悄悄地考慮怎樣才能得到諸侯的配合與響應。武王擔心推翻商朝的時機到來后會輕易喪失,就像到了秋天,莊稼已經成熟,如果不去收獲,顆粒會自動落地。周公回答說:“決定的因素在于德。對周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敬尊天命,遠近諸侯都不要冒犯,已經和好的諸侯不要再失去。要繼續修明道德,不要安逸無為,否則會難以收拾。”
武王計劃滅商,但也擔心有些事情做不好。在即位第二年一月的一天,武王又把周公召到跟前,對周公說:“余夙夜忌商,不知道極。敬聽以勤天下。”說自己早晚都在戒備殷人,可不知道最好的辦法。武王向周公求謀,從而恭聽以勤謹地為天下努力。于是,周公又勸誡武王順德謀事。
此畫面正是周文王姬發和周公姬旦二人相會時的場景。
15、紂王鹿臺自焚
周武王姬發得知殷紂王帝辛統治集團分崩離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周武王姬發得知殷紂王帝辛統治集團分崩離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見時機已到,即率諸侯聯軍伐商。殷紂王派出軍隊在牧野進行抵抗。周歷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殷紂王的軍隊被打敗,紂王倉皇逃進內城,登上鹿臺,穿上他的寶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
這個臺子及臺上的熊熊烈火,上方的烈焰濃煙,正是殷紂王帝辛自焚時的場景。
16、武王刺紂王(輕呂劍)
輕呂劍:古代名劍,周武王用劍。《逸周書.克殷》:“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施射之,三發而后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典鉞。”牧野之戰勝利后,周武王用“輕呂”劍擊刺紂王尸體,用“典鉞”砍下紂王腦袋。
此劍正是當年周武王姬發所佩帶的輕呂劍,寶劍藏于鞘中,看上去冰冷切厚重。
17、渭水之濱
此畫面這是當年姜子牙釣魚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河州,小河在山腳轉彎,水草豐美。
18、分陜而治
西周初年,天下很不穩定,周公旦和召公奭(shì)西周初年,天下很不穩定,周公旦和召公奭(shì)二人遂決定分陜而治。“陜”即今三門峽一帶,《水經注》說是老陜州城一帶(陜陌),《括地志》則說指陜塬(今三門峽陜縣張汴塬)。當年周、召二公商定,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處,稱作“立柱為界”。周公、召公以“陜”為分界線,把周王朝的統治區分為東西兩大行政區,周公管理陜之東,召公管理陜之西(陜西之名,即淵源于此)。
這根石柱,當年就栽在分界之處,是中國最早的界石。
《未完待續》
TAG 標簽: 洛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