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堂:石器王國藏山村 考古專家都激動了
時間:2012-08-25 來源:洛陽晚報 作者:鄧超 點擊數:
一名山村教師,收集石器近半個世紀,藏品一屋子,想開博物館
石器王國”藏山村 考古專家都激動了
有首歌里唱“精美的石頭會唱歌”,而在66歲的王學堂眼里,貌似樸實無華的石頭,也可能是一個“寶盒”,里面藏著遠古人類生存和史前文明信息的珍貴密碼。
這位嵩縣山村的退休教師,在近50年的光陰里,不斷地收集著古人類石器,如今藏品已數量驚人。15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專家對這些石器逐一鑒定后激動地說:“老王的石器藏品,對洛陽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有重要意義!”
探訪:村里有個“怪人”,天天往家拾“石頭”
嵩縣閆莊鎮竹園溝村,四面環山,樹高泉清。村民們都知道,村里有個“怪人”,天天往家里拾“石頭”。
“不能吃不能用,跑恁遠去拾‘石頭’回來干啥?”總是有人這樣問。
這個“怪人”就是王學堂。他在村小學教了一輩子書,在村里很有威望,但就是少有人理解他這撿“石頭”的“怪癖”。
王學堂家不大,一個小院,四間屋,其中一間門上常年掛著鎖。
這間屋里不住人,而是用來堆放王學堂這幾十年來從外面撿回來的“石頭”。為了向慕名而來的考古專家展示他的寶貝,王學堂打開了這扇不輕易打開的門。
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門一開,眼前的景象依然讓我們吃驚:這間五六平方米大的屋內,舊床上、柜子里、空地上,堆放的全是“石頭”,其中一面墻也被用繩線掛滿的“石頭”占滿了。
這些“石頭”有的一端呈刀刃狀,有的一面磨損嚴重,有的外形與現代所用器具非常相似,看起來大多都有人為打磨的痕跡。
“你這兒好東西真不少!”還沒等王學堂開始介紹,來自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資深考古專家吳業恒、羅火金就先激動了。
驚嘆:一屋“石頭”,多是新石器時代人類用品
是什么讓這兩位考古專家如此激動?
吳業恒和羅火金,均主持或參與過我市多個考古挖掘項目。豐富的考古經驗,讓他們練就了“鑒寶”的“火眼金睛”。
吳業恒蹲下身子,先從擱在地上的月餅盒里拿出一塊個頭較小、一端平薄的“石頭”,在手里翻轉了一下,說:“這是一把石刀,應該是仰韶時期的,刀面上的小洞是當時的人為固定刀柄而特意鉆的。”
王學堂立刻興奮地回應:“是的!我這里還有石斧、石鏟、石錛、石鑿、石鋤……”根據他的指引,兩位專家將這些“石頭”一件件拿起來仔細辨認。
“這個是遠古人類用的石鐮,一端還有鋸齒,按當時的制作條件,做工算是很精細的了。這應該屬于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了!”羅火金道出了一件魚狀“石頭”的真實身份。
經過數小時的“鑒寶”,兩位專家初步認定:王學堂這一屋“石頭”,大部分都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使用過的石器,其中主要是生產工具,有十余種之多。
“根據這些石器,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生活在河洛地區的遠古人類在石器加工技術方面的演進過程。這對新石器考古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吳業恒說。
溯源:49年前,一節歷史課激起了他的興趣
這么多遠古石器,王學堂是咋得來的?這一切還得從49年前閆莊初中初三班的一節歷史課說起。
這節課,老師講的是史前文明,不到17歲的王學堂聽得入了神,他的腦海里出現了一幅幅石器時代人類生活和勞動的場景。
懷著強烈好奇心的王學堂,上完這節課的第二天,就步行十余公里跑到鄰近的田湖鎮,沿著伊河河道“尋寶”去了。
這一趟還真有收獲,他撿回來一塊一面呈斜弧形的怪“石頭”。歷史老師告訴他,這是一把石斧,是遠古人類用來砍伐樹木等用的。在同學們羨慕的眼神中,王學堂既得意又驚喜。
此后,王學堂這一愛好一發不可收。按照他自己的統計,近50年來,除掉陶片、瓷片、骨器等,光石器他就收集了數千件之多。
癡迷:為收集石器,他幾乎花光全部積蓄
這些石器如果扔在路邊,會被很多人當成普通的石頭。將這些蘊藏著史前文明密碼的石器從厚厚的歷史塵埃中找出來,王學堂幾乎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去年11月,王學堂得了腦梗死,回來后腿腳就不靈便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聽家人的勸阻,一有時間就出去“轉悠”。
“他現在還是成天惦記著哪天出門能拾塊石器回來。”王學堂的妻子朱靈娥說。
其實,王學堂收集石器的辛苦,朱靈娥了解并不多。為了節省,每次他出門找石器,就只拿兩個干饃,基本不帶錢。
有一次,他沿著伊河走到了伊川縣鳴皋鎮。正是中午時分,太陽很毒,身無分文的王學堂又饑又渴。正好前面有個磚廠,工人們見他面色異常,連忙招呼他坐下休息。一口氣吃下兩個饃,喝下一碗湯后,他才緩過勁來。
王學堂是1968年參加的工作,那時他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幾元錢。可他每年都要拿出兩三個月的工資買有關文物考古的專業雜志。
不只是看雜志,這些年他還花錢買了許多講述石器時代文明的專業書籍。“一本都要上百塊,俺們莊稼戶哪有這些錢給他敗。”朱靈娥抱怨道。王學堂算了算,這幾十年,為了收集石器,他幾乎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積蓄。
欣喜:“尋寶”中他為考古部門提供了不少線索
經過多年的“尋寶”,王學堂如今已對新、舊石器時代的各種典型石器了如指掌,成了名副其實的“土專家”。每次有了收獲回來,王學堂都會仔細將這些石器標號分類,并判斷其大致年代。有時為了有個可靠的結論,他還會拿著自己的寶貝去鄭州、西安找相關專家認定。如果在某地發現的石器比較多,他就會在第一時間向當地文物考古部門通報線索。
“像嵩縣庫區鄉曲里村、閆莊鎮窯灣村的新石器遺址,都是我發現后通知文物部門前去保護挖掘的。”在王學堂看來,這才是他收集石器幾十年來最大的收獲。
愿望:開石器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遠古文明
雖然年代久遠,但石器本身的經濟價值并不大,王學堂也從來沒有過拿它賣錢的想法。
在王學堂的心里,這些石器就是一扇一扇的窗戶,透過它們,現代人能看到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勞動的情景。
“國家文物保護法規定,只要不是通過非法途徑獲取的文物,公民均可以收藏。”吳業恒說,“但鼓勵公民將其收藏的文物捐贈給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或者出借給文物收藏單位展覽和研究。”
這與王學堂的想法不謀而合,他說:“我去咱洛陽博物館參觀過,如果博物館需要補充石器時代的文物,我愿意捐贈一部分。”
不過,王學堂自己也有個大計劃,他要在老家開一間免費開放的石器博物館,將自己的石器藏品全部陳設出來,讓當地鄉親都能有機會了解遠古文明。
“我會用我的余生來實現這個理想。”王學堂堅定地說。
□記者 鄧超 見習記者 牛鵬遠/文 記者 張曉理 見習記者 張斌/圖
TAG 標簽: 洛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