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生物化石觀賞石的方式
時間:2013-02-20 來源:中華古玩網 作者:七月 點擊數:一談到歷史,許多人最先想起來的可能就是圖書館里一本本厚厚的歷史書。然而,自然界中還蘊藏著一本用特殊文字記載的巨大“史書”,書頁就是地層,文字就是化石。這部巨著為我們很好地敘述了地質時期各種古代生物起源、發展、滅亡和相互演替的事實真相。
化石是指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地史時期的生物遺體和遺跡。化石反映了一定的生物特征,大多是古代生物的莖、葉、貝殼、骨骼等硬體部分,經過沙石掩埋的地質過程中礦物質的充填或交代作用,形成保持原來形狀、結構或者是印模的鈣化、硅化、黃鐵礦化和碳化的生物遺體、遺物。也有少數化石由于特殊的保存條件,生物遺體在未改變的情況下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如凍土層中的猛犸象、琥珀中的昆蟲等。
這部“石頭大書”告訴我們,46億年—25億年前,隱生宙的太古代晚期出現了菌類和低等藍藻。25億年—6億年前,隱生宙的遠古代晚期出現了無脊椎動物。6億年前—2.25億年前,顯生宙的古生代依次出現了三葉蟲、鸚鵡螺、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動物、原始爬行類動物,并出現了以蕨類植物、鱗木、蘆木為主的植物群。2.25億年—7000萬年前,顯生宙的中生代逐步出現了原始哺乳動物、原始鳥類,爬行類動物也興起并進入繁盛階段,裸子植物繁茂起來,被子植物亦開始出現。7000萬年前,顯生宙的新生代,恐龍滅絕,鳥類、哺乳類動物以及被子植物興起,直至人類出現。
不同地層里的化石不僅記錄了它本身的生存活動歷史,而且更能顯示出地層的“年齡”,成為人類開啟地球“迷宮”的“鑰匙”。它是研究地質學、生物學、氣象學等各種學科的依據和突破口。而古生物化石除了它的科學研究價值以外,在收藏者們看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觀賞性,我們通常把這樣的化石叫做古生物化石觀賞石。古生物化石觀賞石的鑒賞主要從四個方面考慮,即真實無偽、稀有新奇、形體完整、富有藝術魅力。我們根據以上四點選擇部分收藏的化石請大家鑒賞:
棘皮動物
棘皮動物是無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門類。由于硬體構造復雜而奇特,觀賞價值較高。
此圖即是棘皮動物中的海百合。此化石長80厘米,寬60厘米,外形酷似荷葉。硬體分根、莖、冠三部分,冠部又分萼和腕。
爬行類
爬行類是地史時期曾繁盛一時的龐大類群,為真正的陸生四足動物,可以產卵在陸地孵化,幼蟲不再變態。原始的爬行類最早出現在古生代盛極一時,曾遍布陸地、空中、海洋及河湖沼澤等生活環境,中生代末急劇衰落,僅有少數延續至今。
爬行類因形態奇特而富有一定的神秘感,完整的個體難以采得,故完整者觀賞價值很高。
陸龜背甲凸隆而腹甲平,背甲廣闊地由骨縫線與腹甲相連,整體橢圓形,長21厘米。地史上出現于早第三紀中期至第四紀初期,距今大約6000萬年左右。背甲、腹甲保存無損,表面紋飾清晰,石化程度高且龜殼未變形,觀賞性很強。
貴州龍屬海洋爬行動物的蜥鰭類,腫肋龍科。四肢尚原始,沒有特化成鰭狀。頭近長三角形,眼眶大而圓,前肢比后肢強壯,年代應是中三疊紀,即2億多年前,產自貴州。此化石骨骼完整無變形,立體狀,突出顏面,體態自然而有游動感。
無盾龜背甲緩凸,呈卵形至心形;腹甲平,呈倒“山”字形。體長25厘米。背甲椎板窄長,肋板長條形。嚴格分類的話其不屬龜而應屬鱉。背甲保存完好,表面紋理清晰,年代是白堊紀,應為1億年左右,產自河南。
兩棲類
兩棲類是一類在個體發育過程中或多或少需經過變態的生物,幼體以鰓呼吸,適于水棲,成體一般以肺呼吸,適于陸棲。兩棲類最早出現于晚泥盆世,石炭一二疊紀時繁盛,是水生生物向陸生爬行類發展進化的見證。
此圖應為玄武蛙,外形特征與現代蛙相似,頭骨為三角形。時代屬新第三紀,第四紀早期也有產出,距今約1000多萬年,產自山東臨朐。此化石地板為頁巖,且與蛙化石的色對比強,結構清晰,形體完整,極具觀賞性。
魚類
魚類是一種較低等而種類繁多的水生脊椎動物。魚類起源很早,在數億年的演化過程中,有一些古老的種類早已滅絕。
狼鰭魚屬硬骨魚亞綱。體小,眼大,屬淡水魚類。主要產于遼寧、山東、河北等省的上侏羅紀淺色頁巖中,距今約1億多年。此化石為多條魚成群保存在同一薄板狀頁巖中,魚體形態自然,結構清晰逼真,天然成趣。
江漢魚魚體呈側扁的長卵圓形,全長8厘米,魚體褐黑色,栩栩如生,時代為第三紀,距今約4000萬年左右。
三葉蟲類
屬節肢動物門的三葉蟲綱,全為海生。它們屬種繁多,大小不一,在寒武紀和奧陶紀最為繁盛,到二疊紀末滅絕,距今約2億到6億年。背部為幾丁質(角質)的甲殼組成,因背甲被兩條背溝縱分為軸部和左右對稱的兩個肋葉,故名為三葉蟲。
這組三葉蟲,蟲體完整而明顯凸出于圍巖底板,體態和諧,富有美感。
三足類
鸚鵡螺是具殼的原始海生動物,繁盛于2億年前的古生代早期。此鸚鵡螺殼明顯外旋,由許多前凹、后凸的氣室組成,中間有一道薄薄的隔壁分隔。
震旦角石舊稱中華角石,我國古代稱“寶塔石”。殼體呈尖而窄的直長圓錐形,表面具有波狀橫紋。這一化石殼體完整,中央縱向切面自然風化,內部構造清晰,層次分明。
菊石種類繁多,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海洋中均有生存,小者如豆,大者如盆。這個菊石外形完整清晰,主體明顯突出,別具一番古樸渾圓、不事雕琢的美感。
昆蟲類
我國昆蟲化石主要產于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及第三紀地層的頁巖中。
這一蜻蜓化石,身軀修長,具有四個完整的翅膀,翅膀上的紋理清楚分明,歷經1億多年之久依然能感受到薄如蟬翼般的質感。還有甲殼蟲一類的化石、馬蜂化石、蒼蠅化石等,雖然經過了億年,仍栩栩如生。
甲殼類
水生肉食性節肢動物,身軀與附肢覆蓋有幾丁質外骨骼。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和胸部常常愈合成頭胸部。頭部具觸角一對,三對捕食用的附肢。步足成對,有的具鰓。腹后附肢常變扁平,呈具末刺的扇狀。
古蟹主要是熱帶蟹類,產于中新世,距今約2000萬年。這一化石為古蟹,背甲為卵形,前緣微前伸,橫向呈拱形,縱向呈陡圓,邊緣呈鋸齒狀。螯肢粗壯,造型生動有趣。
龍蝦產生于1億多年前的侏羅紀,甲殼呈六邊形,邊緣銳利,前、側緣呈刺狀,腹部長,扁平而窄,中部有凹脊。這是一保存完好的龍蝦化石,甲殼短圓,身體粗壯,腹節相互交疊,尾刺細長。尤其珍貴的是這是龍蝦化石的正反模。
腕足類
腕足類動物是一類品種繁多而具有兩瓣硬殼的單體海生底棲生物。志留紀至二疊紀最為繁盛,主要保存于灰巖、泥灰巖及鈣質頁巖中,距今約有280萬年到440萬年的歷史。
喙石燕又稱巔石燕,屬腕足動物門。這一化石大小和形狀很像菱角,兩側尖翼自然舒展,背部隆起飽滿,凹槽線條流麗明顯,殼褶呈現出起伏的波浪狀,給人柔和的美感。
鸮頭貝,鸮是一種性情兇猛的鷹,鸮頭貝因貌似鷹頭而得名。它們體形肥厚,殼體呈心形至球形,殼質厚,喙高凸而向內微微彎曲。兩個完整的鸮頭貝化石緊密相連,共生于同一個標本中,如同兩只相依相伴的雄鷹,留給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極具藝術魅力。
弓石燕,民間又稱“燕子石”,距今約2億8000萬年左右。由背、腹兩殼組成,腹殼具鳥嘴狀尖喙,中央具凹陷的腹中槽,殼線自喙均勻散出,連接兩殼的絞合線直而長。
收集化石是一個富有趣味性的愛好,它不僅能令人情不自禁地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驚奇于生命自身具有的原始、天然的美感,讓我們感受到“生命之道,大道至簡,大智無聲”的人生境界,更能對豐富我們的地理、歷史知識作出重要貢獻,而這一點是任何別的藏品都無法與之匹敵的。化石過去在國內只考慮它的藝術價值,而國外對它的科研、藝術等價值都給了非常高的評價,在國內價格低廉的化石標本在國外都給出了天價,造成了一些走私集團將化石大量販賣國外的現象。因而我們強烈呼吁,化石也是收藏界中一個重要的門類,不但應該從藝術價值的角度來宣傳,更重要的是從它的科學價值層面進行宣傳,從而達到保護這一種珍稀藏品的目的。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