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熟的和田玉是什么樣子的看了你就明白了?
時間:2016-01-25 來源:搜狐網 作者: 朱 興 點擊數:“籽玉之白謂之貴,籽玉之熟謂之尊。”當一位朋友剛步入玉友之列,最容易首先被傳授的便是籽玉的白度判斷標準,而自己最容易首先接受的也是籽玉的白度判斷標準。對于授者來說,白度是最容易被表述的;對于受者來說,白度是最容易被比較的。兩件玉器,只需放在一塊兒,即使是不知玉為何物的人,也總能判斷出誰更白一些。對于一種市場化商品,標準是必需的,而白度對于籽玉來說是最易成為標準的指標,因此白度便成為了當今籽玉優劣判斷的首要指標,在判斷籽玉市場價格時起到了主導作用。至此一個矛盾便出現了,如果僅比白度,俄料、青海料的白可以輕松趕上甚至超過和田籽玉的白,和田籽玉之優勢在何處?和田籽玉價值之高又為何而高呢?
這就需要我們回頭看看古人為何崇玉,愛玉,佩玉,玩玉的原因了。“石之美者謂之玉”,玉之所以區別于石,是因為玉之美,而非玉之白。真正主導玉之價值的,是玉的溫潤之澤。一旦玉友更加深入地玩玉,“老氣”、“老結”、“老坑”、“熟糯”等等一些比“白度”虛無飄忽得多的詞語便會在耳邊頻繁出現,而事實上這些無跡可循的“標準”,卻是對和田玉理解必須跨過的一道“檻”,一旦融通,便是玩玉過程中的一次飛躍。上面的一些詞匯可以概括為籽玉的“成熟度”,以下聊聊這個“熟”在籽玉身上是如何體現的?
一、看結構
“無結構”是現今常被提起的一個詞,而如何才算無結構其標準卻又說法不一。在小編看來,無結構必須是在任何自然和人造光源條件下肉眼直視觀察玉內無任何結構。無結構就意味著玉質極致密,是纖維狀交織結構的極端形態,因此無結構的“熟”玉密度和硬度會比一般的玉石略高,而玉薄之處有時會顯透,但區別于青海料水性的“嫩透”,是韌性與剛性并存的“熟透”。整體觀察“熟”玉的質地柔韌中又透顯出剛性,會散出一種寶光感。
二、看玉色
老玩家都會有一個感覺,往往質地特好的籽玉很難達到特級白的標準,而色極白的籽玉往往質地又會顯疏松,有干澀之感。這就如同雪與冰的關系,兩者本是同一物質,雪的結構疏松,更易折射光線,就顯得很白,而一旦由雪變為冰以后,結構緊了密度高了,顏色也就沒那么白了。而我們看“老熟”的籽玉,有人說它的白色會微泛黃,有人說它的白色會微泛粉,其實都是想形容“脂白”這個概念,“脂白”絕不是雪白,更不是紙白。“熟”玉之色應是有油脂光澤的暖白色調,這種色調自然而然地會給人一種精光內蘊之感,不是極白,卻又比極白更讓人感覺心情靜謐,似乎玉與人可以由此而融為一體。“熟”玉之色的“暖”是必須被強調的,色可以偏青,但絕不可偏灰偏冷,否則它又如何能被稱之為“熟”呢?
三、看毛孔
如今毛孔已成為籽玉的重要身份證明,以至于明明一塊可以完整對稱的玉牌非得缺去一角以留下那“珍貴之皮”,如同在一位美女的臉蛋上剮一塊肉,留一個疤,以此證明這位美女是真人,題外之言,個中無奈不再細述。而同時日益成長的“高科技”手段讓玩家們對毛孔也越來越把握不定,但總的說來以今日之工藝天然毛孔與人造毛孔還是能區別一二的,畢竟長期積累與短期速成給人的第一感覺總會有些不可言明的差別。再來說“熟”玉的毛孔,由于“熟”玉的質地緊密,其毛孔也相對細微,表面不會有較深的坑洼,毛孔大小也相對較平均,但一定要區別于噴砂毛孔的機械平均感。用肉眼觀察,“熟”玉表面毛孔折光柔和流暢,不會有粗滯感。
四、看皮色
還是由于“熟”玉質地緊密的緣故,其皮色往往想入而又不得入,于是只能在極淺的表面著色化開,因此“熟”玉的皮色多為灑金色,且多為活皮、油皮。所以說“灑金皮下出羊脂”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一些“老熟”的光白籽中,常會感覺其表面有一層不易察覺的淡黃色包裹,那其實也是一層灑金皮,所以這類料開出后里面的肉往往會比表面更顯白一些。
五、看形狀
“熟”玉的形狀在籽玉中最為流暢,過渡最為自然,不會有鮮明的棱角,包括一些老的斷面繃茬,都在歲月的歷練下變得柔和順滑,把玩起來給人一種舒爽感。
六、看手感
判斷玉的手感,首先要把玉在凈水中浸泡至少一晝夜,去除其表面油跡污漬的殘留,以避免影響真實手感。“熟”玉從水中取出時,由于其表面毛孔細密,可以觀察到水與玉會迅速分離,甚至不用擦拭玉就會將水幾乎完全排除。將“熟”玉握于手中摩挲感覺,如嬰兒肌膚般的凝脂之感便會在此刻出現,順滑流暢,毫不滯手,甚至讓人擔心它會脫手而出。
綜上所述,以上六點全部符合就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老“熟”籽玉了!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