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廢江河萬古流——為切割打磨石正名
時間:2014-10-01 來源:奇石網 作者:侯桂林 點擊數:——為切割打磨圖文畫面奇石正名
一、不可接受的石種歧視
在我國賞石界,對于經過人工切割打磨后發現的圖紋畫面石還能否稱其為“天然奇石”和有無收藏價值一直存在著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凡經過人工切磨的圖紋畫面石都不能稱為“奇石”,他們將這一石種定性為“工藝石”或“造假奇石”,因此觀賞價值不高,更沒有收藏價值。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單就圖紋畫面石而論,不管是純粹的原石還是經過人工切磨后再發現的圖紋畫面石,它們都是“源于自然,取法自然”的天然石質藝術品。而且經切磨出的圖紋畫面石畫,更具有特殊的“天人合一”、“返璞歸真”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因此,同樣可稱為天然奇石。
筆者始終認為,觀點相左本無所謂。因為賞石這門文化藝術本來就存在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審美差異。賞石者受各自文化藝術修養和理論水平的制約,對什么叫“自然美”和什么可稱“奇”的理解和表達同樣存在著概念上的區別和理論上的爭議。但問題是,在賞石界持前一種觀點,手里又握有“決策權”的某些專家或權威們的觀點,對我國賞石文化事業和奇石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的抹黑作用和造成的不良影響,我們就不能再以無所謂的態度而等閑視之。因為這些專家權威的“話語權”已經在奇石展覽和奇石藝術鑒評中轉化成了“決策權”。在不少展評活動中,他們變化著制定的所謂“規則”,先是“切割打磨石不得參展”。在受到石友質疑后,又改為“可參展但不能參評”。再次受到抵制后,又改定成“可評獎但不能評高獎”。由此可看出,這些“三變不離其宗”的規定,是對物美價廉、深受廣大石農、石商、石友所喜愛的切磨畫面奇石這一特殊的石種持了排斥和歧視的態度。對于石種歧視的不可接受,筆者幾年前曾發表過《還是百花齊放好》專文進行過論爭。但人微言輕。很難改變哪些“規則”的不公與不平。今再撰《不廢江河萬古流》長文,試圖為受到歧視的切割打磨畫面奇石正名,為熱愛這一石種的人們討回公道。
二、“半壁江山”廢不得
在中華賞石文化發展的長河中,經人工切磨(初為鋸磨)的圖紋畫面石歷來為國人所珍愛并予極高評價。舉云南點蒼山“大理石畫”為例,遠在唐代其審美價值(觀賞價值)已為文人學士所高度肯定。唐相李德裕這位奇石鑒賞大家、收藏大家曾作詩贊曰:“藴玉抱清暉,閑庭日瀟灑,塊然天地間,自是孤生者。”到明清兩代,文人墨客對大理圖紋畫面石的欣賞、收藏和贊頌幾近于狂熱。如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對大理石畫之奇之美的贊嘆更是語出驚人。他在游記中說:“大理石塊塊皆奇,俱絕妙著色山水,危峰斷壑,飛瀑隨云!雪崖映水,層疊遠近。筆筆靈異,云皆能活,山如有聲,不特五色燦然而已。故造物之越出越奇,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清代著名學者阮元對大理石畫之研究與論述、挖掘得更加深入,他說經過切磨、裝飾過的“大理石屏、或插屏或掛屏都屬清賞之物”,并首次定名為“天然石畫”而“非筆墨所能造成”。阮元為大理石畫的鑒賞與收藏撰寫過多篇品題和詩賦。如“畫家能寫景,妙與詩情通,人力不能到,始識天有功。北宋虢山石,幻出月與松,歐蘇共題賞,畫法擬畢宏。今之點蒼山,石畫出中峰,溯畫所自出,五色生山龍“。我們從這首詩里還進一步獲知,北宋大文人歐陽修和蘇東坡也都是圖紋畫面石鑒賞和題詠者和收藏家。(有考證“虢山石”產自河南,但同屬圖紋畫面石類,如今河南產國畫石等亦是切磨石。)
通過以上簡略的研究和介紹,經過切割打磨出的圖紋畫面石能否稱作奇石,有無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爭議——我們的前賢古圣都已給出了肯定的答案。為進一步說明,再引用阮元詩句中更明確的觀點。詩中說:“點蒼山里石,繪畫皆天生…此物自不朽,造化詩無聲。”這“天生”、“不朽”和“造化”等用詞均說明,“石畫”雖經過切磨而顯出,它仍然屬于自然天成、天造地化而不朽之物。
切磨圖紋畫面奇石因受到許多有識之士的鐘愛而流傳甚廣,遠在明王朝地方官吏通過各種手段將大理石畫上貢至京都供帝王將相玩味品賞。甚至在日本等海外賞石家都視之為“珍寶”而收藏。至民國時期,石文化學者張輪遠著《萬石齋大理石譜》的問世,更將大理石畫之觀賞要素“形、質、色、紋”及其審美價值、收藏價值體系做了全面論證,成為“好石者圭皋”。當今名副其實的大理石畫研究專家章用秀先生在其專著中指出:“大理石畫是我國名石中充溢著詩情畫意的神奇仙品(雖經過鋸切磨光等幾道工序),是大自然特殊的、罕見的、不同尋常的造化結晶…為藏家所重。”
切磨圖紋畫面石文化是我國傳統賞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不但不可因石種偏愛而歧視,更不可將它們污名化而拋棄。反之我們必須認真地繼承與弘揚。事實上,今天國內石市上大量涌現出的切磨畫面石已占據奇石品類的半壁江山。除大理石畫外,石都柳州推出的“國畫石”(草花石)“彩霞石”,賞石大省山東推出的“臨朐五彩石”、“費縣天井(景)石”、“尼山草花石”和煙臺“福山梅花石”;河南洛陽推出的“嵩山水墨國畫石”、“黃河日月石”、
“荷花石”、“牡丹石”、“竹葉石”;山西推出的“歷山梅花石”、“古城黃河日月石”;西域青海、甘肅推出的“七彩石”、“桃花石”;內蒙古推出的“巴林色彩畫面石”,南國廣東韶關推出的“乳原彩(禪)石”、湖南古老的“瀏陽菊花石”、湖北的“恩施菊花石”、“三峽畫面石”,云南的“樹化彩玉石”,南京的“硼美畫面石”,“切磨雨花石”以及江蘇東海的“水晶磨制石”,遼寧的“瑪瑙切片石”等等都是外璞內秀,自純自真,五彩紛呈。“亦是丹青亦是詩”的圖紋畫面石真是層出不窮,他們的共同特點之一都是因被切割打磨后而溫婉如玉、引人入勝。同時它們物美價廉,銷售量大。讓各地石農、石商賴以生計而獲得實惠多多。因此說,“半壁江山廢不得”。我們都應以仁者胸懷祝福切磨圖紋畫面石有更光明的前景。
造化之秘與心匠之運
——為切割打磨圖紋畫面石正名之二
文 / 侯桂林
先寫了《不廢江河萬古流》的“正名文章,回頭再看,感性表達有余而理據表釋不足,故而再撰此篇,以圖前后呼應。
毫無疑問,“天然性”是奇石的主要特征之一。奇石之所以稱奇,是因為它們稀有、罕見和特殊,其審美價值首先是妙在鬼斧,貴在神工。由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奇石,人們習慣的稱為“原石”或“原汁原味原生態觀賞石”。但是不應該忘記,由原生在卵石表面上的圖紋畫面原石,在離開了它的原生地而成為“石質藝術品”之時,它已不再是原生態的石頭了。因為生態環境的改變,其語境也就隨之改變了,所以說“天然原石”并不是“天然奇石”的代稱。
眾所周知,中華賞石文化的發生、發現和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共鳴,所謂“自然的人化”即是由人改造過的對象。因此,黑格爾說:“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的美。”美學家朱光潛先生也說:“人之中受自然的影響,自然也體現著人的本質力量。”這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不是兩個互不相干的對立面,而是一個相互依托、相互滲透、相互推進的關系。原石表面上生成的圖紋畫面雖然是大自然多重合力作用形成而非人工所為,但它也是靠賞石者視覺和心靈去發現并賦予其意義的。
我們之所以要為切割打磨過的圖紋畫面石正名作辯解,從某種意義和某種程度上看似有些“犯規”,但從理論研究目的出發,沒有爭辯便沒有意義。沒有爭議,“說明你沒有創造,沒有文化結構的挑戰”(余秋雨語)。我們的“犯規”,完全是憑著自己的賞石實踐經驗和理論自信去犯那些“自然奴隸主義者”的陳舊之規。詳而言之有以下四點:
一、切忌千篇一律
奇石各有妙,天精在發現。圖紋畫面奇石的自然結構不是千篇一律的,因而要發現它的奇妙也不能靠一種方法。未經人工切磨的畫面石或經人工切磨后的畫面石,二者的自然結構有別。一個是表現在原石的表層面,一個是表現在原石的內層里。因原石的構造不同,要發現它們的美就必須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石表上的畫面只需通過直覺即可發現,而蘊藏于頑石內壁(內層)的畫面用直覺是無法看到的,只有通過人用心將頑石切鋸磨研才可能被發現。這樣的發現完全符合錢鐘書先生說的“造化之秘與心匠之運”的理論原則。因此在認識上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切忌千篇一律。
二、石破天驚,各美其美
某些“專家學者”提出經人工切磨的圖紋畫面石不能稱為奇石,只能稱“工藝石”或“造假奇石”,所以否認這類畫面石的三個價值(觀賞價值、收藏價值、經濟價值),因此主觀地規定切磨畫面石“不能參展,不能評獎、不能評高獎”,這不是石種歧視和排斥又是什么呢?他們強調只有“原石”才有價值。但是他們完全不解造化之秘的“外樸內秀”和“石破天驚”的辯證道理。忽略了外在美與內在美各美其美的審美法則。實踐告訴我們,有許多原石的表面什么畫面也看不到,而一經人工切鋸打磨后,石破天驚原石內壁隱藏著的天地大美則更令人拍案驚奇。筆者收藏的彩色巴林畫面石就是經一刀切開才發現了一幅如“屈子行吟”的人物畫面(見圖)。它的“罕見、特殊和稀有性”決不低于所謂的“原石”的審美價值。相信“造化之秘和心匠之運”的道理不僅是一種文化判斷,更是我們的理論自信。
三、“加入自然并解放自然”
我們認為,賞石文化是一種多元滲透、異趣溝通的自然美與藝術美對立統一的形式美的審美文化。大家也都在講,賞石藝術是一門“發現的藝術”。優良的奇石便是“石質藝術品。”但是許多人對藝術本質的理解和認識是含糊不清的。大學者培根對藝術下的定義是:“藝術是人與自然相乘”。大畫家梵高則在一封信中這樣寫到:“對藝術,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比下面更好的定義——藝術,是人加入自然,并解放自然。”結合我們的賞石實踐,這個定義對賞石藝術最為適用,石藝的創作就是自然與人的相乘。按我國傳統理論叫做“天人合一”。人不加入自然又何談解放自然?對自然奇石的直覺發現或經過人工切磨后的發現都是人加入了自然。在奇石藝術創作過程中,因對對象的感悟而為它題名、代言、設計并配飾石座,還要選擇擺放位置等等一系列二度創作工作,這都是人在點化自然,解放自然,最后才能把自己創作的對象變成一種形式化了的“自然”。尋覓、選擇自然原石或經切磨發現石中的造化之美,這是更接地氣、通地脈、得地魂賞石審美實踐的文化自覺。
有一點必須強調,作為審美對象的天然石質藝術品,只要石上的圖紋畫面沒有任何人為的添枝加葉和著墨染色,它的圖畫就是渾然天成的存在,仍然具自純自真的天然性,仍然符合“取法自然”的審美原則。因此說,切磨畫面石仍然是天然奇石,而非工藝石,更非造假石。人們絕不應以情緒化的偏見去對待用這一特殊方法發現的神奇的石種。
四、文化是多元的,不同層次的不同人,都有享受自己喜愛的文化自由。但也都應該以海納百川、百花齊放的心態,客觀、寬容地去對待自己不喜歡的文化。我們要做自然的主人,不要做“自然的奴隸”(黑格爾語),更不做阻礙賞石文化澎湃發展的狹溢的自然主義者。
自然本無限,天精在發現。讓更多難以發現的外璞內秀、溫婉如玉的圖紋畫面奇石重見天日,給人們帶來更多意外的驚奇和驚喜,這就是我們的訴求要達到的真實目的。
賞石界對經過人工切割打磨的圖紋畫面奇石常有爭論,一些所謂“專家權威”對這一特殊石種持排斥甚或歧視態度,抹黑它是“奇石造假”。更有少數人利用手中權力不批準此類奇石參展、參評或“參評扣分”。對此種種行為余曾數度撰文抗辯,奈何人微言輕。然初衷難改,不公則爭,不平則鳴,今再以小詩一首發聲:
奇石造化奇,發現在匠心。
切磨不為錯,畫圖乃天生。
若抗爭仍無果,那就只好繼續讀自己喜歡、有用的書,玩自己快樂、啟智的石吧。但吾相信,燈愈撥愈亮,理愈辯愈明,吾知音者定將與日俱增。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