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早白堊世義縣組發現了最早的具肉質苞片的麻黃屬大化石
(化石網/王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永和王祺在中國東北早白堊世義縣組發現了最早的具肉質苞片的麻黃屬大化石。
現存裸子植物麻黃屬Ephedra L. (Joint fir) 雌球果的苞片要么是多彩、肉質的(麻黃組),要么是干的、翅狀膜質的(Alatae組),或者是干的、革質的(Asarca組).這些多型性的苞片在麻黃屬種子的長距離散布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足以說明這個類群為何能在歐亞大陸、北非、北美和南美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廣泛分布。
<近來的分子系統學研究表明肉質苞片在這個屬的性狀演化中比膜質和革質苞片要更加原始.然而,我們對麻黃屬肉質苞片的起源和化石記錄卻一無所知。
我們在這里描述了一種產自中國東北早白堊世義縣組(距今約120—125 百萬年)具肉質苞片的麻黃屬球果大化石.這個球果具有三枚橢球形的種子,腋生在僅有的一輪肉質苞片中.每個種子具有一層薄薄的外蓋被和一層內珠被(和珠心愈合),內珠被向上延伸穿出外蓋被的開口,形成了一個細而直的珠孔管.這些特征組合顯示出她與一個具有三胚珠球果的現生種-中間麻黃Ephedra intermedia最為相似,但是后者具有一輪頂生可育和下位的、多輪不育的肉質苞片以及厚厚的外蓋被.因此,我們為這些球果化石建立了一個新種-肉果麻黃Ephedra carnosa Yang et Wang。
我們的發現為過去麻黃屬的分子系統學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大化石證據,表明麻黃屬肉質苞片至少起源于早白堊世,不應晚于膜質和革質苞片的出現.該結果最近剛剛發表于國際著名綜合性開放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