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小蓬萊在雷峰塔右,宋內侍甘升園也。……今為黃貞父(黃汝亨字,黃易六世祖)先生讀書之地,改名‘寓林’,………貞父先生為文章宗匠,門人數百人,一時知名士,無不出其門下者。”《錢塘縣志》載,晉葛洪煉丹于此,故有此名。
名士潘庭筠在《錢塘黃君墓志銘》中道:“君(黃易)嘗自繪《得碑十二圖》,又取所藏唐宋舊拓,漢魏諸碑,雙鉤附跋,刊為一集,名《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寓林公舊筑室雷峰之東,額題‘小蓬萊閣’,用名此編,志不忘也。”“小蓬萊閣”為黃易庋藏金石碑拓之處,亦為終身使用的齋號,所著多用此命名。自用印中存有“小蓬萊”、“小蓬萊閣”多種。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秋盦等。乾嘉時期,金石學大興,名家迭出,以錢大昕、翁方綱、孫星衍、王昶、黃易等人為其中翹楚,時稱“金石五家”。黃易又工書畫、精篆刻,后人將其列入“西泠八家”,與丁敬并稱“丁黃”。乾隆四十二年(1777),黃易在京城結識翁方綱等人,他們以大學士翁方綱為中心,時常雅集,鑒賞討論碑帖書畫。黃易與翁方綱結下深厚友誼,信札往來,研討金名碑刻二十余年不輟。這對黃易的學術成就及仕途影響極大。
乾隆四十二年(1777),翁方綱借黃易所藏石經三段拓本,摹勒于石,因效慕宋代金石家洪適,刻漢熹平石經于會稽蓬萊閣韻事,自題書室匾額曰“小蓬萊閣”。恰好此時黃易寄來書札云:“先少參讀書南屏處名小蓬萊,欲構小閣”,兩人齋號不謀而合,洵為奇事,故翁方綱題石經卷首曰:“蓬萊宿約”。黃易亦篆刻兩枚同款式“小蓬萊閣”朱文印,與翁方綱分用。這就是翁方綱在《黃秋盦四十九歲像贊》中所謂“丁酉寫像,初持石經。小蓬萊閣,覃溪(翁方綱號)共銘”的喻義。這兩枚印鑒拓片,同藏于故宮博物院,今人亦可觀展其原貌。其中黃易自用“小蓬萊閣”一印,后流入濟寧碑帖收藏家莊縉度(字眉叔,號裴齋)之手,嘗鈐諸碑拓之上射利。這一印章,涉及黃易、翁方綱、莊縉度三個金石收藏家之手,故辯清此印異同流傳,對于金石碑帖的鑒定,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