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石界,靈璧、太湖、昆石和英石等傳統奇石可謂如雷貫耳,人盡皆知。古人極推崇的“瘦、皺、透、漏”賞玩要訣,就源自這些傳統奇石的基本特征。但隨著時代發展和更注重“形、紋、質、色、皮、意”的新石種大量涌現,傳統奇石的壟斷地位被迅速打破,實現轉型發展屬大勢所趨。
一、傳統奇石存在局限
以靈璧、太湖、昆石和英石等為代表的傳統奇石,曾經有過輝煌歷史,以至于在相當長時期內,傳統奇石的“瘦、皺、透、漏”特征都被當成奇石界通行標準。而現今時代的情況大不相同,在一些地方的新賞玩和收藏者中,傳統奇石已經接近被遺忘。
首先,是傳統奇石樣式相對單調。我們知道,傳統奇石的“瘦、皺、透、漏”特征,一直是其最吸引人們目光的亮點和決定其有無賞玩意義的關鍵,但這也是其最薄弱之處。由于傳統奇石基本以觀形為主,而形狀又大同小異,不外乎是一些溝槽、凹凸和空洞,盡管每塊石頭的細部不同,但在整體上仍很容易讓人有似曾相識感覺,除了少數能具象狀物外,大多難以讀出內容。而奇石最重要的還是讓人們能夠通過觀賞獲得暢想感悟,大同小異的東西很難達到這個要求。也許有人會認為,傳統奇石中也有出眾的紋理質色可賞,像靈璧石就有“聲如青銅色碧玉”美譽,但這些說法都形成于信息閉塞的古時候,在新的紋理畫面及質色石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今天,傳統奇石的紋理質色最多只能算陪襯。
其次,是傳統奇石質地比較松脆。傳統奇石之所以能夠“瘦、皺、透、漏”,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石灰巖松脆質地起決定性因素,正是質地比較松脆且易被流水溶蝕造就了其瘦骨嶙峋和多凹凸空洞特點,相應地也使這些石頭特別不耐磕碰并容易用各種鉆孔及研磨工具修整改造,比如在北京、上海及蘇州等地一些古代園子里保留下來的傳統奇石,大多數都有被打磨改型痕跡的原因就在這里。在機械電動工具和有機化學溶劑隨處可見的今天,對這些松脆質地的石頭進行打磨修整已經易如反掌,加之這些石頭中的多數在發現時都深埋地下,表面有一層或厚或薄附著物,要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清除,更給一些急功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