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玄奘路特稿:健陀羅國賞石雕
時間:2011-10-25 來源:未知 作者:洛陽賞石協會 點擊數:本報記者寇興耀巴基斯坦白沙瓦訊 公元628年秋,玄奘進入北印度境內,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河流域。
印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古代對印度有多種叫法,如“身毒”、“天竺”等。玄奘根據古印度語,在《大唐西域記》中主張應稱之為“印度”,這一名稱遂成為印巴次大陸的通稱。
玄奘從那揭羅喝國(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東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羅國都城布路沙布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健陀羅東臨印度河,其佛教屬于“一切有部”,流傳至中亞和中國,稱為“北傳佛教”。玄奘赴印度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學習《瑜伽師地論》,而其作者無著就誕生于健陀羅。
健陀羅國創始者,原為公元1世紀入主其地的大月氏人(在敦煌附近),因疆域擴大,建都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市西北。這里曾為希臘人長期占領,留下希臘風格的雕塑藝術。健陀羅人汲取古埃及、希臘、羅馬、波斯的雕刻手法,并加以發展,形成表現美的比例、和諧的幾何形體和煥發生命力的人體雕塑藝術。
白沙瓦市博物館收藏了大量健陀羅藝術珍品。6日上午,考察隊員們來到這個藝術寶庫,一飽眼福。博物館有兩層樓,展廳平面為十字形。玻璃櫥窗里面展示小型石雕作品,最小的僅指頭長短;櫥窗之間擺放大的雕像,最大的兩人高。
健陀羅雕刻藝術的影響極其深遠。云岡巨大的佛主像從巖石上直接雕出來,帶有健陀羅剛硬的風格。到龍門石窟時,中國的藝術家已經具有完全吸收印度和中亞風格的能力,雕刻藝術有了中國的民族氣質。
作為一個洛陽人,不可避免地會把健陀羅雕像和龍門石窟進行比較。二者都太偉大了,看了都會讓人震撼,僅僅是以我這個普通人的眼光看:健陀羅的雕像更寫實些,人體結構更精準些;龍門石窟的雕像更寫意些,人體結構更夸張些。早期佛教以菩提樹、佛陀的足印等象征符號代替佛陀,健陀羅藝術使其有了人格化的形象。我想,最初健陀羅的藝術家更注意希臘藝術的結構準確,想象的翅膀還沒有徹底張開;而到了洛陽造像藝人那里,造的就是想象中的神佛,于是更傳神,更有教化的震撼力。
但我不得不佩服健陀羅許多小的造像(如圖),精美至極,而龍門的小雕像相比稍有欠缺。也許,這與當時造像者的財力、胸懷有關:健陀羅僅僅是個北印度小國,屢受外來民族侵擾,而北魏、大唐,號令天下,傾皇室、王公之力,自不會同等愛好、同等追求。
健陀羅與洛陽,在佛教造像藝術上樹起兩座里程碑,遙相呼應,在世界藝術之林熠熠生輝。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