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松石龍形器:華夏龍圖騰的正統根源
時間:2012-09-10 來源: 作者:姜春暉 點擊數:核心提示
中國人對龍有著特殊的感情——作為中華民族的氏族圖騰,龍自古以來就被賦予智慧、尊貴、神秘莫測、神通廣大等豐富內涵。
龍的形象在全國各地屢有發現。2002年春,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長約65厘米,由2000余片綠松石片粘嵌而成,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民族最古老的龍形器,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國寶”,被命名為“中國龍”。
綠松石龍形器
文物名稱:綠松石龍形器
文物年代:夏
出土時間:2002年
出土地點: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
1 形象罕見 極具價值
2002年春,在清理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南院的一座墓葬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這件綠松石龍形器——長約65厘米,由2000余片形狀各異、又細又小的綠松石片粘嵌而成,其中,最小的綠松石片直徑僅0.2厘米,厚度約0.1厘米。龍形器的龍頭呈扁圓形,并伸出許多條龍須或鬢,吻部微突出,額面中脊鼻梁明顯,梭形眼眶對稱。龍身略彎曲,中部脊線向兩側下斜,全身布滿菱形鱗紋,尾尖內蜷。在龍形器尾端不遠處,還有一個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乎垂直。
與今人喜金好玉不同,夏商時期,綠松石一直被人們視為寶石,多為貴族所使用。因此,凡出土有綠松石飾物的墓葬,多是等級很高的墓葬。“在綠松石龍出土之前,二里頭遺址曾出土了3件鑲嵌有綠松石的銅牌飾,色彩絢麗、制作精美,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轟動。”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張玉芳說,這件綠松石龍形器宛若一條游龍,在早期龍形器中十分罕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國寶”,被命名為“中國龍”。
張玉芳說,洛陽地處“天下之中”,是最早“中國”的發源地。這件綠松石龍形器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見,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2 華夏圖騰 正統根源
傳說中,龍是神異靈物,變化莫測,善興云雨,滋潤萬物,后成為皇權的重要象征。據有關專家考證,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經夏商周三代,至秦漢時期基本成形。《禮記·禮運》稱:“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在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時期,龍形紋在玉器、青銅器上更是隨處可見。“在神秘莫測的自然界面前,以龍為圖騰來崇拜,具有融合、凝聚的紐帶作用,蘊涵了先民們的美好愿景和追求。”張玉芳說,“龍”成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精神象征。
二里頭遺址是目前國內學術界公認的夏代都城遺址,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而這件在此出土的如此完整的龍形器說明,早在夏代,先民們就已經把“龍”作為圖騰來崇拜。
“它的發現,為華夏民族的龍圖騰崇拜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張玉芳說,日本學者認為這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可能是象征權力的“龍杖”。而該件龍形器的主人,不是當時的“王”或王室成員,就是負責主持夏王朝圖騰神物祭祀的“御龍氏”。
這件龍形器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其主人又是什么身份?這仍是一個待解之謎。
相關鏈接
龍——中華民族的共同圖騰
龍,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虎須鬣(liè,馬、獅子等頸上的長毛)尾,身長若蛇,有鱗若魚,有角仿鹿,有爪似鷹,能走,能飛,能涉水,能大能小,能隱能現,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云降雨。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如龍顏、龍廷、龍袍等。
關于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后,人們基本達成了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元代以前,傳說中的“龍”基本上都是三爪龍,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五爪龍為多。
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龍”,除了綠松石龍形器外,還有距今約8000年的遼寧阜新石塑巨龍、距今約7000年的蒙古敖漢旗陶器龍紋、距今約6000年的河南濮陽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以及距今約5000年至6500年的內蒙古赤峰卷曲碧玉龍。
記者 姜春暉 見習記者 肖依斐 通訊員 王美粉 文/圖
TAG 標簽: 綠松石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